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
尋求父愛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前些日子,某電台主持人訪問一位生育二十個兒女的母親;他問:「你怎麼會生二十個孩子呢?」她的答案很有意思︰「我丈夫是伐木工人,一年在山裡工作十一個月,每年他回家的那個月就為去年讓我懷孕生孩子道歉。就這樣,我們生了二十個孩子!」聽到這話的人,都為這二十個道歉之下的愛情結晶忍俊不住。
■ 缺席的父親
然而,這個故事要是聽在理查.博拉舟(Richard Brochu)的耳裡,鐵定笑不出來。理查從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長大,他的父親正是一位伐木工人,並且督管好幾百名工人,必須十分辛勤地工作,才能養活十個孩子。理查至今仍記得兒時想與父親在一起的那份深切渴望。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的母親竭盡全力養育每個孩子;然而,她萬萬沒想到自己上幼稚園的兒子居然成為一個戀童癖手下的受害者。等到東窗事發時,木已成舟。
理查的惡夢並非就此結束。十一歲那一年,他講法語的家庭搬遷到說英語的省份;之後,他遭到嚴重的疏離和虐待。加拿大英法裔彼此歧視在他那個年代是很普遍的。
理查回憶兒時往事,「我們遇到令人無法置信的歧視。所有這些拒絕和仇恨的傷害超過我所能夠忍受,我變得十分叛逆。」他進一步分析自己︰「可悲的是,我的叛逆促使我步入歧途:看色情書刊和影片、賣淫、雜交,最後這些惡行導致我陷入同性戀。我到處旅行,過著同性戀的生活,總是在尋找愛——父親的愛!」
理查有兩位兄姐是基督徒,一直為他祈禱,深信神必動工。有一天,理查隨意轉台找節目看,轉到了某個基督教節目,正在訪問一位走出同性戀的人。這個人分享自己的經歷,他容光煥發,整個人散發出一股無法言喻的平安。他表示自己透過神的兒子耶穌,找到天父的愛。他的故事深深觸動理查的心,理查對自己說︰「這正是我要的。我一點兒也不滿足自己的生命現狀。」於是,他當場跪下來,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
信主之後,理查心中湧流出一股強烈的渴望,想脫離同性戀的生活方式。然而沒多久,他就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教會裡有些人很難接受他同性戀的過去。他們的拒絕彷彿一把刀,一刀一刀刺傷理查的心。他們的態度讓他很想走回頭路,至少待在同性戀圈子,沒人會歧視他。
幸好主在這個時候介入,帶領他去一個週五的聚會。在那裡,他遇見了卓圖牧師和師母。從他們的身上,他體驗到愛、憐憫、恩典,並且看到天父的心。他們幫助理查從同性戀纏累中得釋放,情感傷痛得醫治,整個人得以建立。這不是一段易路,也不是一、兩個月能達成的。然而,這段心靈重建的過程幫助理查過得勝的基督徒生活,並且為他未來的事奉奠定了基礎。
這是發生在十多年前的事。理查目前是宣教士,在海地和多明尼加事奉,專門從性交易中,拯救街頭流浪兒,這份事工充滿危險性。海地的政治社會不安定、多明尼加的通貨膨脹、社會問題、暴力、家庭問題、吸毒、賣淫、愛滋病等,是他天天必須面對的問題;不但如此,他所事奉的某些地區是世界最危險的邊境。
因著他的事奉,當地許多人的生命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信了主,脫離賣淫、酒精、毒品、巫術的捆綁。理查分享:「至終,所有事奉的成果,都是涉及一個瀕死的世界與耶穌基督和好;而這一切乃是透過分享『福音』,並且宣告天父的愛來達成的。」
