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誰還在乎說不說方言?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上個世紀七○年代左右,華人教會普遍受「說方言」的問題所困擾,「神召會」尚未真正被華人主流教會接納時,反對靈恩最激烈的言論,來自吳恩溥與吳主光。

儘管聖靈曾在說方言的問題中成為焦點,被說成是「第三個位格的時代」,但隨著增長復興、神醫、權能佈道、禱告山、釋放禱告等的轉移,方言問題逐漸淡出,越來越多的關注轉為追求內在醫治。

充斥在主流教會「市場」的信息,無外乎:家庭、工作與健康,主日信息或輔導陪談,幾乎都離不開對這三個核心問題做分析或討論。今天的基督教會,結束了「第三個位格的時代」,聖經或教義(導)都成為配角,主流的基督教正走向一個「虛無的時代」,沒人追問:

「什麼是基督教?」,更沒人在乎「認真查考聖經」的必要,只要有人潮湧入,就當作上帝的祝福與同在,且毫無異議的將它理解為基督的教會。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泛靈恩現象」,它僅僅是「現象」,究竟這些現象與基督教有什麼關係,這已經不再是重點,「泛靈恩現象」愈來愈是一種永遠追上主流的基督教。

致富即祝福?

某些牧師常說:「我們的上帝是富有的」,是一位「富爸爸」,這個現象背後代表一種「中產階級上帝觀」的勝利。稱上帝「富爸爸」,固然可以找到不少經文的支持,但實踐結果卻形成對上帝形象的極端扭曲,這已遠非冠以「成功神學」的批評可以言盡。事實上,它形成了對十字架神學的羞辱,對榮耀神學的讚揚,更是一種對當代經濟與政治模式的無條件接受,陷入靈性上的自欺欺人。

因著教會在城市中的成功發展,吸引大批中產階級來到教會,尤其當教會能滿足或迎合他們的期待時,便產生「城市復興」的現象,以城市發展和中產階級世界觀為主,支配著教會的思維。牧師領導權早已旁落,主導著這個世界的是CEO而不是BISHOP,我們不都同時既「跟隨世界」亦「跟隨主」嗎?記得,在我們面前只有一條路,並沒有兩條路啊!

一則「約瑟理財學校(Joseph’s School of Biblical Economics)」的廣告,刊登在某基督教報上:
本財務培訓課程的宗旨為:以銳利的教導協助學員脫離貧窮的苦楚、奴役和掙扎,進而得享財務上的自由。本課程革命性的教導以實用兼具屬靈的洞見改造貧窮心態,鼓舞人心的智慧傳授將為每位學員照明財務突破的出路。

本課程精彩摘要:
a) 勤於撒種者的20項聖約權利與特權。
b) 亞伯拉罕紀元之前的亙古昌盛定律。
c) 打破罪惡循環之「槌」。
d) 全新領會巨富心態。
e) 促進財富成就的信心基石。
f) 屬天經濟系統金融化的五大啟示。
g) 全然豐盛人生的至高祕訣。

本課程將提供財務上的解決之道,幫助學員解除缺錢、貧乏和失敗的種種窘境,裝備學員得著全面的洞見和財務智慧,應用聖經提供的線索在商場上獲致成功,在財務上達到富足。
講師介紹:
全方位溝通家、國際講師、書籍作者和企業顧問,擁有豐富財務諮詢輔導經驗,幫助了多間投資銀行(例如:瑞銀集團、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的基金管理人,亦輔助了許多不動產業(例如:新加坡博誠PropNex產業集團)的客戶。從1997年起曾多次在新加坡、印尼、澳洲、馬來西亞、美國、台灣以及香港等地舉行財務研習會,亦創立惠榮私人有限公司(Shaddai Treasures Pre. Ltd.),該公司專門提供健全可靠、見解獨到的財務諮詢服務。身為生涯導師的,將助您增強金融方面的見識,使您在財富上左右逢源、在生活上福樂綿延。

上述的介紹是典型的拜金主義,以財富的成就定義幸福,與其說是應用聖經,不如說是利用聖經。有句話分析得恰恰好:「人們只能依靠一種變質真理的想法而活著,這是唯一依賴真理為生的方法。」

類似廣告在基督教界中經常可見,有一則標題是:「有錢人就這麼想:與大師有約——美金百萬富翁高峰會」(刊登於另一間基督教報紙上),另一則「上帝經濟的急流異象傳遞特會」其中有一段介紹詞:企業領袖將得著激勵,從神的經濟「最佳獲利方法」整合迎向「下一波榮景」。

無疑的,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與中產階級的世界觀在全球的勝利,教會也無以倖免,甚至成為這種經濟生活和模式的最忠實支持者。

