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2.7 北非狷羚(麅子)(《和》作「麅子」;《和修》作「麃子」;《思》作「黃鹿、麃子」;《呂》作「麅子」)(Bubal hartebeest [roe deer]) |
內容 | 經文出處יַחְמוּרyachmur 申 14:5|王上 5:3
討論雖然大多數英文譯本(RSV、NEB、JB、NIV、REB、NAB)均譯作“roebuck”(「雄麅子」),但許多聖經動物學家反對這種譯法。他們認為:麅子在聖經時期雖然相當常見,一年裡有部分時間是獨自或成對生活,但卻並不是群居的動物;牠們極其膽小,生活在茂密的灌木叢中,很少出來,所以很難捕獲。甚至在牠們棲息的地區,也難得看見牠們。因此有人指出, 王上 4:23 記載每天都有大量的麅子擺在所羅門的餐桌上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打獵捕獲麅子雖然困難,但是設陷阱誘捕就比較容易。 KJV將其譯成「黇鹿」,這種譯法也被否定了,因為學者幾乎一致認同希伯來文’ayal是指黇鹿,並且這個詞此前已經出現在所羅門的食物清單裡面了。 動物學家一致同意將該詞譯作「北非狷羚」,這種動物為人所熟知,並且很容易進行半馴養,就像鹿那樣。在埃及的壁畫和石刻上就繪有狷羚,西奈半島也有,只是數量較少。另外,人們在埃及考古遺址發現了許多北非狷羚的木乃伊。在迦南和以色列的考古遺址都發現了不少北非狷羚的骨頭,甚至在迦南祭壇附近也有,表明迦南人可能用牠們來獻祭。 希伯來文名稱yachmur可能源自ch-m-r這個詞根,意思是「紅色的」,與驢的希伯來文名稱的詞根相同。北非狷羚是紅色的,而且長得非常像有角的驢。這種動物也被稱為「赤狷羚」。Hartebeest(「狷羚」)是從荷蘭文借用的英文詞語,字面意思是「鹿牛」。 有趣的是,《七十士譯本》將yachmur翻譯為bubalos(「水牛」),這是以色列人所熟知的動物。巴比倫人和敘利亞人馴養了水牛,並且在以色列北部胡列湖周圍的沼澤中也有水牛的蹤跡。然而,這個譯法沒有得到現代學者的支持。北非狷羚中的狷羚(bubal)一名是源於這個希臘文詞語。
描述麅子(學名Capreolus capreolus)是體型較小的鹿,成年雄性長著有三個分叉的短角。皮毛在夏季呈褐色,冬季呈灰色。牠們獨自或成對生活在森林和茂密林地的矮樹叢中,即使在覓食時,離開樹叢的距離也不會超過一兩米(3-6英呎)。 狷羚或赤狷羚(學名Alcelaphus buselaphus)是一種大型羚羊,肩高約1.5米(5英呎)。雄性和雌性的面部都很長,頭上有一大塊隆起,隆起處長著一對短而粗的角。這對角先是向前、向上彎曲到一半的長度,然後突然筆直地向後生長。狷羚是紅棕色的。 狷羚是平原動物,經常在瞪羚、斑馬或其他羚羊群中吃草。狷羚的背部傾斜,看起來有些笨拙,但其實牠們非常善於奔跑,能夠持續地快速奔跑10公里(6英里),並且在這個距離內能輕鬆超越任何其他動物。 狷羚曾經遍佈北非和以色列的各個平原,貝都因人稱之為「野牛」。在一些猶太聖經譯本中,yachmur被翻譯為「野牛」。如今,上述地區的狷羚已經滅絕了,但是在博茨瓦納1的卡拉哈里半沙漠2,以及安哥拉、納米比亞、贊比亞3和津巴布韋4的鄰近地區,還可以見到這種動物。乍得5、蘇丹、烏干達、肯尼亞6和坦桑尼亞7也有非常相似的狷羚,如萊氏狷羚(學名Alcelaphus lelwel)和科氏狷羚(學名Alcelaphus cokei)。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狷羚的斯瓦希里文名稱是kongoni。近緣物種有:喀麥隆、扎伊爾8、烏干達和肯尼亞的鄂氏牛羚或黑面狷羚(學名Damaliscus korrigum)、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9的轉角牛羚(學名Damaliscus lunatus),以及南非的披紅狷羚(學名Alcelaphus caama)、白紋牛羚(學名Damaliscus pygargus)和白臉牛羚(學名Damaliscus albifrons)。
翻譯(1)如果選擇將這個詞譯為「麅子」,那麼在麅子為人熟知的地區,可以使用該物種的當地名稱。如果當地人不知道麅子,可以使用其他相似的小型鹿的名稱;例如,在印度、緬甸和東南亞,可譯為麂或赤麂(學名Muntiacus muntiacus); 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可譯為草原鹿(學名Blastocerus bezoarticus)。 在不知道鹿的非洲地區,可以使用小型獨羚的名稱,例如霓羚亞科中的一種: 在西非和中非,可譯為黃背霓羚或叢林山羊(學名Cephalophus sylvicultrix); 在東非、中非和南非,可譯為灰霓羚(學名Sylvicapra grimmia); 在其他地方,可以採用類似「小型鹿」(與表示黇鹿的譯詞「大型鹿」相對)的表述或是採用音譯。 (2)如果譯成紅狷羚或北非狷羚,則選擇如下:在博茨瓦納、贊比亞、津巴布韋等地,可採用紅狷羚(學名Alcelaphus buselaphus)的當地名稱; 在東非,可譯為科氏狷羚或東非狷羚(學名Alcelaphus cokei); 在乍得和蘇丹,可譯為萊氏狷羚(學名Alcelaphus lelwel); 在南非,可譯為披紅狷羚(學名Alcelaphus caama)、轉角牛羚(學名Damaliscus lunatus)、白紋牛羚(學名Damaliscus pygargus)或白臉牛羚(學名Damaliscus albifrons); 在其他地區,可採用「野牛」這類名稱。 |
註 | 0 內容引用的聖經版本縮寫/簡稱請見9 部分參考書目 |
希伯來文引用 | יַחְמוּר yachmur 申 14:5 |王上 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