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牧師娘,談教養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很多時候,牧師和師母為了要照顧教會的需要,常常犧牲孩子的需要。不少牧師的孩子,因為父母是傳道人,從小在教會裡進出,他們得到許多來自會友的愛與禮物,但他們也承受著一般孩子所無法想像的壓力。


有個牧師的孩子曾說,有次在兒童主日學,老師問一個聖經問題,他不會回答。老師竟然說:「你是牧師的兒子,為什麼不會呢?」有個教會的會友看到牧師的女兒穿了件較短的上衣,當她彎下腰時,不小心把腰部的那段肉露出來了。會友抱怨牧師的女兒穿衣服不檢點,責怪牧師和師母沒有把孩子教好,然後他們離開了這個教會。

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所以你應該很乖、很順服、很屬靈;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你的聖經應該很熟;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所以你應該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你不應該穿奇裝異服,這些是許多會友心目中對牧師的孩子的要求標準。

不僅是會友無意間會給牧師的孩子們壓力,更多時候,牧師和師母也會給孩子很多的限制。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這部電影不可以看,那種音樂也不可以聽,因為這些都是魔鬼的工作;不然就是因為你的爸爸是牧師,收入不多,我們沒有辦法幫你買這買那。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不曉得上帝在這些孩子們的心中是位什麼樣的天父。我想,如果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他們還是會喜歡上教會、喜歡當基督徒、喜歡服事、喜歡親近神,那真的是個神蹟!

我很感謝神,也許是因為女兒還小,教會的弟兄姐妹給她很多的愛,但是沒有壓力,我們從來沒有對她說過一句:「因為妳是牧師的小孩,所以妳要……」之類的話。在這裡,我想分享我個人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不是個人品德端正的正確理由


我們教導孩子去做一件對的事情,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理由。

我們應該是說:「你在教堂裡跑來跑去,很容易撞到人,你自己和其他人都有可能會受傷,所以不要在教堂裡跑來跑去」,而不是說:「你是牧師的小孩,怎麼可以在教堂裡跑來跑去?」

我們教導孩子,一定要讓孩子了解正確的原因是什麼。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分不清楚:為什麼在公園裡可以跑來跑去,而在教會裡就不可以。所以如果我們不把正確的理由告訴孩子,他就會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跑,什麼時候不可以跑。下次他到了教會,他就會想再試試看,上次在教會,媽媽說不可以跑,但或許今天可以。如果我們把理由講清楚,孩子就會舉一反三,他們會明白,因為教會有許多的桌椅、傢俱,很多人來來往往,很容易讓自己或別人受傷,所以不可以在教會裡跑來跑去。

「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從來就不該是管教孩子的理由,我們不管處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或社會地位,不是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才需要守規矩,任何一個人都應該要學會體諒人,學會努力與付出,學會有禮貌,學會接受愛與付出愛。不管你是出身豪門或路上的清道夫,你都應該有良好的品格,不是因為你是基督徒或是牧師的孩子,所以你才沒有說謊的權利。這樣會讓我們的信仰成為一種壓力,而不是自由。這樣會讓我們的孩子覺得,我真的是三生不幸,活該倒楣生在基督徒或牧師的家裡。

不能說謊的真正原因是,如果你說了一句謊話,就必須繼續不斷說更多謊去圓那第一句謊話,除非你有很好的記憶力,否則,總有一天,人們仍會識破你的謊言,那時,你將會成為一個沒有誠信、不值得信賴的人,你會失去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弟兄姐妹對你的信任,你的人生如果是用許多謊言建立的,那將是一個充滿問題、疑惑、猜忌、沒有安全感、孤獨的人生。

所以,我們傳道人無論是教導教會的會友或教導自己的孩子,不要只告訴他們:因為你是基督徒,因為你是牧師的孩子,所以你不可以作這個,你不可以作那個。上帝給我們聖經,並不是為了要約束我們,讓我們受捆綁,故意要讓我們不快樂;相反的,上帝知道我們該如何而行,才會有真正自由快樂的人生。