上述「約瑟理財學校」的廣告,赤裸裸地表現了當代「教會主流意向」,視貧窮為一種詛咒,所謂的「自由」就是指「財務上的自由」,打造一種人人稱羡的「鉅富心態」。

教會是否該問:為什麼「有錢人」成了時代的見證人?為什麼我們學習的對象不再是那些著書立說的神學家,而是教會界的成功人士(大型教會)?教會與世界根本沒有區別,世界流行什麼,教會也流行什麼,所有流俗的東西在教會手中都可以被祝聖,成了「五餅二魚」、「馬太效應」,他們朝向「錢滾錢,利生利」的「高獲利」解釋,根本忘了耶穌的重點並不在於三千、五千;是「給他們吃吧」,而非「你們拿去吃吧」。可見,越強調「神蹟奇事」,越容易被資本主義利用。

有不少類似獅子會的組織在基督教圈子中出現,他們都是「商業鉅子」的餐敘活動,大部分吸引的都是那些渴望往上爬的青年或失意者。聽說某些教會還主張:要努力賺錢,目的是要把世界從魔鬼的手中搶奪過來。

對於這種「泛靈恩」現象,梁家麟提出中肯的批評:
教會的世俗化和市場化已臻糜爛的程度。⋯⋯教會領袖的答辯總是:我們在追求量的增長的同時,也會注意質的平衡。但是,翻閱他們喜孜孜地自撰的成功經驗,及為合理化此等經驗而造出來的「神學」理論,我們根本不可能期望他們會提供何種質的平衡。而更關鍵的問題⋯⋯是傳甚麼和信甚麼的問題;所以不是簡單的平衡一下便可解決。我們的典範業已轉移,我們已建構了一個在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教會,傳遞一個全新版本的「基督信仰」。我們傳講的基督,愈來愈受潛在顧客的要求所形塑,也愈來愈與聖經所記述的基督有異。

教會必須嚴肅面對自己,停止演變成專為滿足宗教消費者的超級市場,立志成為一種抗衡文化的靈性力量。

看來在福音派的眼裡,「自由派」已不那麼可怕,福音派最大的敵人是它自己,也就是從「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扭曲變形的「美式基督教」:以自我為本的文化傾向。

福音派的佈道,始終沒有脫離以自我為訴求的對象,從十九世紀末的存在主義到今天的新紀元,從焦慮的個體到分裂的自我,自我成了一切定奪的標準,沒有比「自我」更真實,更屬靈的了。以唱詩為例,傳統聖詩以傳遞信理為主,非常重視透過聖詩表白信仰,但當代詩歌不再稱為「聖詩」,主要是它變得越來越大眾化,其特性是輕快、易學、情感、動人等,這些與俗世邏輯相去不遠的判斷。當代詩歌越標榜感情、投入等元素時,處處表現得愈來愈以自我為中心。

信仰即積極思想?

舉凡成功神學、致富神學或新紀元,「積極思想」或「可能性思維」(Possibility Thinking)是最顯眼的主題,不論是釋經或牧養關懷,都強調信仰是積極的,聖經的信息或人物,都不斷刻劃出一種世界觀:

驅除一切消極的念頭,一切「不能思想」,一切自卑感。你的夥伴是全能的上主,祂擁有億萬財富,祂也是你的良師益友。

《可能》一書的作者、著名的美國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的主任牧師蕭律柏(Robert Shuller),教我們「信心八部曲」:夢想、慾望、放膽、開步、期待、保證、等候和順服,總結成功取決於「可能思想」,因為「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是都能」。算是華人教會圈裡,最早倡導成功神學的一本書。

接著,趙鏞基的《第四度空間》、華理克(Rick Warren)的《標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Life)、歐斯汀(Joel Osteen)的《活出美好》,都是華人教會的暢銷書,這些作者都有傲人的成就:建立「巨型教會」(Megachurches),我將它譯為「美佳教會」,指其教堂大、人數多,中產階級信眾便在「燈光美、氣氛佳」的狀態中「敬拜讚美」、「享受神」。

泛靈恩現象中,新紀元的元素始終都是關注的焦點。以華理克為例,《標竿人生》使他普世知名,一方面是因他的教會顯著增長,人數高達三萬人;一方面是因全球有數以十萬計的教會領袖慕名前往受教。雖然,按一般真理來說,他的教導還算純正,但他以「市場調查」方式來建立迅速增長的教會,則值得追究。這方法嚴重的對上帝形成冒犯。

不像歐斯汀,我們隨便上網就能找到不少嚴厲批評他的文章,華理克在信仰的道理和態度上鮮少被人詬病。然而,他的許多做法則有待商榷,例如他與不少新紀元音樂家走得非常近,無所謂地在他的集會中唱搖滾音樂的曲目(Purple Haze這首流行歌,原本是由Jimi Hendrix唱給吸毒的年輕人聽的)。他請著名的「新紀元運動」推動者Ken Blanchard(此人非常相信咒語、冥想、瑜伽術,又常常借用佛教打坐的方法來教人冥想),教他如何訓練教會的領袖。對「新紀元運動」不僅不防避,甚至為占星家的作品撰寫序言。這是「積極思想」(Positive Thinking)所致,因為「積極思想」只叫人「成功」,不叫人考慮「消極」方面的壞影響。積極即是真理。

