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主日學發展史(有果效的主日學事奉)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大綱 (以下資料來自「更新與成長:主日學成立九十年史」)

  雷克士係於一七三五年九月十四日誕生在英國古諾斯特(Gloucester),他是聖公會的信徒。當時英國的普通教育漸漸普及,設立不少私立的教會學校;教授基督教信仰的學課,注重學生的宗教生活。可是這些學校是屬於特殊階級的弟子才能享受的貴族學校。

  雷克士是人道主義者,關心貧困無薪上學的小孩,所以他特別在一七八○年設立了「主日學校」,不久普及到貧民階級的子弟群中,使人人皆有機會接受正當的信仰與生活教育。

  一七八三年,十一月三日雷克士在古諾斯特日報的社論中,發表一篇長久悶在其心內的宗教教育方針與計劃。果然,這一篇劃時代的社論,引起教育界的共鳴,搖醒當代輿論界,得著社會一般的贊同與鼓勵,雷克士再接再厲發表其宏論,每一次的發表,皆得廣大讀者的絕好反應,所以雷克士這一位慈善家,更勇敢地為貧民教育獻身,這是普世教會設立主日學的遠因。

  1. 導火線--貧民學校

      若是依照雷克士本身的告白,設立主日學的導火線,就是因為:有一天,他為了要聘請個園丁,走到大頭針工廠的附近,有一群孩子在那裡玩。這些小孩都是工廠女工的孩子,父母為了生活,不能教督小孩僅任憑他們在外邊自由玩,也因為沒有人管理,當然有的孩子打架,所穿的衣服也多破爛,身體既髒,又有的喜歡聚集賭博有的作壞事、有的唱流行歌……這是產業下革命下的悲劇,雷克士看到這個光景,傷心透了,惻隱之心,油然而生。

  2. 生活訓練開始

      一七八○年雷克士,聘請四位女教師,一日付一先令的謝禮,在聖加特林家,聚集六歲至十四歲的小孩一齊讀書與讀經---消極的,預防他們墜落地;積極地培養他們有信仰與道德觀念。特別規定研談時間為上午十點至十二點,下午必須一齊禮拜後再讀教理問答,到五點半以後才放學。

  3. 自編教材、善用管理

      雷克士自編教科書,頒發獎品給優秀的學生,鼓勵青少年熱心讀書。上流或是貴族階級者,不肯讓其子弟讀這個學校,後來這個學校改名為「安息日學校」,再更名為「聖經學校」。

  4. 宗教與一般教育並進

      由雷克士辦理的學校,使我們確信兩點:
    (1) 基督教教育的實施並不困難,有異象與信心就可推動。
    (2) 雖然其所教的不是純基督教教育的課程,亦可達成基督教教育的果效。

  此事工漸漸得到社會一般的注意與關心,普遍在各地方設立不少這一種學校。三年後的一七八六年,在全英國已都普遍成立主日學校,教員由領謝禮轉變成志願事奉,由「聘請」改為「志願服務」。

  雷克士的事工有兩大世紀性的影響:(1)刺激一般教育的興起;(2)教育的平民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日學發展簡史

  早期外國教師都聚集在台南,所以許多教會制度,或機關的發源地是在台南,後來才漸漸傳至各地去。主日學的發起也是從台南,因為當時的台南是府城,是全台的政治中心,人口多,人才亦多,不單僅是社會生活的中心,也可說是教會生活的中心,所以有稱台南為台灣的耶路撒冷。

  教會漸漸增加,信徒也漸漸增添,當然會友的兒女也日日加添。因此就有許多信徒感到教育信徒子弟識字與識聖經的必要。那時日本人尚未來台灣,國民教育尚未普及,只有極少數的「漢學仔」而已。

