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日學聖經課程》 |
|
|
|
|
第八課 咒詛詩、悔罪詩與讚美詩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本課目的: 讓學生從咒詛詩和悔罪詩來學習處理信仰生活裡比較負面的情緒,並從讚美詩來學習認識上帝。 ▲具體目標:上完本課以後,學生應該能夠:
▲本課金句:加拉太書 3:13-14 新標點和合本: 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 現代中文譯本: 基督已經為我們承擔詛咒,藉此救贖我們脫離了法律的詛咒;因為聖經上說:「凡被掛在木頭上的人都受上帝詛咒。」基督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外邦人藉著基督耶穌獲得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福澤;這樣,我們能藉著信而領受上帝所應許的聖靈。 台語白話字: Ki-tok í-keng sio̍k-hoê lán thoat-lī lu̍t-hoat ê chiù-chó͘, in-ūi I ūi-tio̍h lán chiâⁿ-choè chiù-chó͘, in-ūi ū kì-chài kóng, Kìⁿ-nā tiàu tī chhâ-ni̍h ê siū chiù-chó͘;beh hō͘ A-pek-la̍h-hán ê hok-khì, tùi Ki-tok Iâ-so͘, soà kàu tī goā-pang, hō͘ lán tùi sìn tit-tio̍h só͘ èng-ún ê Sèng Sîn. 台語漢字: 基督已經贖回咱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伊為著咱成做咒詛;因為有記載講:「見若吊佇柴裡的受咒詛。」欲互亞伯拉罕的福氣,對基督耶穌續到佇外邦,互咱對信得著所應允的聖神。 ▲本課大綱: 一、引言:談咒詛 二、如何看待咒詛詩 三、悔罪詩 四、讚美詩 ▲討論與分享(請擇題討論):
▲課程內容 一、引言:談咒詛 你怕不怕被別人咒詛?為什麼?你相信咒詛的效果嗎?在什麼情況下你會想要咒詛人? 其實咒詛只是人的語言,真正有能力的是上帝。很多時候咒詛令人感到有效,是因上帝早就訂定一些法則;人只是自作孽,並不是咒詛的功效。有時候則是因為人害怕而產生自我應驗的行為。無論如何,我們的生命與一切禍福都在慈愛和全能的上帝手中,祂必保守,我們不必害怕。 聖經裡也有咒詛的事情。請讀兩段咒詛詩: 「願他們消滅,如急流的水一般;他們瞅準射箭的時候,願箭頭彷彿砍斷。願他們像蝸牛消化過去,又像婦人墜落未見天日的胎。」(詩 58:7-8) 「願他的年日短少!願別人得他的職分!願他的兒女為孤兒,他的妻子為寡婦!……因為他不想施恩,卻逼迫困苦窮乏的和傷心的人,要把他們治死。」 (詩 109:8-9、16) 讀到這些詩,你的感想如何?你能夠體會、想像詩人的心境嗎? 民數記 22-24 章記載摩押王巴勒僱了巴蘭要來咒詛以色列人,上帝卻讓巴蘭想說的咒詛全部變成祝福。而事情進展時,以色列人都不知情。上帝的百姓只要行在上帝旨意中,一點也不必怕敵人的咒詛。 二、如何看待咒詛詩 咒詛詩是詩篇裡令人感到困惑的詩,它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咒詛敵人,願敵人遭受極重的報應。詩篇第 35、69、109 等篇明顯地屬於這一類,其他還有不少散見的經文,像第 3、5、7、10、36、52、58、59、64、69、83、129、137、139、140、141、143 篇裡都有。這些詩除了第 83、129、137 篇外,其餘都標明是大衛的作品。前面讀過的讚美詩,詩篇第 139 篇,有四節(19-22 節)都是在罵惡人的,其意義似乎跟前後不連貫。有人因而主張如果第 139 篇止於第 18 節的話,它就可以算是最優美的詩篇之一了(註 1)。這是代表一種看待咒詛詩的心態:忽略它,彷彿它並不存在。 另一種極端的態度是推崇它,把它的精神解釋成善意的。另有一些學者相信,咒詛詩代表的是一種巫術的宗教精神,它是對付敵人的「有效咒詛」。但是舊約聖經並不贊成巫術。卜洛克認為對待咒詛詩比較理想的態度是:認真地面對它、體會作者內心的掙扎,並思考它如何成為上帝的話語(註 2)。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雖然強烈地表達了對惡人惡事的痛恨,並且呼求上帝伸冤,他自己絕未採取報復的手段,只將此事交託給上帝。詩人一向謹守上帝藉著摩西所啟示的原則:「伸冤報應在我」(申 32:35)。可見,在詩詞裡所表達出來的痛恨,只是詩人情感真誠的流露,並不代表詩人所要採取的行動。這個分野相當重要,情感的宣洩和實際的行動是兩回事。情感的舒解,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即使聽來有多可怕,仍是可以接受的。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那些不說出來、卻不斷累積的憤懣。有時候,會有一些報復和殘忍的行為出現,就是因為有許多的情感不得宣洩的緣故。像報紙曾經報導,有一個在學校被視為模範生的國中學生,竟然殺了自己的父親,聞者無不覺得該生大逆不道。