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思量奇妙十架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你如果在Goole输入「赎罪」(atonement) 和「新兴教会」(Emergent Church,译注:美国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教会群体,对古典系统神学有不同的诠释) 这两个英文词,电脑萤幕的热度立刻飙高。新兴教会阵营对赎罪论的看法,多少像桃乐斯•戴漪 (Dorothy Day) 六十年前的夸张形容:「上帝想要灭绝所有人,但是他的报复施虐因为自己的儿子虽然无辜,却被钉十字架,所以是个极其引人的受害者,所以他得到充分满足。他现在只灭绝那些不跟随基督,或是从来没有听闻过他的人。」新兴教会与捍卫古典赎罪论的人士已经展开一场激烈,而且间或不太有风度的辩论。

自从耶稣在两千多年前受死,神学家诸如俄利根、安瑟伦、亚伯拉德、加尔文都提出了理解赎罪的方法:付给撒旦的赎价;神要求的牺牲;对人性的道德影响;代替人类承受当得的刑罚等等。有些诉诸于献祭或是神的震怒的理论,对于现代人则难以消受。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核心象徵,沿用小说家欧康娜 (Flannery O’Connor) 的说法,是个活生生的证明,世界「容或罪大恶极,但是上帝却认为值得为其而死。」不过神学家还是要解释,耶稣的死与其他伟大领袖的死有何区别。耶稣的死何以是必要的,而且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与神的关系?

在复活节的前一周,我思索的不是赎罪的理论根据,而是赎罪的实质果效。在那一周我有三个感想:

(1) 十字架使人得以与上帝有新的亲密关系。三卷福音书提到,当耶稣死亡的那一刻,圣殿里的厚重幔子由上而下裂开,暴露出至圣所。根据传统,一年只有在赎罪日,大祭司才可以进入令人战兢的至圣所。事先要有礼仪性的沐浴、穿上特别的衣服、献五种不同的祭牲,但是祭司依然带着疑虑进入至圣所,生怕自己触犯了什么过失。他的袍子上有铃铛,脚踝上绑着一条绳子,如果没有铃铛声,其他祭司就把尸体拖出来。

希伯来书呈现一个生动的对比:作者说信徒如今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四6)。对敬虔的犹太人,大胆闯入至圣所可谓惊世骇俗,莫此为甚。所以希伯来书作者下结语说:「就当…来到上帝面前」(十22)。因着耶稣,我们不再需要保护的幔子;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一位永世的中保。

卡尔•巴特1962年访美,有人打破沙锅问他,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得救,他回答说:「是在主后34 年,耶稣死在十字架。」爱能够有方法克服一切阻碍,不计代价与所爱的对象联合。

(2) 十字架显出人类成就的局限。保罗写道:「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十字架夸胜」(西二15)。本丢彼拉多以三种语言张贴耶稣的「罪状」——犹太人的王,明褒暗贬被人嘲讽的正义。当高尚的宗教权威群起挞伐一个无辜的人,并且由当时最负盛名的司法体系执行判决,这的确是个奇观。

作者汤玛斯•牟敦说到「没有人目睹复活。每个人都目睹了钉十字架。每个人都亲眼看见钉十字架。十字架遍布于每个地方。」我们应该驻足,好好思想这个矛盾的记号。我们很容易求助于政治或科学,解决人性根深柢固的问题。但是基督却揭发了那些我们引以为傲,或是希望所系的权势与能力,无非是虚假的神只罢了。

(3) 十字架点出神性中出人意料的一个特质:谦卑。保罗在腓利比书第二章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5~8节)。那些贫穷、居于劣势的人,自然而然更够亲身体会这一点:且看美国清苦的阿伯拉契山区教会,或是拉丁美洲基层社群传讲的信息。小说家也知道。格雷安•葛林、贝纳诺士 (Georges Bernanos)、席罗内 (Ignazio Silone) 在他们最优秀的作品中,皆以纪念耶稣受死的圣礼为重点。

不论我们个人看法如何,赎罪履行了犹太思想的原则,亦即只有被伤害的才有宽恕的的能力。在加略山上,神选择被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