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

| | | | 转寄

下一代性别教育,谁来教?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日前看到新闻报导,父亲用想轻生骗女儿回家,用榔头重击夺初夜,性侵的新闻在媒体的社会版或头版,已经司空见惯。家庭应该是安全感的地方,如今却变成孩子的梦靥。

笔者的故事是双重灾难-性创伤加上精障。我的性创伤事件加害者是隔壁邻居碰触性器官,另外一件家内性创伤,是我目睹父母行房,这两件事我都是受害者。更不幸的是,因为年幼,对性的认知不清楚,导致我年幼模仿行为,虽然没有进行性行为却导致更大创伤,我的身分同时是,性创伤的受害者与加害者。

性创伤则在成年后才出现创伤压力症候群,罹患忧郁症及思觉失调症,所以我特别注意性别议题,以及社会资源与利益上分配不均。今年同志大游行争取长照、婚姻等权益,其实同志并非弱势团体。提到生存、就业、就学、婚姻,精障族群的能见度很低,根本没有甚么发声权,他们才是弱势族群。

根据《数位媒体下的儿童教育-陪孩子善用媒体》,由慈济传播文化志业基金会出版,作者李秀美致力推动儿童媒体教育,提到儿童期正是形成身体、性别认同及爱的感受表达的阶段,他们需要一个开放、诚恳的环境来接受两性教育及感情教育,才能发展健康的情感态度。

笔者教导儿童作文班的高年级女生,跟我热切描述《哈利波特》一书情侣接吻的亲热模样,中年级女生则是对《小女生身体的秘密变化》书籍感到好奇。

那么,孩子的性别教育及情感教育哪里来?通常是来自媒体、学校同侪,后来从2004年台湾通过教育平等教育法,教育部在各处推动举办性别议题研讨会,2008年进行了国中性别平等教材的开发,学校成为性别教育的战场。

根据校园出版社《消失的性别界线》性别议题专刊提到,过去,「两性」代表男女,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约从80年代开始,「性别」(Gender)这个性别不再只代表男女,而是扩展到包括各种性倾向。「性别」现在是十分热门的词汇,这是一场思想革命-「从两性到性别」。学校成为性别教育的战场,那么,父母及关心下一代性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根据维基百科资料,2015年中情局世界概况估计台湾总生育率为1.12,是全世界生育率第三低的国家/区域。根据2014年媒体报导,励馨基金会指出,台湾青少女生育率高达千分之12.95,台湾青少女未婚怀孕比例可说是居亚洲之冠,堕胎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而未成年青少女面对非预期怀孕问题,也相当无助。

日前,我去《下一代性教育》课程,讲员是《SAFE班级辅导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一书作者罗丰苓表示,学校教导使用保险套,是安全性行为,但是保险套真的很安全吗?保险套套住阴茎的部分,但是在性交时,难道仅有性器官接触,大腿内侧等其他部分也会接触,是否导致其他性病感染?保险套虽没有想像中那么安全,但是有戴真的比没有戴好。而且,青少年在身心方面不是迷你版的成年人,青少女的子宫颈尚未发育完全,纵使有避孕药、避孕器,也可能对她们产生的影响。

最近两个事件吸引我的目光,日前立委质询彩虹爱家教导性别教育的新闻,引起许多家长上街头抗议;及许秀雯律师在脸书PO文,大爱电视台八点档《我家方程式》影片父母讨论孩子性倾向的片段,医生父亲对孩子具有阴柔特质,确定被女友甩了,不是同性恋,父亲很高兴,母亲则提出反驳。原因是,即使孩子是同性恋,仍然要爱他,因为他是父母的孩子。

我想性别议题的确是目前应正视的议题,我赞成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认为青少年不宜太早有性行为,也认为即使真的孩子是同性恋,父母仍要爱他。但是,至于同性婚姻,我倾向以德国的方式,另立同性专门的伴侣法。

至于下一代性教育,父母与其担心学校及媒体的教导,不如从家庭开始性与爱的教育,好好了解目前学校的性别教育,是否合乎父母的性观念及教养观念?例如:国中性别教育课本《性别好好教》、国小性别教育课本《我们可以这样教性别》。

真心希望上帝赐下智慧给父母及教育工作者,让下一代对爱与性的观念,可以正确看待。

◎作者为儿童作文老师


图片提供/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