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生活》

| | | | 轉寄

故事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小孩,都是喜歡聽故事的。睡覺前要聽故事,課堂上要聽故事;故事書更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只是小孩,其實大人也是很希望閱聽故事的。故事所以能引人興趣,在於它是超越我們個人的生活經驗範圍,而讓我們想要探究或享受一下他人的經歷。故事有真實的,有虛構的;有寫實的,有超寫實的;小故事可散佈在各處,大故事就可自成小說了。

有人這麼說,在台北這大城裡,已經沒有故事了。我想大概是平庸無變化的商業社會,人的眼閉上了,心冷卻了,沒有觀察,沒有付出,故事就消失了。有時,一個真實的故事也必須附以虛擬的情節,才能引人興趣,打動人心。比方,前幾年台灣有一本暢銷書,是說一個有志氣的青年如何由乞討的生活卒至成功。據說整個過程並無驚人之處,是透過編輯之手妙筆生花,讀了激勵人心、感人熱淚。人,需要有感覺的故事。

西元十四世紀中葉,歐洲在鬧瘟疫。義大利人薄伽丘 ( Giovanni Boccaceio ) 以斐冷翠城為背景,寫了一部文學巨著《十日談》。這本書的特色,是用十個主題之下各有十個故事組合而成,聰明的讀者自然知道啦,它有一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探討人性,研究信仰,觀察當時社會現象。這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再當時的基督教宗教社會中,可說是本禁書。但它總算流傳下來,成為經典之作。如今我們在後SARS期間讀此書,一方面藉著故事神遊中世紀歐洲,一方面從故事中看今日的人心。

寫故事,有時也要小心,因它可能影響一個世代,一個民族。中國明朝有個施耐庵,寫了長篇故事,成為章回小說,叫「水滸傳」。這書以宋朝仁宗年間為背景,述說當時瘟疫片地,盜賊四起。官員貪瀆,民不聊生。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造就了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與政府軍對抗,想拯救蒼生,但失敗了。沒想到約七百年後,在類似的中國政治社會生態下,毛澤東獲此「水滸兵法書」,具以「起義」,東方紅了,他成功了。中國因而有了翻轉性的改變。

早在一千多年前,有個主教告訴他底下的神職人員,說,在講道中一定要帶一些故事,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路卡杜牧師 ( Max Lucado ) 深諳此理,他被稱為「最會說故事的牧師」。他最近的中譯著作「一個星期五的六小時」,將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耶穌受難當時的情境,透過一些現代故事的敘述,勾勒出動人心弦的畫面。許多人看了這些故事,不但受感動,也對耶穌的受難,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我們生活中,用心發現一些小故事,會讓我們生命更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