上帝從來沒有特別要求牧師的孩子,一定要表現得超乎世人的標準與期待,上帝創造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目標與生命的意義。教養孩子是要引導他們能符合上帝創造他們的目的,而不是符合世人所謂成功的標準。很多時候反而是我們做父母的有壓力──如果我們的孩子表現不好,就表示我是失敗的父母,甚至是失敗的牧師,這樣在會友面前就沒有好的見證。所以無形中,我們就會給予孩子許多他們承擔不起的壓力。我想,牧師和師母們首先要放下的是「自己的面子」,如此才能還給孩子快樂的童年,拿掉不必要的負擔。

我養育我的孩子,最在乎三件事:健康、快樂、敬畏神。不需要考上明星學校,不需要從事熱門行業,更不需要繼承父母的衣缽,將來一定要是個傳道人或宣教士。我只希望她能一生為主而活,無論走到哪裡,她都能成為周圍人的祝福。

2.孩子要買東西,經濟能力不許可怎麼辦?


許多教會因為經費有限,所以能支付牧師的薪水真的不多。我們都經歷過捉襟見肘、經濟窘迫的時刻。當孩子回到家,說學校裡同學有什麼什麼,但我都沒有;當孩子問你,我可不可以買一雙好鞋、可不可以買件好看的禮服參加畢業派對,但是家中的經濟能力實在不許可,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不要跟孩子說,教會給你爸爸的薪水不多,所以我們家沒有能力給你買這些。或許我們不會在嘴巴上這樣說,但我們會表現出當牧師真的很可憐的樣子。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當牧師真的很可憐,要什麼沒什麼。

作父母的要先學會知足與感恩,要真的享受在上帝給我們的恩典當中,這樣就是在為孩子示範如何感恩。以前在美國牧會時,每次午餐後,都會剩下一些菜,由於大家生活都過得不錯,很多人不太喜歡帶剩菜回家,看見同工們處理這些剩菜也很苦惱,所以我都會幫忙帶幾包回家。我不會說:「真是的,每個禮拜都要幫忙吃這些剩菜」。我會說:「上帝對我們真好,我們的冰箱像寡婦的油瓶一樣,東西吃也吃不完。」

我常常提醒孩子:「妳看,教會的叔叔阿姨都好愛妳,幾乎每週都有人送妳小禮物耶。」我女兒很老實,有時叔叔阿姨給她的糖果餅乾,不是她喜歡吃的,她就不拿,回家我就會告訴她:「媽媽知道妳不吃這種餅乾,但是如果妳沒有很快樂地收下來,阿姨就會很傷心,妳想想看,妳好心送給人家東西,但對方卻拒絕不收,妳是不是也會很傷心呢?所以,我們要很有禮貌、很快樂地收下來,跟阿姨說聲謝謝,然後妳可以拿去跟別的小朋友分享,懂嗎?」

我們要教導孩子為每一件大小恩典感恩與知足,讓他們感受到父母能作牧師服事神,是家裡莫大的恩典與榮幸,這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所擁有的真的好多好多,而不會總覺得自己有許多的缺乏。

除了感恩,我們也要教導孩子分享。不管我們擁有多少,只要願意,還是可以分享出去的。我們回到台灣,很快就到世界展望會認養了一個莫三比克的小孩,每個月七百塊錢,可以讓這個孩子有飯吃、有書讀。我把這個小孩的照片拿給女兒看,告訴她,在這個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沒有飯吃,也沒辦法去學校上學,我們每一個月捐很少的錢,就可以幫助他們了。所以,我們不能自私地獨享上帝的恩典,乃是要分享出去。


我打算從她小學三年級開始給她零用錢,到時要教她,每個月要留出一部分奉獻,還有一部分作慈善工作,剩下的才是她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錢。當我們的孩子學會感恩與分享的時候,他們對物質就有了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我相信,他們會明白「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六章8節)的道理,而不會把錢花在不必要的奢侈品上。

