標題 | 5.2.1 葫蘆(《和》、《和修》作「野瓜」;《思》、《呂》作「匏瓜」)(bottle gourd) |
內容 | 經文出處פְּקָעִים
討論葫蘆(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是人類最早種植的植物之一,可作食物,入藥,以及製作各種器皿和樂器。葫蘆原產於非洲,可能在一萬年前左右,由於人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到亞洲和美洲。這個植物屬的名稱來自拉丁文lagoena,意思是「長頸瓶」(幾乎可以確定,最早的羅馬長頸瓶就是用乾葫蘆製成)。這種植物的名稱源於拉丁文的「乾」一詞,說明其果實乾了以後很有用。無疑,住在聖地的人們會把切開的葫蘆用作家裡的碗或「長柄勺」,就像我們在非洲和亞洲看到的那樣。但是,聖經中提到葫蘆時,僅僅是說在所羅門聖殿裡的香柏木上刻著葫蘆圖案( 王上 6:18 ),以及聖殿前面的大銅盆裝飾著葫蘆圖案( 王上 7:24 )。祖海里認為,葫蘆也出現在地名「底連」(Dilean, 書 15:38 )中;Dilean源於希伯來文dela‘ath,在聖經成書之後的時期,dela‘ath是葫蘆的希伯來文名稱。
描述葫蘆是一種藤蔓植物,與黃瓜和南瓜一樣。葫蘆的莖是四方形的,有棱,有毛,長度可達5米(17英呎)。葉子為心形,大小和人的手掌差不多,葉緣輕微淺裂。花為黃色,有5個花瓣,花落後結出的果實根據品種不同有許多種形狀。大多數葫蘆的一端是球形,並且帶一個細長的突出部分,所以切成兩半後非常實用,可在廚房裡作大勺子用。
特殊意義數千年來,葫蘆一直用作容器,或者切開後作舀水的器具,另外也用來製作樂器。大多數葫蘆品種的果肉都很苦,有時甚至有毒。在一些國家,有些品種還用作藥物,有通便、驅蟲、治療胸痛和頭痛的功效。在非洲南部,葉子和未成熟的幼果被當作蔬菜食用。
翻譯在非洲和亞洲的溫帶和熱帶地區,翻譯者應該很容易找到表示葫蘆的詞語。葫蘆在法國稱為courge bouteille,在葡萄牙稱為abobora-carneira或cabaco,在拉丁美洲稱為calabaza或cogorda,在中國稱為「匏瓜」,在印度稱為lauki,在印度尼西亞稱為labu,在日本稱為hyotan或yugao,在馬來西亞稱為labu ayer,在菲律賓稱為upo,在斯里蘭卡稱為diya labu,在泰國稱為buap khaus,在越南稱為bau。 如果當地人們唯一熟知的葫蘆是圓球形的,那麼提供插圖會有助於讀者理解,或者可以在腳註中描述我們所知的聖地葫蘆的特殊形狀。葫蘆與 王下 4:39 提到的野瓜是近緣物種,這種野瓜使一群先知發生食物中毒(參5.2.6 野瓜(柯羅辛、苦西瓜、藥西瓜)(《和》、《和修》、《呂》作「野瓜、所多瑪的葡萄樹」;《思》作「野果子、所多瑪的葡萄園」)(wild gourd [colocynth, egusi, bitter apple]) )。對 於 拿 4:6 中的「葫蘆」(“gourd”;KJV、REB),現在認為該植物是蓖麻(參4.2.2 蓖麻(castor oil plant [castor bean plant]) )。 |
註 | 內容引用的聖經版本或參考資料之縮寫/簡稱請見7.2 中文譯本、7.3 現代外文譯本或7.5 詞典、文本研究和其他參考文獻。 |
希伯來文引用 | פְּקָעִים peqa‘im 王上 6:18 |王上 7: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