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信德 2004.06.20
嘉義六腳鄉發生悲慘的爆竹廠爆炸案,造成六死六傷,場面怵目驚心,觀眾即使隔著電視的畫面都感到不寒而慄。這家地下爆竹工廠爆出許多問題,內政部消防署卻直接表示取締地下爆竹廠有實質上的困難,因為地下工廠遠多過合法的。單單在嘉義縣,八年來七次爆炸就帶走十四條人命,主政者若不徹底改變心態,日後類似的悲劇恐怕將很難杜絕。
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件怵目驚心的類似悲劇,在對岸,工廠爆炸案更是頻繁、恐怖,死傷更慘重。只要有喜愛煙火的兩岸人民,又有廉價的地下爆竹廠供應爆竹,悲劇就難以終止。每次的悲劇都發生在原本貧困的人口群中,使不幸者的苦難更加沈重。像此次爆炸案的受害者原本就是弱勢者,他們家人的生活勢必更加艱困了。
期待焰火趕走陰霾
除了顯而易見、一再討論的公共安全問題外,我們不禁要問一個文化上也是心態上的問題﹕「為何兩岸人民那麼愛看煙火、愛放爆竹﹖是否其中有某種集體的心理﹖」進一步看,也許在瞬間的聲音光線刺激中,人們找尋某種短暫的安慰,掃除平日的苦悶,希望透過能控制的火焰尋找對平日不滿的慰藉,期待喜氣的焰火能趕走心頭的長期陰霾。
兩岸人民心中的苦悶是為期已久的無奈,對岸人民長期在窮苦中度日,此岸貧富差距加大,低所得者生活困窘,窮人欠缺政府照料,鋌而走險從事這種工作賺些賣命錢。為何人民苦﹖原因之一是國家機器總是把資源用在軍事方面。兩岸政府持續大量擴充軍備,以大量的國家預算用在購買軍火之上。除了沙烏地阿拉伯之外,兩岸是全球購買美國武器最多的國家。對岸一年以五百億到七百億美元用在軍備上,如果這些錢能用來改善人民生活,老百姓的日子當然會好。
在台灣,軍備開銷也十分驚人,最近又有多達六千億讓人民吃驚的軍備採購案,讓民間充滿質疑。政府如果能以其中一小部分的資源用來幫助台灣的弱勢者,也不至於有如此多的人要冒極大的風險在地下爆竹工廠裡賠上可貴的生命。
軍購弊端重重
政府大量採購軍備已經很多年,成效如何,很難評估。不過,軍事採購弊端重重,採購中浪費的事實,人人皆知。許多軍事競賽的開銷就像政府所放的焰火,很炫麗但一下子就消失了。多少昂貴的戰鬥機掉在水裡,多少的船艦以天文數字購得,多少精密的武器毫無用處。多年來,弱勢人口依然弱勢,政府支出軍事開銷時卻毫不手軟。台灣的政治領袖對美國軍火商的重視遠超過對人民痛苦的關懷,期待透過軍事採購來保命的心態實在可議又可惡。
宋朝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提醒政治人物要先為天下人的困苦多些擔憂,積極處理,等到人民的困苦解決了,人民都過著安樂的生活,自己才放鬆享受。但是兩岸的領導人有這樣的決心與信念嗎﹖他們是否讓人民緊張,讓窮人難以翻身,讓大家在危險的環境中工作後靠著短暫的焰火尋求瞬間的興奮﹖
瞬間刺激 代價昂貴
焰火也好,軍火也好,都是人們搞出來的花樣,製造瞬間的刺激,像一陣風瞬間就消失,無數人卻為此付出昂貴代價。如何西阿書八章7節說﹕「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是暴風﹔所種的不成禾稼,就是發苗也不結實﹔即便結實。外邦人必吞喫。」該書十章13節又說﹕「耕種的是邪惡,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
俗話說﹕「人命關天」,看到兩岸好多人民因焰火喪命,因政府軍火採購使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基督徒能不多禱告求神憐憫嗎﹖
從爆竹爆炸案看兩岸軍購的荒謬
執政者若能多用心幫助弱勢者 爆竹廠悲劇或許可少些
「文化產業」近年來在文建會的推波助瀾下,儼然成為政府振興地方經濟,促進國內旅遊的重要公共政策。
從東港熱鬧的黑鮪魚觀光季,到活動即將進入高潮的白河蓮花節。從北台灣到南台灣、東海岸乃至西海岸,哪一個地方政府能夠將地區性的獨特性,藉由商業包裝的形式推廣出來,就是成功地躋身振興地方文化的行列。然而,在這風光熱鬧的文化季背後,透露出什麼樣的文化意涵﹖
在認識台灣的風土民情歷程中,「吃」固然是一個不可錯過的環節,卻絕對不是不可取代的部分。從商業市場的產品區隔角度來看,不同鄉鎮市所急於展現的,大多是它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獨特性。
然而,這個獨特性對於地方生活的整體樣貌而言,卻未必具有真實的普遍性。畢竟,屏東東港的風情絕對不只是黑鮪魚的甜美而已,甚至在黑鮪魚季當中所表演的藝文活動,也絕對不是東港地區的地方性活動,而是其他都會地區的「菁英文化」表徵。
當遊客從台灣各地湧至樸實的東港小鎮,觀賞的藝文活動卻是爵士樂、拉丁舞甚至是搖滾樂,試問它的獨特性比得上都會區五星級飯店經營出來的消費氣氛嗎﹖
如果各地方政府的文化活動,僅僅流於產業推廣的層次,那麼非僅無法在這些頻仍的文化觀光季中,增加對台灣各地文化內涵的認識與尊重,更嚴重地將居住地區的人民化約為某項產業的生產工具。
喊得震天價響的「文化產業」,放在台灣淺碟文化的脈絡中,如果沒有細心經營,將淪於生產活動的複製而已。針對文化與市場機制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在一篇芬蘭文化政策的白皮書中指出,「美國偏重於經濟的可開發性,而歐洲國家則偏重保護藝術及表演的創造力。」
其實,「傳統的創新」才應當是各地觀光季的焦點,而不是傳統的產品。黑鮪魚的市場思考如果僅僅流於「量」的層次,那麼將忽略漁民的「質」才是黑鮪魚季的主人翁,東港漁民創新烹調的智慧所賦予黑鮪魚的附加價值,絕對比通路與市場的短期擴充來得持久深遠。
綜觀台灣的文化產業活動,如果缺乏激發人民內在的創造性,僅將焦點放在產品消費的層次,不僅隨時可能被虎視眈眈的對岸取代,更失去尊重台灣百姓創造能力的絕佳機會。畢竟,人與創造力才是文化活動的精髓,而不是物與產品的銷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