但有些花費是必須的,比如畢業旅行或是啦啦隊的制服、社團需要用的東西、同學一起要參加的活動。我們不忍讓孩子放棄這些和同學一起參與學校活動的機會,但是這些費用通常又都不低,該怎麼辦呢?其實這正是讓孩子親身經歷上帝的好機會,牧師的子女們,打出娘胎就開始接觸教會,對很多孩子而言,信仰只不過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一種生活方式,除非他們親身經歷到上帝的幫助與同在。

在經濟方面的需要,總是會讓我們經歷上帝的幫助,所以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來,算一算,你存的零用錢有多少,爸爸媽媽可以支持你多少,加起來還差多少,這個差額就是我們可以經歷神的大好機會,我們可以拉著孩子的手說,我們一起來禱告吧,不夠的部分,求主為我們預備。我相信孩子們會從缺乏中親身經驗到上帝是是與他同在的。

有一對傳道人夫婦都是高學歷,他們放棄高薪,帶著三個孩子出來服事神,微薄的薪水只能讓一家五口節省過日子。有一天,孩子們吵著好想吃一種餅乾,回到家裡,赫然發現餅乾已經擺在桌上,原來是一個會友剛好來送了一包過來,一家人都覺得好驚喜。其實不是真的窮到連一包餅乾都買不起,卻經驗到上帝的愛是這麼細心、周到而體貼。

對於小孩來說,上帝很抽象,看不見也摸不到,只有在生活中真實的經歷才能使他們明白信仰的可貴。如此,我相信孩子將來長大了,就不會離開教會、離開上帝。

3.與其禁止,不如教導


有一次,有兩位基督徒說,學校裡要求學生要背弟子規,但是他們不讓他們的小孩背弟子規,為什麼呢?因為弟子規說:「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意思是:父母過世時,一切喪葬事宜要合乎禮儀,祭拜的儀式要莊嚴肅穆,誠心誠意,對待死去的父母,要像他們生前的時候一樣。因為裡面有講到關於祭拜的內容,而基督徒是不祭拜的。所以孩子不可以背弟子規。

還有的基督徒家裡不准孩子看哈利波特,因為裡面都是在講巫術,巫術是聖經中所禁止的,是撒旦魔鬼的工作,所以孩子們不可以看哈利波特。我也知道有基督徒發起聯名,拒絕校園裡教導孩子佛教的靜思語之類的文選。

其實,我們這樣做是可能在無意間讓孩子敵視其他的人和其他的宗教,我們在告訴他們,這些一定都是污穢的、邪惡的,都是罪惡,所以我們要拒絕、排斥、遠離。但我們所處的社會中,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是基督徒,校園裡面,老師和同學大都不是基督徒。

老實說,基督教根本就不是這個社會的主流,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的觀念就環繞在我們的四周,我們做傳道人的,其實活在狹小的教會環境裡,我們不能體會孩子每天所面對的校園環境和會友面對社會環境的壓力與困難,我們教導孩子們和會友用這樣拒絕和敵視的態度來面對他們每天的生活,有沒有想過,他們要怎麼與周圍這百分之九十五跟我們信仰不同的人相處?

要避免孩子接觸到與聖經真理不合的思想是很難的,所以不是去禁止他們不要讀這個,不要看這個,而是去教導他們如何從每天所接收到大量的訊息當中,分辨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而且要教導他們,如何在現今這個時代,在孩子的校園生活中,靈活的把真理運用出來。

關於弟子規,我們可以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和態度來教導我們的孩子。「以前的人祭拜死去的父母親,是表示對父母親的追思與想念,這樣的動機與態度其實是很好的,但是在祭拜的過程中,有的人會把父母或祖宗神明化了,拜的時候會殺雞宰豬,這些其實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基督徒也要慎終追遠,也不能忘記我們已過世的父母與祖宗,但是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們可以舉行一個家族的追思禮拜,大家一起來想念父母生前對的照顧與疼愛」。


中國古代的文學裡,很多時候會提到「祭拜」,但不一定都是拜偶像的意思,有許多時候,是對祖先的一種慎終追遠,或是對「老天爺」的一種尊敬。我們不要一看到「祭拜」就好像看到鬼似的,我們也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理智的看待我們中華文化。