也許你會說,理查的同性戀是個特例,也許他是天生的。同性戀的成因其實很複雜,至今科學並無法證明同性戀是天生的;然而,不少研究結果達到共識,認為環境是造成同性戀的因素之一。同性戀者(尤其是男同性戀者)與父親之間缺乏連結的關係,正是環境因素中首要的問題。
■ 以表現優異換取父愛
也許你會想,就算父子之間缺乏連結是促成同性戀的主因,同性戀畢竟是少數。你說的沒錯;不過,我們必須指出,儘管與父親之間缺乏連結不見得會讓人變成同性戀,但是絕對會影響兒女的人格發展與心靈健康。艾德.波力克(Ed Piorek)就是最好的例子。
艾德生長於美國南加州,他的父親就像一般的父親,是位負責顧家的男人。不過,他從未向艾德說過「我愛你!」我想這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不是什麼罕見之事,尤其我們的上一輩,開口說愛本來就是難事一樁,只要養活一家大小、讓孩子受好教育,就是盡了父親的責任。然而,艾德心中燃燒著強烈的渴望,想得到父親的愛。到了八、九歲左右,他開始努力贏得父親的愛和肯定。他發現只要自己表現優異,比如︰學業成績好,父親就會很高興地嘉許他。
由於父親期望他成為一位專業的職棒投手,他就努力往這個方面發展。要是他打了一場好球,表現優異,賽後父親會帶他去吃一客牛排,或是冰淇淋。可是,如果他輸了重要的比賽,或是上場比賽表現差,父親就會直接帶他回家,對他大吼大叫,並且堅持要他練習,直到能夠投出三好球為止。然後,他父親會說:「要是你今天比賽時,能像這樣把球投入捕手球套中,就對了!」
對艾德來說,挨罵是家常便飯,但是偶爾一兩次吃牛排、冰淇淋的滋味就夠成為他努力的動力。然而,在這種背景成長的他,人格是扭曲的;他內心十分寂寞、虛空,充滿被拒絕感,很怕因失敗而再次受傷。
長大後,他發現自己十分在乎外在表現,為了博得他人的贊同與認可,總是拚命幹活。才二十歲的他,整個人就「耗盡了」(burn out),對任何事都失去熱情,惟有酗酒才可稍解他心中的苦痛。然後,母親診斷出得了癌症,那年她才四十五歲,從獲知罹癌到去世,不到兩週的時間。這對他是一大打擊。母親葬禮那一天,他覺得自己根本活不下去,因為他意識到全世界惟一愛他的人死去了,自己也沒有了盼望。他十分痛苦,躺在床上,想自殺。他的妻子無能為力地待在他的身旁,惟一能做的是——祈禱︰「神啊,如果你真的存在,請幫助我們。」禱告完,有一份極大的平安臨到,他們就睡著了。
隔天早上起床,他們仍沉浸在那份平安中。一看日子,恰好是星期日,於是決定上附近一間教會去。敬拜開始,詩班獻詩,他們一聽到「耶穌」這名字,就曉得自己內心那份平安正是來自耶穌。艾德坐在頭一排聽道,全身無法控制地顫抖、哭泣。
禮拜後,他們馬上全人奉獻給主耶穌。才三個月,教會就讓他們帶領中學團契。他們的事奉非常有果效。十年後,他成為一間規模不小教會的主任牧師,一週工作七天,服事十分成功。然而,他生命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他用盡己力事奉神,覺得天父就像自己生身父親一樣,倘若自己沒有投出三好球,就得不到天父的愛。最後,他又「耗盡了」,沒力氣事奉。
後來,他去參加溫約翰(John Wimber)主辦的「教會成長」特別聚會。可笑的是,就算人已經「耗盡了」,他還想著該怎樣讓自己的教會增長。他聽溫約翰說,他常為「耗盡了」的牧師按手禱告,讓他們被聖靈充滿,得到能力。他想這一定是解決之道;於是,會後趕緊找溫約翰為自己按手禱告。他的確被聖靈充滿,並且開始醫病、趕鬼。但是,他生命的問題還是沒解決。他為人醫病、趕鬼,非贏不可,尤其為人趕鬼時,他可以耗上一整晚,徹夜不睡,非把鬼趕走不可。這全是內心那股害怕失敗的懼怕驅策他這樣做的。
所幸溫約翰十分仁慈,整個人散發出慈父的愛。從溫約翰的身上,他漸漸地看到天父。溫約翰常常帶著他一起旅行佈道。每當碰到難纏的病症時,溫約翰格外喜歡當眾叫他出來做示範,讓大家看到醫治是人人可行的,不需要靠溫約翰。這是他帶領門徒訓練的方式。