事實上,這學生在家裡遭受性虐待,他的憤懣、不滿的情緒都壓抑下來不得舒解,累積到一個地步無法再忍受,才發生這種駭人聽聞的事件。 通常你如何舒解你的情緒?這些方法是否有效?比較重要的是情緒得到適當的宣洩,而又不致於傷害別人。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咒詛詩,咒詛是上帝與以色列百姓立約條款中的一部份(註 3),它啟示了上帝聖潔與公義的本性,顯出上帝對惡之痛恨與審判。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要進入迦南地以前,曾經在基利心上為百姓祝福,也在以巴路山上宣布咒詛(申 27:11-26);他一再地吩附百姓,遵行上帝的誡命必蒙福祉,違逆主言必受重禍(申 28:1-68)。咒詛詩的精神與此並不相違。咒詛詩和新約還有一項密不可分的關係,那就是新約引用了不少咒詛詩的經文。 約翰福音 15:25 耶穌引用詩篇 35:19、69:4 來說明世界無故地恨他。使徒行傳 1:20彼得曾引用詩篇69:25、109:8 論猶大「因為詩篇上寫著,說: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保羅解釋猶太民族淪為眼瞎,正應驗了詩人的咒詛(羅 11:9-10、詩69:22-23)。這些都讓我們看到新約的作者洞悉咒詛詩裡有預言的性質(註 4)。 綜上,有幾種看待咒詛詩的方法: 1.忽略它 2.推崇它 3.把它當作巫術 4.把它當作情感的流露 5.把它當作啟示上帝聖潔公義的本性 6.把它當作預言 後三種我們都可以接受,前三種比較不相宜。 有人說,咒詛詩和新約中耶穌的教導不合。耶穌曾經吩咐門徒,要愛仇敵,因為上帝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 5:43-45)。這樣看來,好像舊約和新約的精神不同;舊約才有這種狠毒的咒詛,新約強調的都是愛。 但是仔細研讀聖經,這樣的區分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舊約也有愛人如己(利 19:18)、要替仇敵著想(出 23:4-5)的觀念;而新約一樣有咒詛的想法(羅 9:3、林前 16:22、加 1:8-9)。特別是加拉太書 3:13-14 說:「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靈。」可見,耶穌為我們受了咒詛,成就了上帝的義,使我們可以因信得生,脫離律法的咒詛,這更讓我們看到咒詛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不過我們也不必感到害怕,只要信靠耶穌基督,必能脫離一切的咒詛,因為這是上帝所應許的。上帝若幫助我們,我們還懼怕誰呢?(參看羅馬書 8:31)。 三、悔罪詩 古代的教會把詩篇第 6、32、38、51、102、130、143 篇等七篇詩歸為悔罪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詩篇第 51 篇。 詩篇 51 篇是大衛在拔示巴的事上犯罪,招來先知拿單的責備之後,所寫下來的真誠悔改的心聲。它的歷史背景記載在撒母耳記下 11:1-12:23。這是傳統的看法,因為 51 篇的詩題就是這樣說的。近代學者認為詩篇裡的詩題都是後來附加的,並非原來詩篇所有。若持這種看法,詩篇的作者究竟是誰就無法確定。不過,既然詩題這樣說,它也算是代表了當時人們的看法,我們可以將詩題當做一種詮釋,來看待這首詩。 無論如何,詩篇 51 篇很明顯地是一首悔罪詩,它包含三個要素: 1.祈求赦免:1-2、7、9 節 2.承認犯罪:3-6 節 3.祈求復甦:8、10-17 節 19-20 節是附言,有可能原來不屬於這首詩,後來才被收藏在一起。請將詩篇 51 篇讀一遍。在這首詩裡,那一句話最能代表你的心聲?或說,你最喜歡那一句?悔罪的意義是承認罪、面對它、離棄它。這不是一般人所喜歡的。一般人對罪的反應是遮蓋它、掩飾它。事實上,罪帶給人的不安,帶給人與上帝疏離,只有真誠的悔改,得上帝的拯救與赦免,才能解決。 做了基督徒以後還會犯罪嗎?你的看法如何?什麼事情最容易引發你的罪惡感?你如何處理? 一個人要得到赦罪的喜樂,有兩個步驟: 第一,要相信上帝願意赦免。這裡牽涉到對上帝本性的認識。有些人對上帝沒有這樣的體認與信心,讓自責或是魔鬼的控告佔據他的心,這是十分可惜的。約翰福音 3:17 說,「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上帝的心意是要赦免人的罪,不是要定罪。約翰壹書 1:9 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所以,不是憑著我們自己,而是完全信賴、仰望上帝,並主耶穌的救贖。只有上帝能夠使我們復甦,為我們重新造清潔的心、正直的靈。 我們要特別注意如何分辨撒但的控告和聖靈的責備,免得憂傷過度。聖靈的責備同時也會帶給我們赦罪的平安;而撒但的控告通常會帶來混亂、不安,使我們不敢親近上帝。如果是後者,我們要學會拒絕,而讓上帝的聖靈來引導、幫助我們。你是一個容易自責的人嗎?你如何處理自己的罪惡感? 第二,要願意放下面子、放下驕傲、承認自己的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罪得赦免必經之路。