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從看不透到使之成形:默觀靈修的七個步驟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從前在某一處,有一個雕匠。他辛勤地用他的鎚和鑿,在一塊巨大的大理石上雕琢。一名小孩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只看見大塊小塊的石塊四處跌落。他完全不明白這是甚麼一回事。但當這小孩在數周後再回到這工作間,他大吃一驚:看到在大理石原先的位置上,蹲伏著一隻高大威猛的獅子。那小孩興高采烈地跑道雕匠前,對他說:「先生,請告訴我,你怎麼會曉得在大理石裡面有一頭獅子的呢?」

轉載於《羅馬城的小丑戲》,盧雲著


在上面的小故事中,那塊大理石所具有的意義是這個男孩所無法了解的,儘管他所見的是與雕匠所見的是同一塊石頭。只有當雕匠一斧一鑿地將那獅子解放出來時,小男孩才知道雕匠所擁有的並非只是他們眼睛所共同可見的「資訊 (information)」,而是隱藏於心的「洞見 (insight)」。那是一種難以完全明白的直覺,絕非單純知識的累積。

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我們所處的環境也常常充塞過多的資訊,因而取代了我們真正所需要的洞見,讓我們反而不確定如何活出那一個似乎深植於自己內心裡的真實。我們或許可以拿起斧鑿煞有其事地敲敲打打,按照我們所以為美好的形像來雕鑿,但是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我們總難面對那心裡真實的疑惑:「我真的能看清這塊石頭的本質嗎?這真是我自己的意思所能決定的?或者只是在躲避問題,欺騙自己?」畢竟,「生命」這塊大理石所隱藏的,似乎遠遠多於我們所能想像的。

對於這樣的問題,在基督教的靈修傳統裡是有一些可以了解的方法或步驟。這主要是第三、第四世紀時一些沙漠教父藉由自己的經驗與信仰的結合,逐漸摸索建構出來的,直到現在還在一些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的修院裡被傳承。不過可惜的是,對於馬丁路德改教後所發展出的更正教教會,這些寶貝的傳統多已淡化,使得許多基督徒也常常陷入迷惘,不知道如何活出上帝所應許那更豐盛的生命。


這類幫助我們抹去表面的現象干擾,以至於可以看透事物本質的靈修方式或可統稱為默觀 (contemplation) 的操練。這是一種強調與上帝同在並學習用祂的角度來思想或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不再將眼前那塊石頭當成一件工作,而是轉眼注視那位真正的雕匠,也就是上帝,的心靈。因為只有真正的雕匠心靈才能知道石頭內隱藏的故事,將其中最美善的奧秘給釋放出來。

就我個人的領受與學習,這樣的靈修操練可以細分為「靜候」、「默想」、「降服」、「潔淨」、「光照」、「合一」、與「同行」七個過程。這不是一些單獨事件的集合,而是彼此連貫的同一件事,並且需要我們時常的操練才能越發進深熟稔。為方便說明,就簡單介紹如下:

(一) 靜候 (waiting):就是將眼目口舌等主動感官關閉,並且進入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環境,靜靜等候內心各樣雜音的平靜。很多時候,這樣的等候本身就是最困難的,因為我們的心思已習慣於不停地思想或因為情緒的波動而反射性的對自己說話。所以真正的靜候也不只是隨性所至,意遊象外,反而是有目的性地克制回應,將意志與自己的情緒或思想抽離,躲進內心的某個角落、等待真正平靜的來到。此時聆聽一段安詳熟悉的音樂或反覆低吟一句經文常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二) 默想 (meditation):當心靈的波動逐漸平息之時,意志可以再次引導思想的功能來審視自己並凝視週遭的世界,逐步釐清自己的現況與所有事情間本質的關係。與一般的思想判斷不一樣的是,此時所需要的不是表面上的因果關係或責任歸屬,而是就事物本然的現況與個人的反應來察覺出心中的幽暗與世界的真貌。我們似乎是要完全放棄一般對事物的判斷,而直接以更溫柔纖細的心靈來感受一切:感受這世界從每一個小地方所發出的氣息,體會別人心中所真正在乎的自己,與聆聽內心裡真實的渴望與害怕。即便觸動未知或舊日的傷口時,也無需否認、遮掩、或保護,只要輕輕地將之帶到上帝的面前,毫無隱藏或膽怯地赤裸敞開……

(三) 降服 (submission):雖然前面的過程也可能在其他宗教的靈修中看到,但處理的方法卻從這裡開始有所不同。因為基督徒相信,在上帝聖潔的權能面前,我們本是如灰塵一般渺小,毫無可誇;只有承認自己的完全敗壞與無助之時,才能因著上帝的恩典戰勝心中的罪性與幽暗。這個世界之所以變得混沌不明、人心覺得游離失所,正是因為我們遠離生命真正的源頭而自以為義的結果。因此,這個降服就成為一個分界點,不但將我們內心的醜惡與汙穢呈現出來,並且放棄自己的驕傲掙扎,完全將靈魂交託給那位創造我們的上帝。這個降服乍看之下是個「失敗」的記號,但卻是回到我們起初真正的位置,真正降服己心的謙卑記號。