另外,我不知道禁止孩子看哈利波特的人,自己到底有沒有看完哈利波特;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要一看到「巫術」二個字,好像遇到了牛鬼蛇神,彷彿看了哈利波特就會中邪似的。真的如果你試著從一個超然不帶任何有色的角度去讀它,你會發現它裡面並不是在教你怎麼通靈、行巫術,它是在講另一個空間裡的人,那群人正用著和一般人類不太一樣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我們的孩子吃的糖果是草莓口味的,而他們吃的是鼻涕口味的;如果,哈利波特裡有巫師,所以小孩子不可以看,那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也不能看了,因為幾乎所有的童話裡都有巫婆、精靈、神仙之類的角色,那應該也要禁止才對呀!

如果孩子說,同學都看,所以我也要看,那好啊!我們找一天,爸爸媽媽跟你一起看,看完以後,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覺得片中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有哪些地方你覺得跟聖經上的真理不符合?一部片子裡面一定有很多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思考的問題。

我一直覺得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信仰不是真的信仰;同樣的,沒有經過自己親自思考和消化的信仰也不是真的信仰。很多暴力色情,有著變態情節的電影,我們可以明擺著讓孩子知道,這些影像會傷害我們的心靈,所以不要去看,其他的影片,我們都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看,並教導他們如何去分辨與思考我們的信仰與人生。

最近我在看一部連續劇,叫飯糰之家,就是在講一群平凡小巿民的生活,女兒總是會擠在我身邊跟我一起看,然後一邊看,我就一邊解釋給她聽,「妳知道嗎?那個媽媽其實很愛她的兒子,可是她卻故意把他趕出去,很多中國父母都是這樣。其實,媽媽覺得,這個時候如果給她兒子一個擁抱,而不是把他趕出去,一定會更棒。」「對呀……」女兒附和著。別看她才小學一年級,好像什麼都不懂,她有時候也會邊看邊發表意見呢!

異教的文學是不是真的一點都碰不得?那天,先生在看電視,聽一位法師在開釋,我以為他看一會兒就會轉台,沒想到他看了好久。我很好奇,知道一定有原因,先生說:「這個法師講得很好,很多都是聖經中的道理,如果他戴頂假髮,再把道袍換成牧師袍,你會以為就是一個牧師在講道。很多法師也讀聖經,開釋時也引用聖經,另外,也有很多所謂『一般啟示』的部份,就是一般所謂的五常倫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即使不讀聖經,從生活的歷練中也能有許多的領悟」。


我們今天如果都不讀、不聽、不接觸,還以為人家講的都是一些邪門歪道,都是要你去拜觀音、菩薩,那你真的就太落伍了。我們不但要讀、要聽、要接觸,還要去思考,如果今天一個法師講道的內容跟一個牧師講的大致相同,我們需要去明白,我們的信仰跟人家比起來到底是哪裡不一樣?我們的信仰真正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救贖,我們的信仰最寶貴的地方在於我們有耶穌基督,我們都知道那些作人作事的道理,但是我們卻做不到,我們不是靠修行,靠自我約束,乃是靠主耶穌基督在我裡面變化更新我的生命,所以我們可以做到。

不要害怕讓我們的孩子接觸這些,因為你擋不了。孩子在學校,你還可以去抗議,將來他出去工作了,老闆初一十五都要拜拜,你還要去替他抗議嗎?如果我們肯花時間,陪著孩子一起思考,給他的信仰一個挑戰。「法師講得這段話在聖經的哪一節經文出現過?我們的信仰和他們所講的到底是哪裡不同?如果所有的宗教都講一樣的道理,那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信耶穌?」然後引導他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樣是不是比嚴嚴的禁止他們去接觸異教文化來得更有幫助呢?