值得注意的是悔罪詩是在公開的場合念誦的,雅各書 5:16 也說,「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因此,願意在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罪,不但可以得到赦罪的喜樂,也能夠激勵別人。不過有時候,把內心隱藏的惡念告訴別人,除了讓自己安心一點以外,對別人可能沒有多大幫助,這時就必須斟酌。路德會的禮拜程序中有這樣一項,信徒向上帝認罪,然後牧師宣告上帝的赦免。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安排,一方面讓信徒不忘記自己是個蒙恩的罪人,同時又能得到赦罪的平安。 在這當中,我們需要對上帝有信心。詩人深切地體會到:「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易輕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詩 103:8-9),因此發出這樣的感歎與讚美:「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詩 130:3-4)。對上帝的慈愛與公義有這樣的體認,必能得到赦罪的平安,同時又對上帝產生敬畏的心! 四、讚美詩 詩篇裡有許多讚美詩,事實上,希伯來文中有許多字彙都是用來表示讚美的,詩篇裡也反覆出現這樣的字眼。不過更重要的是讚美的內涵,它多半是在描述上帝的本性和作為。當詩人看見上帝創造奇妙的大自然時,他就發出讚美(第 8、19篇)。有時是為豐收而感恩,如詩篇第 65 篇。有的是在描述敬拜中的喜悅,如第 95 至 100 篇。有的是在節期慶典中使用,如第 111 至 118 篇。至於第 146 至 150 篇則被稱為「大讚美」(註 5)。而第 145 篇則是唯一以「讚美詩」為詩題的一首詩。 其實詩篇裡的讚美詩並不限於以上所述。像第 103 篇,也是一首典型的讚美詩,它的讚美詞主要是在破題(1-2 節)和結尾(20-22 節);中間部份則在描述耶和華的作為。 詩篇 139 篇,有人把它當做一個人被控告而向上帝投訴的哀歌。上帝是無所不知的,因此詩人懇請上帝鑒察(註 6)。這是從第 19-22 節所推論出來的,作者似乎被惡人逼迫,不得不到上帝面前求助。但是看第 1-18 節這比較長的一段,字裡行間所散發出來的氣息是讚美,是從詩人對上帝認識所發出來的讚美。雖然詩文裡並沒有出現「讚美」的字眼,但實際上,詩的字裡行間卻充滿了對上帝的讚美與敬畏。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魏斯特曼(C.Westermann)把它歸類為讚美詩,其讚美主題是上帝的創造(註 7)。 詩篇 139 篇共有 24 節,劃分段落的方法有許多種。比較簡單的分法是把它分成四段,每段 4 節:1-6、7-12、13- 18、19-24。 第一段所論述的是上帝的無所不知,詩人體會到上帝在每一方面鑒察他。巴斯德認為第一節應該翻譯成「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的心思」,而不只是「認識我」而已(註 8)。如此,一個人的心思、意念、行動、言語,上帝都知道。這是一種平行法的運用,表示上帝徹底的認識一個人。有此等體認,會讓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害怕、敬畏、歡喜、安慰?這對你的行事為人有什麼樣的影響?如果上帝是這樣徹底地認識你,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第二段提到詩人想要逃,可是發現上帝到處都在,使他無法逃避。詩人用五個極端來描述上帝的無所不在:極高(天上)、極深(陰間) 、極東(清晨)、極西(海極)、極暗(黑暗)。這也是一種平行法的運用,表示上帝無所不在。 第三段描述上帝創造的奇妙和大能,巴斯德認為這是在述說上帝的無所不能(註 9)。體認到上帝這樣的作為,詩人不禁要從心裡發出稱謝和讚美! 第四段,依照巴斯德的分析,它是從上帝的聖潔這個角度出發,因此必須要討論上帝如何對待惡人。一個人對上帝的聖潔有深刻認識的話,必須與惡行斷絕關係。詩人用一個禱告作結束,希望能夠在上帝的鑒察、幫助之下,脫離罪惡,走在永生的道路上。由於這一段和前面的經文似乎不連貫,有學者以為它是作者後來加上去的(註 10)。 其實詩人並沒有用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上帝的聖潔等這些神學字眼。他只是從個人的經驗中,體會到上帝的本性、上帝和人的關係。全篇用「你」字 34次,「我」字47 次,是「你我」之間靈交的真實體驗。 讀過詩篇第 139 篇,你對上帝有那些新的認識?139 篇裡有那一句話是你想要用來向上帝說的話?我們曾經提到,詩篇是人心與上帝的對話。詩人把他跟上帝的對話、他對上帝的認識寫下來,在歷代以來,引起許多的共鳴。這就是詩篇受人喜愛的原因,也顯示出上帝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 119:89)。 ▲附註:
▲背金句:加拉太書 3:13-14 ▲作業:
|
歡迎參觀 梁望惠 的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