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今世得百倍」是錢滾錢的基督教「致富術」嗎?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圖片提供/123RF

「今世得百倍,來世得永生」是有名的基督教金句,但前面這句「今世得百倍」卻常被誤解為基督徒的一種「投資」法則:只要為主「撇下」甚麼,特別是「金錢」,就可以等著在今世坐收「百倍」的回收。

這種解釋就常出現在有「成功神學」傾向,把神的「祝福」簡化為財富、健康、長壽的教會裡。一位大教會牧師曾說:「撇下30倍,要往60倍那裡來走。阿們?!撇下了我自己存的錢、要買的那個Porsche(保時捷汽車)的錢,我撇下!我為著這個天父的計畫,來尊榮我們的(前)主任牧師」、「那當我撇下,為著神的應許而撇下,上帝就賜給我超乎我所求所想的旗艦版Porsche,OK?」。

「今世得百倍」這句話確實是耶穌所說的,我們也相信耶穌所說的話「不落空」。但耶穌這話若被狹隘的理解為必然是「物質」上的百倍,沒有得到百倍「受打擊」不說;即使「僥倖」得到百倍,對我們的信仰也未必真的是好事。

農夫誤把教會圍牆上油漆剝落的「信耶穌得永生」看成「信耶穌得水牛」的笑話大家都聽過。當我們把「自己的慾望」投射在單一的「金句」上時,往往也容易出現這種抽離上下文的「壞鬼釋經」(概念出自已故香港神學家楊牧谷博士《壞鬼神學》,指「一些我們已習以為常、根深柢固但卻可能是錯誤或非出於聖經的信仰與神學觀」。曾思瀚博士並據此出版《壞鬼釋經:糾正新約金句的常見詮釋》、《壞鬼釋經:舊約敘事篇》、《壞鬼釋經:舊約詩歌篇》、《壞鬼比喻:馬太福音篇》、《壞鬼比喻:馬可福音篇》、《壞鬼比喻:路加福音篇》等多本書)。

回到經文本身,馬可福音十29-30「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

我們第一個發現就是傾向把「今世得百倍」理解為必是「物質」回報的人幾乎都對「並且要受逼迫」避而不談。事實上這裡的「受逼迫」原文還是複數,因此是「很多的逼迫」。如果撇下一切跟隨主的「百倍」祝福是「個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其實是不太可能在「逼迫」之中不受損失的。

同樣記載這故事的平行經文《馬太福音》卻把《馬可福音》的「今世」、「來世」都給省略了:「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太十九29)。這也提醒讀者,不要只從「世人」、「物質」的角度去理解因跟從耶穌所要「得著」的「百倍」福分。同樣的,所「承受」的永生,在馬太的理解裡也不僅限於「來世」,而是從今世就開始實現、可以「預嚐」。

《路加福音》的平行經文則是在「撇下」的「房屋、弟兄、父母、兒女」,加上「妻子」(路十八29)。《馬太》與《馬可》福音之所以不提「妻子」,可能是因為緊鄰的上下文談到「休妻」的問題(太十九3-9、可十2-12),若提「撇下妻子」容易引起誤解。

這也讓我們明白,所謂的今世得「百倍」不能以「字面」去理解,因為不但有血緣關係的母親不可能有「百倍」,妻子有「百倍」對基督徒來說更是離譜的事。新約學者卡森(D.A.Carson)博士就說:「這個應許不能按字面解釋(人不能有一百個母親)」(參卡森博士,《馬太福音》,美國麥種傳道會,2013年,頁816)。

細心的話應該也會注意到《馬可》記載為耶穌撇下「父母」(可十29),得「百倍」時卻變成了「母親」(可十30)這一細節。這就更證實了耶穌所指「百倍」的回報主要是「屬靈」上的,因為我們屬靈的父親只能有「一位」。

當耶穌的母親和弟兄打發人去叫耶穌時,耶穌所說的:「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可三31),也說明了耶穌所說「撇下」後要在今世得到「百倍」的祝福主要是指「彌賽亞群體」裡的「屬靈」親屬關係。

哈佛博士鮑維均就說:今世得百倍「意思是神國中的大家庭」、「耶穌亦以神國大家庭的景象去描述末世上帝子民的建立與重組(參鮑維均博士《路加福音(卷下)》,天道出版社,2009年,頁229-230)。張永信博士也強調:「在這裡耶穌是指從祂而出的救贖群體,即教會,將會是信徒屬靈的家,信徒以弟兄姊妹相稱」(參張永信博士《馬可福音(下),天道出版社,2010年,頁107》。

牛津威克里夫教學廳的資深研究員邁可.格林(Michael Green)博士同樣說:「信徒增進了彼此的關係,並且在弟兄姊妹中間找到美好、寬容的愛和接納;這些弟兄姊妹不但開放自己的家,接待遠人,並且讓他們享受到真誠的關懷」(參邁可.格林博士《聖經信息系列:馬太福音》,校園,2009年,頁344)。這種彼此相愛的關係,也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教會團契生活中,以至於我們可以為沒有血緣關係的屬靈弟兄姊妹流淚代禱、殷勤到醫院探望。