  所以每間教會都有權力辦教會小學。雖是這樣,但在鄉村偏僻的教會就不容易開辦小學。因為交通不便,經濟困難無法請到好的老師,可是基於時代的需要,這個制度也從都市的教會漸漸普及到農村偏僻的地方,這就是台灣主日學的前身,不過教會小學是 Daily School(日日學)不是 Sunday School(主日學),因為他們不是一禮拜才聚集一次教他們讀聖經,乃是天天上課。 照文獻記載,正式組織主日學的教會,照一九二八年的主學年鑑,台灣主日學成立的順序,第一鳥牛蘭(一八八八)今愛蘭教會,第二是太平境(一八八九),第三是馬公(一八九四),第四是屏東(一八九五),以後許多教會先後組織主日學,到了一九一六年,台灣南部的主日學,就像雨後春筍般產生,已經有四十四間了。

慶祝聖誕節的起源

  最先舉行聖誕慶祝會的主日學是台南太平境會,高金生牧師駐任太平境的時候,有日本軍隊的牧師叫西川,他覺得許多日本人的信徒沒教會可做禮拜,應該建設一所用日語禮拜的教堂,之後,他便向台灣信徒興日本人信徒募捐來建設了台南民族路教會,因為高牧師成為他的好鄰舍,他在一九○七年,舉行聖誕慶祝會時,請高牧師去參加他們的慶祝會!高牧師參加了之後,覺得我們的教會也該慶祝主的降生。許多會友也贊成,可是許多宣教師卻不大贊成,因為怕以後會演變成外邦人慶祝媽祖生日那種精神。後來因為大家都同意了,一九○八年就在太平境教會舉行台灣第一次的聖誕慶祝會,獎品都是會友自己買來非常熱鬧。

  太平境主日學的發起人是高天賜先生,他與高牧師到過大陸福州福音書院讀書,他視察了那兒主日學發達的情形。回來台灣之後,就在台南鼓吹組織主日學,他本人當了老師兼校長的職務,當時尚未有統一的教材,不多久,由於他的熱誠引起了許多外國女宣教師的注意,後來她們樂意來幫助他。最後,他們也覺得有必要制定一套定的教案就開始合作編輯了一個月的教案。

  後來,每月都將一個月的教案發表於公報上,以便幫助地方上的主日學,所以太平境的主日學,可說是當時全島教會進步當模範的主日學,也可說是初代主日學的元老或稱長兄。

  到了一九一六年四月,大會聚集在台南市設立,才正式派幾位詳加研究,計劃未來主日學振興諸題,這個就是主日學受統一的前兆。此時期對主日學貢獻最大的宣教師就是宋忠堅牧師與師母。

  此時期的貢獻,從此時期的主日學,至少我們可學習三件事:(1) 喜歡引導子女信主的熱情;(2) 熱切的學習精神;(3) 不怕艱苦。

內容

  很多人認為故事是假的,是編造出來的,但是,我們要在此要講的故事是真的,是真活上帝的作為。

  主日學的創始人雷克士,他是英國的一個平信徒,他將教育與信仰結合,成為一個出色的領導者。至於台灣的主日學發展史,我在找資料時遇到困難,本來長老會慶祝主日學百週年時想要編一本這樣的書,但是資料很少,只能從教會的週年紀念冊去翻。但是這些紀念冊都只有大事記,至於教會主日學的歷史記載很少。只有原住民教會有一本「主日學簡史」,不過這本主日學史只做年代記載,較少作事工批判分析,較少記載推動者有那些理念、理想,如何經營主日學,如何發展。

  從英國雷克士的傳記,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教育推動者。一個領導者應該要有以下特質:

  1. 他要有異象、有遠見

      異象是一個夢,大家都希望美夢成真。我接總會教育幹事這個工作時,有一個夢 ──「完成全齡教材推動終身學習」。當一個夢落實之後,接著再編織另一個夢。如果沒有異象,事工就會停頓。在教會牧會也是這樣,到某個段落,牧師如果沒有設定整體教會的目標,教會就會停頓。我在台南東寧教會牧會總共有 13 年,到第十年的時候,我就想離開。會友問我,做得這麼好,為什麼要離開。我說,如果我繼續做下去,可能只是在享受成果而已,不會再有突破,會友也沒有突破,牧師和會友就一起在享受成果。異象需要不斷更新,原先設定的目標快要達成的時候,就要再設下一個目標,向前面的標竿直跑。做一個領導者要先有異象。

    當人們認同你的異象時他們就會認同你的領導。

  2.  