4.把對孩子的承諾當作去會見總統一樣慎重


做父母的,要對孩子的承諾都要當作去會見總統一樣慎重,信守你對孩子的承諾。這樣子,你的孩子就會非常順服父母,因為他知道爸爸媽媽只要說出來的話就一定會做到,他不用一天到晚猜、一天到晚等,爸爸媽媽說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做父母的沒有總是信守承諾,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都會有所質疑,當父母很慎重地跟他溝通一件事情,在他心裡想的可能是:「這句話應該不用當真」。等孩子再大一點以後,父母就很難管教他了。

女兒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很誠實的跟她溝通每件事情,慎重地跟她約定,不會隨便敷衍。有時她說:媽媽我想去公園騎腳踏車,或是要去動物園,我會說:「好,可是媽媽這兩天比較忙,沒有時間,等星期三下午媽媽沒有事就帶妳去,好嗎?」我不會說:「好,媽媽有空就帶妳去。」你什麼時候有空?孩子不知道,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然後,接下來整個禮拜你把你的行事曆排得滿滿的,然後你很無奈,你覺得你好忙,都沒有時間陪伴你的孩子。

我們要很慎重地拿起筆來,在你的行事曆寫下跟孩子約定的時間和要跟他一起做的事,一旦跟孩子約好了,就不可以任意取消。如果其他人要跟你約時間,就跟他們約別的時段,這個禮拜排滿了,就跟他們約下個禮拜,不要輕易把跟孩子的約定犧牲掉。

如果不巧,那天真的有緊急的事情發生了,也要跟孩子解釋清楚,告訴他為什麼這件事比帶他出去玩更重要,然後要很慎重的更改日期,而不是取消。「女兒,今天下午原本計劃要去公園玩,但是因為教會的老奶奶生病了,我們需要現在就去醫院看她,為她禱告。求主耶穌讓她快點好起來,所以我們改明天下午去公園,好嗎?」如果,有個計劃一再延遲,都沒有機會去完成,我就會跟先生商量,夫妻二個人分工合作,一個人去忙重要的事,另一個帶孩子出去履行我們給她的承諾。

因此每一次我們改變計劃時,女兒都會同意,從來沒有一次哭鬧或耍賴,雖然她會有一點兒小失望,但是她知道,媽媽說改成明天去,明天就一定會去,而不是無限期的拖延,直到這個約定自動失效。

我們都聽過曾子殺彘的故事,曾子和妻子要到巿場去,曾子的孩子哭鬧著也要跟去,曾子的妻子為了哄孩子留在家裡,就說,如果你乖乖留在家裡,等爸媽回來給你殺豬,曾子的孩子聽了很高興,等爸媽回來就有豬肉可以吃了,所以就不再哭鬧了。曾子和妻子回來以後,曾子就帶著孩子去牽豬,曾子的妻子就阻止說,我剛才是為哄孩子不要哭鬧,所以才騙他要殺豬,其實不是真的要殺啦!曾子說,我們作人要守信用,要作榜樣給孩子看,說要殺豬,就該殺豬,說著就和孩子把豬拉出去殺了。


為了守信用,曾子付上了不少代價。最近我也為了要向孩子守信用,花了不少錢,到現在心還在滴血。

話說,從我們回台灣到現在,我發現女兒的個性比以前開放許多,她現在敢在客人面前彈琴、搖呼拉圈,敢自己待在陌生的地方,以前扭扭捏捏不敢做的事,慢慢的都敢做了。有一天,我就想試試她現在進步到什麼地步,想起以前要帶她去拍張照片,千拜託萬拜託,不肯就是不肯,所以我就試探性地問她:「今年妳生日的時候,媽媽想送妳一個生日禮物,就是帶妳去拍一些可愛的照片,做成一本專輯,妳要嗎?」令人意外的是,女兒居然一口就答應了,我上網一查,天啊!拍幾張沙龍照要這麼多錢,所以就很懶得去進行,眼看著女兒的生日就快到了,她看見媽媽都沒有在安排,就一直催我:「媽媽,我的生日都快到了,我們什麼時候去拍照?」既然已經答應了,狠下了心,花了五千多塊,帶女兒去拍美美的沙龍照,真的是荷包大失血啊!

就是因為孩子把我們的每一句話都當真,所以我們不可不慎,一定要謹慎自己口中的話語,謹慎自己所作的承諾,將來,孩子們長大了,在他們的心目中,父母還是最值得信賴的。(全文完)

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美美手札

about 【家庭之歌】專欄主要寫手:蔡佩芬顧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