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12.04.08
曾以電影《重裝任務》為例,讓同學思考「情緒表達」與「個人特色」及「人際關係」的關連性。我向同學拋出底下的問題: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情緒管理很重要」或是「時時讓自己保持好心情」等口號。但問題是:如果我們對待身旁的人總是「笑臉迎人」,或是無論遇到任何事總是「理性看待」,那麼身旁的人如何能夠瞭解我們的真實感受?如果他們無法瞭解我們內在最真實的感受,又如何能夠及時給予我們同理與關懷?
這樣的問題拋出之後,在下一週課間休息時間,有一個男同學跑來找我,他說:「老師,你上一堂課提到表面上朋友很多,實際上卻沒有人瞭解自己的問題我好像也有,不曉得該怎麼辦?」前幾天又有另外一個同學寫信給我,跟我提出類似的問題。
坦白說,這兩個跟我反應有人際困擾的學生,平常在課堂上不是經常翹課,就是時而睡覺、時而左右張望,甚至在看自己的書。當我看到他們兩人翹課或上課的狀況,心情真的很難好得了,因為我總覺得自己這麼努力上課,卻被當成空氣任意蹺課,或漫不經心地閒晃,心中真的很不是滋味。
但是很奇妙的是,當我今天跟大家分享自己高中時如何遭遇重大人際困境,之後又如何透過好友和導師相助,以及自己想辦法給自己設定生涯目標走出幽谷的故事時,我發現這兩個原本處在恍神狀態的學生,眼睛突然間亮了起來。看著他們細心地聆聽我敘說故事,時而點點頭 時而又低頭想想自己的狀況,我突然有一種「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感動!這種感動不是被萬民擁戴的虛榮,而是有點感受到甚麼叫做「感同身受的陪伴。這個時刻,我可以感受到這兩個學生似乎想告訴我:「老師,你真的說出我的感受了」。
雖然整體而言,這兩個學生在課堂上還是很少發言,甚至還是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心思不在課堂,但能夠從「完全分心」進入「偶爾專心」,我的心中已經相當滿足。說實在的,這幾週來我心中很掙扎,一方面我真的會比較偏愛那種「全自動」的學生,因為這樣帶起來比較容易有成就感;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其實就是像這兩個缺乏生命目標、遭逢人際關係困境的學生,才會需要老師花費心思與時間來陪伴。一個學生會讓我感到不適或生氣的地方,或許也正是他們需要我陪伴的地方。
有了今天的體悟,回憶起自己過去生命中曾經發生的種種令人難堪、不悅經驗,我似乎更能以信仰的角度來看待它們存在的意義,就像聖經中所說的:「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今天這些同學之所以會覺得「被理解了!」就是因為在我學生時代也曾經遭遇到像他們一樣的處境。
什麼是「教育」?透過今天與這兩個學生互動的經驗,讓我更清楚體認到:能在課堂上增添學生對社會文化的批判思考能力固然很好,但如果我在能對那些看似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時,可以抱持更大的耐心與愛心去體察他們的感受與問題癥結,相信更有可能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甚至點燃他們對生命的熱情與盼望。我這樣期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