  3. 要有可達成目標的策略

      有異象,如果不能達成,只有徒叫人失望而已。我在總會工作時一直在注意這個問題。以兩千年福音運動來說,原來的目標是要達到教會 20000 間,會友人數 200 萬。當初設定目標是要信徒人數達到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為什麼會有這樣目標呢?他們說,這是來自聖經的教導,聖經教人要奉獻十分之一,所以我們就向上帝說,兩千年時,會友的人數要達到 200 萬。現在兩千年近了,達不到目標了,怎麼辦?只好再重新設定目標。

      其實上帝賞賜我們許多恩賜,有科學研究、社會調查與分析可以運用,這都可以跟事工來配搭。要達到異象,必須要有可達成目標的策略,這都要研究與分析來配合。這不是只有憑空想像或禱告完之後憑信心,就做決定。

      查經也是一樣,我們需要讀聖經背景、了解聖經歷史、探討原文的含意,否則就無法了解上帝的意思。有的人禱告完,翻開聖經,就說他知道上帝的旨意、這就是上帝要對他說的話。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談目標、談策略,我們需要做研究、做分析。要如何發展主日學?我們需要調查,教會會友有多少子女?為什麼這些孩子沒來教會? 東寧教會的少年團契,孩子有四、五十個。我從前自己帶領他們,十年後一半以上都成為重要的領導者,但是那時候有些人都不來教會。我去調查,了解到底原因在哪裡,結果發現最大的阻力來自父母。為了達成目標,我先分析這些阻力,找到阻力之後再一一化解。原來父母看重孩子的學業,雖然孩子喜歡到教會,父母不放心。我找父母溝通時先不談信仰,否則他們會說,牧師只會談信仰。我對作父母的說,先看看你的孩子,他讀書那麼忙,下課後還要補習,壓力一定很大,你可不可以替他找一個時間和空間來舒解壓力?他們都點頭同意。我再說,教會團契是可以提供他舒解壓力的地方,何況還有信仰的栽培,又可以訓練他的領導能力、栽培他成為一個領導人物,而且又可培養人際關係,學習團體生活。父母聽了之後就都鼓勵孩子來到教會。我們的團契就一直在成長,參加的人靈命也成長。我的這個策略形成之後,帶給教會、家長、社區很多幫助,因為有一半的孩子來自社區。可見形成一個可達成目標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當人們相信你有可以達成目標的策略時,他們就會跟隨你。

  4.  

  5. 要有明智的決策

      決策的形成與策略運用有連帶關係。平常你就要去了解、看見這個社區的需要,探討這社區百姓的問題何在,教會要怎樣針對這個社區提供服務。 以主日學來說,如何形成決策也是相當重要的。決策不是只有幾個人在想,如果只有幾個人在想,是很危險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會覺得我最棒,我知道得最多,我想出來的一定最好。

      雷克士會想到要教育孩子是因為他有道成肉身的精神。我曾與神學院老師分享說,神學院今天的問題是肉身成道,將神學講得本身及別人都無法實踐。耶穌是道成肉身,將上帝的話講得我們都明白,而且能夠遵行。主日學老師要成為活教材,老師本身就要先體驗,先實踐,有實踐的過程,成為領導者時才能做好的決策,這樣的決策才不會與事實相差太遠。否則相差太遠,大家都會認為那是天高皇帝遠,高高在上達不到。

      我剛推動主日學教材時,有人說,總會編的教材很好,但是說好還不夠,這些教材只是白紙黑字,如何讓上帝的話活出來,老師本身要成為活教材,這才是重要。基督教教育不是只在教知識,而是在分享生命,是生命的培育。老師本身要先得到豐盛的生命。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你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如果教育者沒有這樣的體驗,所做出來的決策,或所推動的事工,就和一般教育沒有什麼不同。有教材,有教室,有老師,有學生,但是缺乏生命體驗的決策,就無果效。我們要去了解主日學學生的需要是什麼,老師所面對的問題在那裡。

