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生活》 |
|
|
|
|
加尔文的神学方法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神学」本是在找寻对上帝的认识,并将寻找所得整理出来。但是当一个人钻研日深以后,有时反而容易迷失方向。常见的结果若不是理论精深难以理解,就是所言与现实脱节。加尔文却不是这样,他的神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色:
1. 着重上帝对人所彰显的启示,而不去探究他本体的奥秘
人总是好奇,希望知道有关上帝的许多事。但是人的头脑又十分有限,没办法完全了解上帝,特别是有关上帝的本质,如果要用人的理性去探寻,极易落入空洞的玄想。加尔文认为我们在追求认识上帝时,应该着重在他向人所显示的,亦即在圣经里有明显记载的,这样,我们对他的认识才能够栩栩如生(I.10.2)。
对于一些知道了也没有帮助,连圣灵都对它保持沉默的事,我们最好承认自己的无知,也毋需作过份的探寻(Ⅲ.21.3)。加尔文这种见解在中世纪那种着重哲理探讨、经常高谈阔论的背景底下实在是创见。
加尔文这种着重上帝对人所彰显的启示,而不去探究他本体奥秘的态度,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传教师,有多少人赞同呢?图 4-1(题目详见问卷第 22 题)显示在有回应的填答者中,回答「非常赞成」和「赞成」的比例分别是 6.9% 和 65.5%,共有 72.4%;回答「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的比例分别是 27.3% 和 0.4%,共有 27.7%(N = 275)。和其他题目比较起来,赞成者的比例只有七成多一点,并不算高。这有可能是因为单凭问卷中的一句话没办法把加尔文的意思表达清楚;有一位受访者就表示他所知道的加尔文似乎不是这样。
图 4-1
长老会传教师对加尔文神学方法着重上帝对人所彰显的启示的看法
2. 「认识上帝」和「认识自己」密不可分
加尔文指出,人只要一观察自己,就会想到上帝,特别是当人发现自己的欠缺与极限时,就更会想到上帝的丰富与无限。而一个人也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够真正地 认识自己(I.1)。这种对上帝、对自己之认识的紧密关联,在有回应的填答者中有 28.5% 和 67.7% 的人表示「非常赞成」及「赞成」,合计有 96.2% 之高;3.1% 和 0.7% 的人表示「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合计有 3.8% 之多(N = 288,题目见问卷第 23 题,结果详见图 4-2)。可能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吧,光谈认识上帝而不提到人是 不可能的,反之亦然。
图 4-2
长老会传教师对加尔文所主张认识自己与认识上帝密不可分的看法
3. 信是一种对上帝慈爱确实的认识(Ⅲ.2.7)
有人说,我们对上帝应该要有单纯的信心,不能太依靠理性,对于不能理解的,用信心接受就好。这种主张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推到极端,有时会让人误以为信是不必用大脑的,只要凭靠感觉就好。加尔文是一个重视思考的人,他对「信」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一种认识,是对上帝慈爱确实的认识。这是在强调信的认知层面,以及所信的内容。
一个人就算对上帝的旨意有一些认识,但是如果会因而产生恐惧忧虑的,在加尔文看来,这也不能算是信仰。只有基于上帝的应许,出于本身实际的体验,确确实实认识到上帝的慈爱才算是真正的信仰。这样看来,信绝对不是一时的冲动或感觉,也不是徒有敬虔的外表,像按时聚会、奉献、祷告、传福音等就可充数,而是要有实际的体验与确实的认知。
