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

| | | | 转寄

与死亡为友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他躺在病床上,十九岁白皙的身躯一动不动。

床边的医疗器材四处散落,中年父亲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不时抽搐着。母亲靠着他的脸颊,仍轻轻哼着他最爱的诗歌,声音断断续续,像许多不舍的思绪仍飞舞缠绕着。

依依不舍



当然不舍。这孩子六岁时就遭到脑瘤的折磨,动过脑部大手术,之后便并发头痛、视力受损、发育迟缓等症状,甚至无法正常上学……。这几年,两个妹妹都已经上了国中、高中了,他却还停留在国中补校阶段。

他自己也是不舍,所以一直撑着,过世前,他突然从昏迷中清醒,喊着妈妈,还乖巧地向我打招呼,用微弱而客气的声音向我们要一杯水喝,但灌进嘴里的水又从嘴角流出。虽然他努力地撑着,心跳却愈来愈微弱,最后,不得不闭上那双沈重的双眼。

安详地「睡了」


但他却不感到苦毒。他安安静静躺着的样子,像极了圣经中形容死亡的两个字——「睡了」。我想起一些临终的朋友:年轻的牙医师建德、事业正达高峰的徐哥,白发苍苍、病危时仍爱祷告赞美的茅老师……,他们都可以苦毒、可以不甘、可以抱怨,但当我为他们临终祈祷时,他们留给我的印象都是,安详地「睡了」,嘴角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在我身处的环境中,对死亡一直有很沈重的恐惧感。小时候,大人不但不会和我谈论死亡,而且有很多忌讳,例如:棺椁要称为「寿板」、殡葬店要称为「长生店」、空屋要称为「吉屋」……。我们想尽办法要改变死亡的狰狞面目,以求得「好死」、「善终」,但甚么才算是「好死」呢?长命百岁、寿足而终?还是妻儿在侧、后事备极尊荣?这样就能坦然面对死亡吗?

超越死亡恐惧

当代灵修神学家卢云特别提出「与死亡为友」的观念,他认为,只有当我们正视人人都有一死的事实,并真实接触死亡所带来人心灵深处无名的恐惧,我们最终才能从这深沈的惧怕中超越,成为自由人。

这话说来容易,但怎么做得到?我们不是对死亡避之惟恐不及吗?卢云指出,「与死亡为友」的学习,首先要由承认、接纳我们对死亡无能为力的事实开始。尽管我们总是努力把持和决定自己的一生,却不得不承认生命仍是个谜……。这谜至今无人能解。

生命在耶稣


一但我们有了这种认知,对生与死就有了崭新的眼光,我们将不再苦苦挣扎,不再将这难题重担一直扛在自己的肩上,并进而了解到耶稣所说「生命在我」的真义。我们将看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消退,是上帝的恩典,是一分信心的见证。正如同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死亡,非但不是彻底失败,反而是永恒的胜利;不是生命灭绝,反而是新生命的根源;不是赤身露体一无所有,却是丰丰富富充满上帝的恩典。

望着我小弟兄年轻安详的脸庞,在泪眼中我也不禁泛起一丝微笑。感谢上帝让我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并协助他完成生命中最深的使命——与死亡为友,超越死亡的逼害,一起经历上帝那测不透的慈爱与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