      很多教會都期待有好教材,然後有人願意教就好。有人願意教主日學,大家就感謝主,讚美主。我說,慢點感謝;這些老師如果沒有加以培育、裝備,而有了教材就去教,學生原來用很渴慕的心來到教會,因為老師沒有準備、沒有體會,教的是自己所不相信的,孩子就會感到來主日學好無聊。孩子都可以感受得到、知道老師有否準備。

      老師,這樣錯誤的決策,其結果是孩子覺得基督教很無聊,就離開。長大後很難再邀請他們來教會。

    人們願意跟隨能做明智決策的領導人,這包括對問題的辨識力以及處理能力。

  6.  

  7. 要能明智的分派

      決策之後就要分工合作。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教幼兒,像我,雖然以前很會教幼兒,現在就不行,孩子不會找我。我跟青年在一起還可以,幾年之後可能會被視為 LKK,那時就要跟老年人在一起。主日學校長要知道每個老師的專長、特質,然後分派工作。有人比較會講聖經故事,有的會教唱,有的會組織。做一個主日學老師,對孩子的了解也是一樣,你也需要在班級中分派工作,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一間教會要成為有活力的教會,一個團契要成為活潑的團契,每個人都要有事奉。今天教會無法成長是因為旁觀者太多,參與的人少。看的人說,作的人少,批評就會多,問題也多。

      我在牧會時如何讓會友參與教會事工呢?我讓每個家庭在每主日輪流當招待。這是牧會經驗,主日學也可參考。教會聘牧師時對牧師的期待通常有二,會講道、會探訪。但是很會講道的牧師經常沒做三年就離開。信徒聽完講道之後不一定行出來。第二,會探訪,會友期待牧師會探訪。但是你去探訪之後,他是否能夠站起來,去關心別人。如果沒有,你探訪了 100 次,第 101 次沒去,他就會說,這牧師懶惰,只照顧那人,不照顧我。我們需要幫助這人自己站起來,在教會參與事奉。明智的分派就是讓他參與、讓他體驗,發揮他的恩賜。

      教主日學也一樣,分享故事、聖經真理與信息之後,學生有否活出生命來,如果沒有,所教的只是形式化而已。 教到很難教的孩子怎麼辦?大部分的人都推給牧師教。其實這種孩子最有潛能,他的生命改變之後,他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領導者。有的學生上課時調皮是要引人注目,希望有人關心,如果你關心他,給他工作,他就能夠發揮他的才幹。明智的分派,這是做主日學老師很重要的工作。

    當人們能按個人所領受的恩賜,以及所擁有的才能,被分派在適當的崗位上時,他們就會有更優越、更美好的表現。

  8.  

  9. 能確切的授權

      有很多領導者常常自己一手包辦。如果你成為主日學老師,做一個領導者,很多人會說,都看你的了。我剛去教會牧會時,第一次與長執見面,長執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張牧師,我們教會一切都看你了。」我說,不要這樣說,我們一起來同工。同工很重要,每個人的恩賜不一樣,有同工才有力量。

      主日學老師不要說,他比較棒,我們都看他的,我比較差,我做一點點就好。我們需要思想,我的能力是什麼;透過不同恩賜,來分享並同工,可以將主日學經營好,教會也會變得更好。如果沒有充分同工,大家就會觀望,最後就推給主日學校長。教會聘牧,常希望找一個全能的。如果牧師工作全包,那牧師就是最笨的了。樣樣都要做,結果是樣樣做不好。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有限與長處,你是某方面的專長,藉此專長與其他人配合,一起來做。

    當人們感受到被需要,以及被信任時,他們的表現精神更旺盛。

  10.  