加尔文这种对「信」的看法,在有回应的填答者中有26.7% 和 65.3% 的人表示「非常赞成」及「赞成」,合计有92.0% 之多,有 7.6% 和 0.3% 的人表示「不赞成」及「非常不赞成」,合计有 7.9%之多(N = 288,题目见问卷第 24 题,结果详见图 4-3)。
图 4-3
长老会传教师对加尔文认为信是对上帝慈爱确实认识的看法
4. 注重生活的应用
加尔文认为我们不论是从圣经,或是从受造之物所得对上帝的认识,目的都是要我们敬畏上帝、信任上帝,然后学习在实际的生活中荣耀他。换句话说,神学不只是一种知识的探求而已,其目的是要把所学习到、所认知的,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表明出来。
由于题数的限制,为免让填答者作答时间太久,本研究并未针对这个观念设计题目,谨在此举出,供从事神学教育以及研读神学者再一次的提醒。
今日台湾,「慈济功德会」与「一贯道」在民间大大流行。慈济的主张偏向鼓励每个人行善,积自己的功德;一贯道则是诸神皆拜,接近台湾民间宗教拜「有求必应」之神。前者认为人可以靠自己行善称义,后者则拜人造的神,对人所求的有回应的才尊为神。这完全是人本、以人为主的看法,到后来可能会过份倚赖人的能力和聪明智慧,高抬自己,变成一个「谁也不怕谁」的文化。
目前台湾似乎即是这样的走向,颇令人担忧。加尔文从圣经中归纳出,人必须以认识上帝为认识自己的起点与标准,承认人的有限,不倚靠人的观点作出发,进而认识上帝的救恩和慈爱,不靠个人功德。这样比较容易使人学习耶稣基督虚己、谦卑、宽宏大量、容许不同意见的精神,而这正是新台湾文化中不可缺的要素。
加尔文一切只为上帝荣耀的态度,不只表现在灵修生活方面,也表现在学术工作方面。在神学上,加尔文认定,人只能就上帝所彰显的启示来认识上帝,而无法探究上帝本体的奥秘,简而言之,这是「知其所不知」,给神学探讨的范围定下了界限。
人对上帝的认识若是达到一种深度,必然能够对人所不知之处开始有自知之明,反而只有那些对自己认识上帝的能力过份深具自信的人,暴露出他们对上帝的无知,因为这是「有限的受造者」在学习认识「无限的创造者」,基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人如果能够开始明白认识上帝的困难,就已经开始走入对上帝进一步的认识了。
加尔文这种对上帝的认识,不是来自书房、象牙塔式顺利的人生境遇,乃是来自真实人生体验,尤其是其中充满忧患与挫折,才二十五岁的黄金岁月,就因着信仰而成为流亡学者,二十七岁就违反其从事学术工作的意愿而被推上宗教改革舞台,二年之后即告失败,被逐出日内瓦,三十一岁结婚,二年之内经历了得子与丧子,而三十九岁结婚八年时太太就去世了。
总括而言,加尔文长期流亡逃难,又经常牧养由难民组成的教会,以纤细的学者性格投入粗鲁的宗教改革风暴当中,常常面临各种反对、攻击、毁谤以及中伤,甚至面对弟兄姊妹令人痛心的攻击,加上病痛缠身,在人生百般的痛苦当中,「认识上帝」对加尔文而言,不是纯粹理论的探索或者抽象思考的兴趣,乃是追求人生的安慰,因而时时刻刻谨守「神尊人卑」的立场。在上帝启示之外去认识上帝,不但是出于玄想,也是丰裕人生茶余饭后的思想游戏而已,对受苦当中的人并无益处。加尔文的神学理念不但对中世纪走入抽象思辨迷宫的神学家是当头棒喝,对现今基督徒也是重要的信仰提醒。
由此观之,加尔文主张「认识上帝」和「认识自己」密不可分,得到充份的例证说明,当人开始明白自己对上帝的无知之处时,一方面是提升了对上帝的认识,因为只有更加认识无限的创造者上帝的人,才能明白自己所认识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了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明白自己的极限在那里。
可见加尔文所追求的认识上帝,不是知识层面的认识而已,乃是全人的投入,以此说明信仰正是「一种对上帝慈爱确实的认识」(Ⅲ.2.7)。长老教会信仰的特色是否仍然带有加尔文信仰特色呢?而什么是加尔文信仰特色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敬虔」――敬畏上帝与爱上帝(I.2.1),这在教会生活以及基督徒生活都是值得深入反省之处。
▲讨论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