艾德的反應總是一喜一憂;喜的是得到認可和表彰,憂的是萬一病人不得醫治,大家會拒絕他,尤其擔心溫約翰會拒絕他。跟著溫約翰一起事奉,這份怕失敗、怕被拒絕的恐慌愈來愈嚴重。他看了不少基督徒心理學的書籍,曉得自己沒有安全感的問題,主要是出在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以及與天父的關係。但是,他不曉得該怎麼辦,只能常常禱告︰「天父,我曉得你愛我,因為聖經是這樣說的。」
有一次,他又跟著溫約翰外出旅行佈道。第一天聚會之後,他待在旅館房間與溫約翰一起吃漢堡。能與溫約翰共餐,令他心滿意足。突然,溫約翰接了一通電話,轉頭告訴他︰「艾迪,加州教會出了事,我必須立即回去處理。接下來幾天的聚會就交給你了。你對教材是一清二楚的。」
艾德的心突然抽緊,原本津津有味的漢堡,卻再也嚥不下去了。他一夜無眠。晨起,看看鐘,還有些時間,心想何不去「佳骨肌」(Jacuzzi,按摩池)泡泡,也許能鬆弛緊張的情緒。
他躺在池子裡,仰望蔚藍的天空,不曉得待了多久。拿起錶,看看時間,八點了。就在此時,一架飛機從天空飛過,他意識到溫約翰已經離開,也許坐的正是那一架飛機。他整個人突然驚慌起來,胃上下翻騰;於是他又開口唸著自己一再重覆的祈禱︰「天父,我曉得你愛我,因為聖經是這樣說的。」
就在這一刻,他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愛意環繞他,那份愛是何等地深厚,他似乎聽到天父輕聲喊著他︰「艾迪!」他心裡泛起一股甜甜的滋味,因為很少人叫他艾迪,只有幾位最親密的親友才這樣子叫他。接著,他又感受到天父對他說︰「艾迪!我愛你,在我的眼中,你永遠不是失敗的。」
艾德在「佳骨肌」池畔大聲哭泣,彷彿要把一生所受的委屈、被拒絕、寂寞都發洩掉。他不曉得自己究竟哭了多久,但是所有的被拒絕、寂寞都在哭泣中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後,他仰天大笑,足足笑了二十分鐘。
那一天的體驗改變了他的一生。二十多年來,他的事工主要就是幫助其他人體會天父的愛。他不再需要用事奉的成果來證明自己值得愛,也不再需要用事奉的成果來取得天父的讚許。
艾德的例子絕對不是特例。艾德並不是惟一我所知道,因為要討神歡喜而「耗盡了」的牧師。他也不是惟一我所認識,因為怕失敗、被拒絕而驅策自己事業有成的人。然而,未曾領受天父的愛正是不少人受驅策、拚命「抓取」的原因所在。
* * *
我相信人天生受造時內心有個地方,只有天父的愛才能滿足,惟有與天父連結,心才得安息。儘管與父親之間不良的互動關係,或是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往往會阻擋我們正確體認天父的愛,但天父的愛足以醫治我們生命中父愛的缺乏,以及從父親來的傷害。不但如此,還會有非屬世的平安、滿足、與自由會伴隨著天父的愛臨到我們;我們毋需再拚命達到某些目標來肯定自己的價值;生命中沒安全感、爭競、驕傲、嫉妒、論斷等這些擾人惡習的鎖鏈也會從而斷開,並且樂意成全他人,走入神的計劃,心中真正擁有神的國度。
■ 延伸閱讀
《爸爸我愛你》,作者︰金成默,譯者︰王桂珠,道聲出版社。
《與父母促膝談》,作者︰詹姆斯.杜布森和雪莉.杜布森,譯者︰岳景梅,基石出版社。
《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作者︰盧雲,譯者:徐成德,校園書房出版社。
《活出有愛的生命——俗世中的靈性生活》,作者︰盧雲,譯者:新加坡長老會真理堂,基道出版社。
《阿爸的孩子》,作者︰曼寧,譯者:彭信之,橄欖基金會。
《溫柔的智慧》,作者:曼寧,譯者:沈眉綺,校園書房出版社。
本文與《校園雜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