關於《第四度空間》,吳恩溥和吳主光都有深入的批評。他們同樣看到「新紀元」的要素,即「幻視成真術」如何表現在這本書所闡述的信心和禱告之中。正如吳主光所指出的,同樣是在「積極思想」的前提下所導致的扭曲,包括了對信心的運用及對聖經解釋等,都是成功神學的變種。

成功神學有三個基本主張:1. 基本的需求應該獲得滿足;2. 心靈的欲望是正當的,包括榮譽、地位、形象、健康、幸福等;3. 透過可控制的技術、方法或途徑,可獲得某些預期的結果。其實,說到底,成功神學並不是什麼特別「成功」的神學,因為它的三項原則都來自資本主義的價值觀。說得明白些,「成功」是一種意識型態,鼓吹以成功導向來理解基督教信仰的這些人,他們「身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卻未能察覺其有害的邏輯,他們津津樂道地談著上帝、耶穌,實質上,與某個資本家「善良」的販賣著健康產品一樣;有誰會質疑他的良善呢?同樣的,當一位牧師以他所打造的美佳教會作為最具說服力的證明,他「成功」了,作「大」了他的事業版圖,其他想批評他的,都在「成功神學」的前提下低頭無言。這正好印證了David F. Wells所說的:當代教會已不再追問「本質」,它們只關心「功能」。

基督教的資產階級化

耶穌基督的福音真以「成敗論英雄」嗎?資本主義社會習慣了這種消費心態:那裡人多就往那裡去。當代教會越來越成了美式、賣場式、麥當勞化的基督教會,真的理所當然嗎?

聖經中,勢力、執政的、掌權的、作王的、管轄的等措辭,主要出自使徒保羅,涵蓋一連串的事實,對我們現今在世的生活有無比深遠的影響。從「看得見」的社會結構、經濟系統(例如資本主義)、意識型態、司法與政府系統,到靈界「看不見」的抗爭力量和人物:死亡、瑪門、鬼魔、以及撒旦。

千萬不要說資本主義只賣「物質性」的東西,教會經常自欺欺人地說這個社會不會提供「屬靈」的東西,事實上,資本主義可怕之處即在於,它說服教會「誤以為」它們真的是「唯物」的。它的成功在於它滿足物質,亦附加滿足了「心理」,它們清楚地理解到,只要針對「心理」的需求,這個市場永遠沒有疆界。

無可諱言,這是一個宗教市場開放競爭的時代,基督教在參與其市場邏輯運作模式與機制之際,也隨之販賣一種媚俗的產品,帶有宗教意味的迪士尼。社會學家分析「後政治的時代」來臨,取而代之的是「心理的時代」,最顯著的標誌是一種自戀文化的產生,而且是「集體的自戀」。新教尤其能迎合這種自戀的形態:

自戀的出現源自於一種普遍化了的、虛無的社會價值觀與社會信仰,而這種虛無則是由個性化進程所導致的。

這的確是極為弔詭的結果,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美式的基督教如此受歡迎,那些表面上看來激情式的語言或表現,都反映出價值空虛的事實,在一種極度虛無的時代,愈使人回溯到自身,這個自身在基督教那裡變成了上帝的焦點:你是獨一無二的,上帝愛你。這句話在其他時代都不成問題,恰恰相反的,在這種個體化的資產階級勝利的年代,則越成為問題:十足的自戀。

今天的基督教會,已從宇宙論時期的基督教,變成中產階級家庭的基督教,主要關注三個問題:工作、家庭與健康,其中又以「中產階級」最關心的「致富」為主。因為「家庭幸福」與「身體健康」,又與是否有足夠的「致富」條件息息相關。現代社會企圖以「知識」來達到對上述問題的控制和解決。

我們可以從出版、講道和關心的議題認識到,主流基督教所談論的福音,即是修復家庭關係的中產階級所在乎、並引以為傲的「福音」,包括夫妻、親子、家族,並且,以這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來界定「上帝的祝福」。尤有進者,神蹟奇事即表現於與家庭成員關係的改變中,夫妻、親子、家族史的「幸福美滿」,最後擴張到對事業、財富、成就等「成功」的定義上。宇宙論時期的基督教關心收成,意外的獲取即是神蹟,主要的祈禱是如何克服天然災害;然而,現代人的生活世界已脫離自然,所關心的是人際關係,其中又以家庭為主,進而到職場上的助手和對手。可見,中產階級就從事業和家庭的「成功和幸福」,來理解基督教的「祝福」。耶穌基督的拯救被理解成一種以「保有溫馨家庭生活」為表徵的「福音」,這種講道越來越成了布爾喬亞「鍾愛」、「溺聽」的信息。越是如此,越顯示出布爾喬亞面對現實的「無能為力」,進而形成了「自私自利」。