(四) 潔淨 (purification):但是上帝是真實的,也是慈愛憐憫的,因此當我們以完全謙卑的態度來尋求祂時,就能得著由祂而來的潔淨與寬恕。因為上帝是聖潔的,而我們不管在別人眼中或自己眼中看來多麼正直良善,也沒有資格站在如此聖潔的光中。所以這個潔淨的過程與其說是把我們的罪性完全除去,不如說是因著耶穌十字架上的救贖而得到遮蓋,進而轉化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那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心靈彷彿破繭而出,似乎相似卻又完全不同。因為此時心思所注目的焦點,已經從個人或有限世界的身上轉移,靈魂開始進入到另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裡,準備飛翔。

(五) 光照 (enlightenment):當我們靈魂被帶領到這一層境界,脫離世間各樣事物情感,並心中罪惡的綑綁時,上帝的聖靈才會引導我們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與所處的世界。與平常所見與默想所得不同的是,這時有一道神聖的光芒照耀穿透我們的所見,讓我們對自己與世界有新的看見。這樣的看見會是充滿愛與憐憫的溫暖,以至於一些之前所明白了解的道理也有更新的體會,而非冰冷的認知。此時,我們原先所凝視的那塊生命的大石,就開始逐漸變成透明,讓我們慢慢得見其中所蘊含的奇妙奧秘。這時我們才能發現這些事物更深層的意義與彼此的關係,因為萬物都是他按著祂的旨意所造,而萬事都在祂的許可之下所發生。

(六) 合一 (unification):當我們的心靈與祂更為接近、更相契合之時,我們會發現在這被看透的世界中,竟重新看到上帝的同在、遇見上帝的心靈。那本來在我們之上、在我們之後的,也同時顯現在我們之前、在我們之中。雖然這樣的神聖同在有著人間無法比擬的甘美香甜,但因著我們有限的肉體與尚未被完全成全的靈魂,我們很難在這樣的境界中與上帝同在太久。更完全的同在與合一恐怕要到我們離開這軟弱身體的那一天才能享受得到。但是因為上帝這短暫卻彷彿長久的臨在,讓我們在內心深處得到真正的更新,重新在內裡得到了生命的確據。

(七) 同行 (accompany):與一般宗教經驗不同的是,上帝所賜的屬靈經驗,絕不是為了讓我們因此驕傲或流連,反而為了是要裝備我們自己,重回塵世成為與祂同行的僕人。以前我們可能會為眼前的這塊生命的大理石應該如何雕琢而徬徨,但如今不但可以從雕匠的眼光中看的更清楚,也知道到自己不再是個孩子,而是成為上帝的學徒。這些歷程與看見讓我們更有信心地拿起槌鑿奮力雕刻自己的生命。不管所完成的是一頭猛獅或是一隻綿羊,都不需要因為與他人比較而顯出驕傲或自卑,因為我們深深知道那是屬於誰的東西,以及在永恆的光芒中所應佔有的位置。

以上只是簡短地說明默觀傳統的一些歷程,但絕非排他性的描述。事實上這些步驟或經驗也可能隨著不同的靈修傳統有不一樣的體現方式。需要強調的是,默觀操練的結果並非是使得我們更加聖潔或減少罪性,反而是使我們更看清自己的卑微與內心的不潔,學習從上頭得著力量來面對充滿引誘與挑戰的世界。此外,我們也當注意,不能將默觀的生命視為一個「目的」來期待:那樣就會再次將這些洞見從我們心靈關閉,化為原來那看不透的外表。因為我們只有在真正仰望上帝與捨棄自我中心的盼望時,才能回到受造的正確位置,讓這些事物的本像按著祂的旨意自然地彰顯。無論如何,我們會更清楚的知道,眼前的這塊平凡的石頭,裡面藏著我們在上帝眼中的自己,正呼喚著我們一槌一鑿地將他解放出來,重回彼此的懷抱。





後記:

會寫這樣靈修性的文章,老實說也的確讓我猶豫很久。起初雖是有一點小小的感動,但是總覺得不想讓大部分的格友,特別是非基督徒的讀者,覺得神秘兮兮或莫名其妙。這通常不是我的性格。甚至,直到前幾天手邊還一度換了好幾個不同主題的文章,想是不是可以換掉這個令我覺得尷尬的主題,因為知道自己的領受與修為還差得太遠。或許讀者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宗教背景,也可能因此會發生若干誤會。

但前天再游走回這個主題時,彷彿有某種更明確的帶領,讓它順利完成,所以也就死硬著頭皮發表了。若有人因為認識我個人而覺得我的罪性、驕傲、與生活並不顯示配得上文章所描寫的經驗時 (也許我妻子最清楚了),我也很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並深感自己的軟弱與不足。但我相信,上帝還是在同樣的地方等帶著我們更認識祂。若有某位讀者覺得有收穫,因而更經歷祂所賜的奇妙豐富,那也就完全是祂自己的憐憫。


延伸閱讀:尋求一生的呼召
延伸閱讀:求主同在,棄絕自己
延伸閱讀:生活、生命、與靈魂的光景
延伸閱讀:感恩的四個層次
延伸閱讀:讚美的四個層次


歡迎參觀:王道維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