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生活》

| | | | 转寄

欠彼此一个凝视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我有个爱读书的母亲。在台北居住时,曾有一度和已故作家三毛比邻而居。

  三毛生前因为身为作家,常会得到许多文化界的赠书,母亲便常到她家去借书读。母亲有个习惯,喜欢把一切混乱重新排列有序。所以每次去借书,都会顺手帮三毛把书架整理一番,按出版社、作者等列列摆好。这件事还被三毛写进她的文章里。

  有次,三毛组团去印度旅游,顺邀母亲一起同行。那次母亲观察到三毛很有入戏的能力,和当地导游只说上几句话,回头便说那导游似乎对她有意。许多一般习以为常之事,在三毛世界里似乎都会化为戏剧化的情节。最后,三毛也是用一个戏剧性的方式结束生命,在医院里用丝袜上吊自杀。过世后,仍有许多关于她的种种传奇在人间流传。

  这让我有个体会,在这世界上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活在故事里的人,另外一种则是看故事的人。也就是说一种人是专门被人看,另一种人则是专门去看人。


  既然如此,我们是属于哪一种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小说,我们同时是这本书的作者兼主角。自然,便应不断地充实自我,让自己这个角色变得更为丰富,在各样生活历境里常得启示,屡有顿悟。不只如此,这本书也应有个更大的人生主题,让我们能活出超越现实处境,不断提升向上的人生境界。

  然而,人绝不能只一味投入在自己的角色里,浮沉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中。那种专门被人看,也就是所谓「主角型」的人物,有时会因过于投入自己的故事中,情绪不断起伏震荡,很可能会淹没了视野,对生活无法看得清楚。更别说跳出自我,客观一点地给自己一段距离去反思,再参考别人的起落,来衡量自己的挣扎是否合乎比例?

  专门被人看的人,也有时会因过于自我沉溺,而较难去关怀别人。他的世界全从自我出发,去解读世界,去实现自我,就像史铁生所说的:「每个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既已成为激情的人质,对生活里的现实与虚幻便常无从分辨,正如三毛,事事皆情节,动静皆故事。怎还会有余地进入别人的世界,去关怀别人呢?

  人需要培养看他人故事的能力。不能只注重丰富自我,也要学习怎麽「读」人。不只需要建立阅读书本的精湛眼光,更需要培养怎麽读人心,读人面,甚至读这个世界的能力。在不断俯首、靠近、诚恳地阅读中,去见证别人的美,别人的悲剧,甚至别人的大起大落。

  保罗说:「我们岂是又举荐自己吗?岂像别人用人的荐信给你们,或用你们的荐信给人吗?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写在我们的心里,被众人所知道,所念诵的。」(哥林多后书三章1节)


  保罗说的是不要自我举荐,也不要请别人写推荐信,而是透过他人生命来成为自己的推荐。而且这信是写在心里,让众人知道、并念诵。

  保罗曾把福音带到哥林多教会,在爱里手把手地教导、关怀哥林多弟兄姊妹,使得他们能够被建造、成长,而渐趋成熟。因而哥林多许多弟兄姊妹的美好生命见证,就是保罗和提摩太向世间的推荐。

  如此说来,在这世间,有没有哪个人的生命就是我们的推荐信呢?

  我们是否曾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栽种爱和信仰,守护对方生命成长,见证开花结果,路树成荫,最后迎风招展呢?对方枝枝桠桠在空中的书写里,是否可以依稀读出关于我们生命的种种呢?

  这牵涉到我们对这个人是否曾先作过深度的阅读?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那麽这世间存在着太多等别人来读自己的作者,却缺少主动去阅读别人的读者。在这红尘滚滚的人世间,常觉得,我们欠彼此一个深度的凝视。

  每个人都等着被翻阅,却很少人会想要对身边人有一窥的兴趣。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身边人是怎麽回事?即使同床共枕几十年,对枕边人这本书往往只看书皮,不清楚内容。作父母十几年,却从没搞清孩子这本书的语言为何。最常见的则是作儿女几十年,直到父母去世都还没碰过父母这本书。除了父母一生的职业功绩或脾气、情绪,全不清楚父母在权威之外的个性和内心世界,有怎样的喜乐或痛苦。


  然而,在所有生命阶段里,老年人的故事内容最丰富,情节也最精采了,但却拥有最少的读者。海明威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就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年轻人对老年人的不耐和不屑。故事中的侍者知道常在咖啡馆默默喝酒的老人,曾经几次自杀未遂,却懒得了解怎麽回事,只简单地以为「既然他有钱,就不应该绝望!」十分粗糙地打发了这个人的一生。老人这本书,也因此蒙尘最厚。

  一般来说,在社会中的成功人士,自然会有人会为他作访问或作传。但对大部分平凡的人,最能得到别人重视的时候,除了婚礼,就是丧礼了。近年来流行在丧礼时,亲人整理死者一生的照片来作幻灯投影,简述死者一生。但对死者来说,最想被翻开阅读的时刻,应该是在生前吧?可以感觉到被人倾听、关心,甚至被欣赏,还有机会可亲身增添第一手的诠释。

  每一个尚活在世间的人,都渴望被阅读。然而现实却是,人常必须用死亡来换取自己被正视、出版的机会。我们欠彼此一个凝视。

  想想,这世界若多几个愿意阅读他人的读者,不就会减少许多误会,化解很多恩怨,也会增加许多生命交流的机会?

  像保罗对哥林多许多生命的参与,我们是否曾经花时间阅读他人的生命,再让对方生命里充满我们爱的手迹?

  基督教常说的那句话:「以生命影响生命」,是指向他人述说自己的生命见证,盼自己的生命故事可以感动、影响对方来认识神。但今天想挑战每个基督徒的是,先用阅读来进入他人的生命故事里,让对方的生命像保罗所说,写在我们的心上,见证他的生老病死。而且和对方生命交轨的时候,不为促销什麽观念或传教,而是真正道成肉身,走进对方的生命中,坐下,和他一起同作息。


  我们是否能好好地阅读非信徒,阅读身边人,阅读神放在我们生命轨道里的每一个人呢?然后,才慢慢地揭露自己的生命与信仰底蕴,也许作为对方书写其生命一笔一划的参考?

  藉着彼此阅读,我们彼此可以写在心版上,并彼此举荐,生命才能如焉,影响生命。我们欠彼此,一个凝视。

本文与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网站合作。 e-mail: gcwmi6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