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基督教與華人社會文化發展研討會」參加感想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第一屆基督教與華人社會文化發展研討會」順利的在東海大學舉辦完成了,其中邀請了許多基督教學術界的重量級人物,針對了許多的論題進行討論,我想這是基督教本土學術上的一大里程碑。筆者很榮幸有機會參與其中,看到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先進齊聚一堂,共同為華人教會發表建言,心中實在感慨萬分。

高興的是,台灣基督教總算有越來越多的專業學者在進行研究以及發表論文,信仰與文化對話的重要性也逐漸的走上台面,這讓我們從「獨斷真理」及「文化排拒」的這一端慢慢過渡到「普世真理」及「文化溶滲」,而不再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築起二元的圍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在基督教華人社會的脈絡裡,各樣的方法論,如增長學等,也開始發展。這代表了台灣基督教的成長,與不滿現況的結果。

但憂心的是,基督教知識份子對神學知識的缺乏。會中王崇堯教授提到了「解放神學」,(這是近代拉丁美洲的一個主流神學,影響了婦女運動、黑人運動甚至韓國的民眾神學,在國外是一個重大神學課題。)在回應時卻被人譏笑為:「解放?解放神嗎?」。到底台灣的知識份子、牧師們對國外的神學發展瞭解多少?不要只是一天到晚出國觀摩,接受國外的方法(靈恩運動、G12、敬拜讚美),卻忽略了國外的神學發展(盼望神學、詮釋學應用、靈修神學)。感慨的是,筆者好奇的將一些「神學名詞」、「外國神學家」拿去問一些屬靈領袖,卻沒人認識。莫非神學真的只是神學家的事?是學術性的?與信仰無關?

神學是什麼?這是我們最常問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釋經學家和聖經學家及神學家的答案也不會一樣。我個人認為,神學就是信仰與文化對話產生的結果,也是不同社群間對話的窗口。神學也是讓信仰不再只是個人經驗的而普世文化的。當奧古斯丁遇上伯拉糾主義產生恩典、因信稱義;而新約中保羅書信有著希伯來遇上希臘文化所產生的神學回應;一直到近代啟蒙主義、理性主義,每一個迎向文化挑戰的結果就是產生新的神學。這些神學又是我們所信仰的基礎,可是這些基礎在今日卻被邊緣化了。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三位一體?有多少人知道耶和華見證人為什麼是異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信的基礎是什麼,又怎麼知道自己的教派不是異端。

為什麼今天在台灣福音那麼難傳?基督教進入台灣已經300年(從17世紀荷蘭改革宗開始),可是基督教在台灣人民眼中還是外來宗教?這就是基督社群缺乏與台灣本土文化對話,以及教會和神學院長期忽視神學導致的結果。

現行的台灣教會,我們最常做的就是把上帝二元化,把信仰從世界抽離,而信仰更不可以與社會有關。難道神不是從「一本造萬有」的嗎?難道「萬事互相只在基督教裡效力」?預定論只在基督信仰裡才有效?我們不要把神侷限了,侷限在基督宗教裡。信仰就是要實踐在社會文化脈絡中,不能分割的。此外我們一直在建立基督教圍牆;不論是敬拜讚美或醫病趕鬼,都是基督教裡面自身的文化,自己的語言。這些語言是與文化具有隔閡的,當我們在宣揚神的時候,這些卻成為我們所強調的重心?我們就是用這些基督教語言來與文化進行對話,殊不知這些語言行為就是圍牆的材料。這樣最終基督教在台灣人民眼中,將只會成為報償性宗教(醫病、趕鬼、平安),或是成為反智的神秘主義。所以到底什麼才是社會與信仰的共通語言?教會如何回應台灣社會文化?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嚴密的知識系統-神學。

最後還是期待,願神將使我們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他自己。教會可以反思,神學的定位在哪裡?神學院訓練的重點是什麼?如何讓基督教不要成為報償性宗教,而是成為真正的本土宗教。相信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