這是一個布爾喬亞世界觀(資產階級)勝利的時代,那種世界觀早已大肆入侵教會。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原則有所謂的「馬太效應」,天國的奧祕成了市場主義的法則:「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十三12),這段涉及到「天國奧祕」的教導,到了資本家手中竟成了一句「市場主義」的邏輯、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則:財富生財富,錢滾錢。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於,資本主義不僅主導我們的生活,我們為之生也為之死,一切都交由它決定,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帶來我們生活的起伏與不安。因此,教會成了為資本主義尋找穩定的力量,教會的信息佈滿對資本主義的安撫,甚至不知不覺援用資本主義的邏輯於教會的管理、發展和牧養中。它已不是我們早期對它的批評:「成功神學」,不如說,它已成了「信仰」、成了「教義」,講台的教導根據它、教會的牧養模式認同它。

教會以致神學院極少處理這樣的問題,因為目前的神學院嚴重缺乏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的思考,所以根本無力應付,甚至,把聖經的經文解釋成「為資本主義服務」。

馬太福音第四章1-11節提到「耶穌受試探」,分別批判了經濟、奇蹟和權力。

惡魔的試探包括三方面:「麵包」(把石頭變成麵包)代表經濟的需求、「奇蹟」(從聖殿頂上跳下,天使會來搭救)代表科技的極限、「權力」(向惡魔跪拜)代表世界的生活、政體與邏輯。15耶穌的回答是:解決溫飽的背後很可能會犧牲價值,人的生存必須符合上帝的正義(人活著是靠上帝的話語);信仰上帝與科技實現的神蹟不同,信仰拒絕任何形式的賄賂(不可試探上帝);世俗政體的民主和自由,永不是真理和公義的代言人,「絕對權力、絕對腐化」,信仰上帝無需與任何權力妥協(只可敬拜上帝)。

從基督教神學的基本原則看來,資本主義的「試探」即是它的宗教性,資本主義的麵包(經濟)、奇蹟(科技)和權力(政體)已形構成上帝之外的「新上帝」、「新宗教」。基督教不完全贊同社會主義,但恐怕也不能同意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與全球化運動都是勢力。不只如此,人在世界中工作,還必須面對很多其他層面的抗爭勢力:包括貪婪、弱肉強食的競爭、不公不義的作風、結構性的失業、對勞力的剝削,有時也會面對鬼魔邪靈。黑暗的勢力會獲取人的靈魂,史達克豪斯(Max Stackhouse)談到它們的訴求時說:「真正強大的勢力,畢竟不是那些純物質,或者不關乎道德、不關乎靈性的中性力量——譬如地心引力。這些勢力會抓住人的靈魂,模塑大眾的認知;它們形成社會的精神特質,塑造習慣、道德觀,牽引個人和團體的發展,使人在建構未來的機構或自己的人生計畫時,侷限在它們所設想的範疇之內,缺乏想像與延展。」

2008年的金融海嘯,各國政府「救資」,不少基督徒禱告「噩夢」趕快過去,回復到「吃香喝辣」、「股市上萬點」。不斷反映出資本主義的「疲態」:無節制的循環,以及「醜態」:資本家的貪婪與中產階級的偽善。路德面對中世紀晚期那種「榮耀神學」的批判,今天的世界與(新教)教會不正是越來越背離了路德的「十架神學」嗎?也許,對那些高談以「增長掛帥」的「主流」布爾喬亞教會而言,他們對路德講過什麼沒有興趣,滿腦子想的、滿口說的,都是那種以「增長」來「客觀」證明「上帝榮耀」,其他一概被說成是「不愛主」、「不傳福音」的惡名。至於那個「十字架」早已被布爾喬亞打造成可以掛在胸前炫耀的裝飾品。我們不正走回中世紀嗎?切記路德的提醒:

十架檢視一切

回想那個純真的年代,為了「說方言與否」之事爭得臉紅耳赤、引經據典,甚至還為之造成教會分裂或出走,今天看來接近於可笑,誰還在乎說不說方言?真正靈恩派教會的發言權已經轉移到美佳教會的CEO手中了,從靈恩到泛靈恩、從阿蘇撒街到華爾街、從巴罕到巴菲特、從……到……。

註:摘自校園雜誌 2014/3、4月號。若需完整的footnote,請至校園雜誌網站查閱。https://shop.campus.org.tw/cm/Items.aspx

本文與《校園雜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