因此我們可以確定,「今世得百倍」主要是指我們「跟從耶穌」、「生命被改變」後,與耶穌的門徒所建立起「主內一家」的「新親屬關係」與對財富的「新態度」。這種「打破血緣、彼此相愛」的關係就表現在耶路撒冷教會的「有無相通」上。即使因時空、環境不同,就連其他地方的使徒時代教會也不都是「同居、共財」,但聖靈感動下的「無私」、「分享」卻是始終一致的。

新加坡神學院前院長孫寶玲博士就說:「馬可福音的救贖論與群體密不可分,永生不是承諾有待兌現的支票或天堂護照,而是受神的國度所吸引的倫理事件」、「耶穌的講論著重倫理憧憬,並非不著邊際的夢想」、「跟從耶穌、服從福音的群體,的確突破了種族、膚色、血脈、社會階級、語言障礙,組成大家庭,讓飢餓的得到飽足、受欺壓得著公義、在邊緣的獲接待」、「在這樣的群體裡,服從的是神在耶穌生命所展現的心意」(參孫寶玲博士《馬可福音:福音之始》,明道社,2011年,頁315-316)。

探討至此,我們了解到「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可十29),重點不在字面的「撇下」房、地或親屬關係,而在「以耶穌為至寶」,也就是經文開頭所說的「為我」。一如保羅所說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不是這些人事物沒有價值,而是他們不再是基督徒生命的核心。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有任何「關係」或「事物」成為我們與主耶穌關係的「攔阻」,我們就必須捨棄、撇下。對那位向耶穌求問「永生之道」的富有少年官(可十17-22、路十八18-23)來說,他擁有的財富正是他進入神國度的攔阻。

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就說:「耶穌清楚知道這富有人所欠缺的是甚麼。他所缺乏的就是他已擁有的一切」、「耶穌給這位年輕人兩個條件,即他要變賣他所有的,以致他可以為上帝而成為自由人,以及他要把變賣所得的分給窮人,以致他可以為其鄰舍而成為自由人」(參侯活士教授(Stanley Hauerwas),《馬太福音神學註釋》,基道出版社,2013年,頁234-235)。

把「今世得百倍」理解為必然是「物質報償」的最大問題,就是很可能以「財富的祝福」取代了耶穌。這不但是信仰價值的「顛倒」,這樣的基督徒其實也不可能如耶穌所說的真正在「心態」上「撇下」一切跟從他,因為「財富、健康、地位、感情」才是他們的主。

我相信神樂意賜下物質祝福給基督徒,祂也確實賜福給我們。但我們樂意「撇下」許多事物跟隨主,並不是為了換取祂的物質祝福,而單單是因為我們對祂的愛。我們也相信,在基督裡就有一切的豐盛,不假外求。萬一重大的考驗臨到,真的失去財富或我們珍視的事物(如丈夫、妻子、兒女、男女朋友),我們也祈求神保守我們不會被好譏諷的撒旦言中「當面棄掉神」(伯一11)。

舊約中最有名的兩個財主「敬畏神」也不是為了換取物質祝福。《約伯記》告訴我們:約伯不是為了「好處」才敬畏神。至於約伯受試煉後得到「加倍」的祝福,也不是因為約伯「做了甚麼」,而是神樂意賞賜給約伯。

同樣的,亞伯拉罕和神的「關係」也不是建立在財富或祝福上,這也是為什麼當神要他獻上生命中最重要、最愛、他所有產業繼承人的以撒時,他能通過考驗的關鍵(參創二二章)。

把耶穌所說的「今世得百倍」狹隘理解為單指物質報償,也太小看耶穌所要給我們的恩典。蔡恆忠執事就說:「今生,得百倍是什麼樣的豐富?」、「當人以物質的眼光看主的豐盛時,恩典和福氣難免被自己淺近的視野所限」、「從他(彼得)的一生,我們看到:主耶穌要他得到生命的百倍,讓他以自己的生命來為主捕獲更多的生命」(參蔡恆忠執事〈跟從〉,《聖靈月刊》426期,2013年3月) 。

「撇下」一切跟從主的要求,就是要我們單單「信靠」耶穌。我們越信靠耶穌,就越能活出和耶穌一樣無私、分享的永生(神國)生命品質:不但更能以「為主而做」的心照顧好父母、配偶、子女、弟兄姊妹;也能把耶穌給我們豐富的愛與恩典,「不自私」的分享給身邊的人,在「今世」就在教會「屬靈團契生活」體驗到耶穌所說的「百倍」祝福。

當代知名宣教士伊莉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1926-2015)才新婚兩年,她的第一任丈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就在厄瓜多叢林被土著奧卡族用長矛刺死。但她帶著幼女重返厄瓜多,繼續丈夫的宣教工作。

伊莉莎白‧艾略特後來也寫下這段感人的話:「我們愛甚麼?如果我們的心是在人、財產、和地位上,那麼這些東西的失去當然是無法彌補的。但對那些把心放在基督身上的人來說,世上沒有任何事物的失去是無法彌補的。它可能會讓我們震驚一下;我們可能會覺得受傷、生氣、淒涼、無助。這是我們的人性。但主可以讓我們有『長遠的眼光』,如果我們愛祂超過一切,我們將在屬靈和永恆上有無盡的得著」。
對我來說,伊莉莎白‧艾略特才是真正明白耶穌所說「今世得百倍」意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