  11. 有負責的督導  

      授權之後就需要督導。督導不是監督,而是要輔導他,幫助他,授權者成為協助者、幫助者。代禱本身就是一種關懷,單為某事代禱還不夠,如果真的關心他就要去探訪他,了解他的問題,再來替他禱告,這就不一樣。有時自己無法幫助他,但可為他找資源。

    人們時常不是在做你所期望他們做的,而是在做你所督導他所做的。

  12.  

  13. 善意的溝通

      很多事工推不動,阻力很多,就好像水溝如果不通,就會發臭。這些阻力要如何化解?我們需要先找出阻力是什麼。面臨阻力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我無能為力,其實可以倚靠上帝,求聖靈幫助盡力而為。我們教主日學,不是只我們在教,有聖靈在幫助。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採用。

    唯有善意的溝通(包括對理性的工作以及感性的生活狀況之關切)才能鼓舞人有更美好的表現。

  14.  

  15. 有誠意的推動  

      要有心,有心才能做大事;如果能力很強,無心的話一樣無法推。作主日學老師要有心,有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有這樣的愛心來推動,才有動力。雷克士有心來關心孩童,他就能夠推動事工。

    人們時常在誠意的推動下,成為領導人希望他所成為的那種有效率的工作者。

  16.  

  17. 有寬廣的胸襟  

      有寬廣的胸襟,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每個人都有他的脾氣,我在總會推動事工,有時接到教會的人打電話來罵,總會到底是在幹什麼,聲音又很大。這一次震災,有很多會友打電話來問,張牧師,為什麼總會都沒做什麼,電視上都看不到。其實地震當夜,半小時之後,彰化基督教醫院就已經派醫療團到南投埔里,總會的牧師翌日也已經進入災區了解狀況。會友一再打電話來,聽多了質問的都一樣,說,為什麼電視沒看到,我急起來,反問他說,我在電視中也沒看到你,他很生氣,我說,你慢點生氣,我很溫和地跟他解釋:我電視中沒看到你,並不會否定你的存在;你也不要因為電視沒看到就認為總會沒在做事。你最好問,總會現在在做什麼,我可以參與否。他聽了之後,就說,對不起,我了解了。如果沒有寬廣的胸襟,就容易起衝突,弄到最後沒有同工,就變得孤立。作主日學老師也一樣,有時學生問的問題使你很難堪,你也要學習如何去化解。

    當人們知道他們的聲音(包括他們的看法、建議、心聲)有被聽見時,他們會更願意委身。

  18.  

  19. 有計畫的培訓  

      今天教會會有斷層是因為教會缺乏栽培人才的計劃。沒有栽培人才就會斷層,斷層之後要傳承就很困難。每個時代都需要人才。我們並不是因為某個人是可栽培之才,才栽培他。你看耶穌選學生,耶穌的學生,以我們今日的眼光來看,沒有一個是可造就之才。我小時候以為彼得可能是念台大的,否則,他怎麼有可能做這麼偉大的工作,長大以後才知道不是。他們這些人在耶穌眼中都是可造就之才。耶穌看每個人都是寶貝,他有計劃栽培他們。雷克士也是一樣,看每個孩子都是寶貝。在工業革命的時代,富人和貧窮人的差距很大,富人有貴族學校可念,教會設的學校也成為貴族學校接受富人子弟就學。那時代,由於父母都在工作,孩子在街頭遊玩,父母無法關心照顧,他們在那裡學壞,雷克士看見這些孩子的需要,看到他們都是上帝的寶貝,將他們聚集起來,教導他們。他規定,吃飯要洗手,服裝要整齊,從基本的生活習慣教起,然後教信仰,慢慢,就形成主日學。有計畫的培訓,不要看這人是可造之才,才加以培訓,而是要看到每個人都有恩賜,要去關心。耶穌已經給我們很好的模範。耶穌的學生有個特質,他們都看見自己是平凡的人,但是在他們身上有不平凡的信息要分享。做一個主日學老師,我們知道自己是平凡的人,但是在我們的身上要見證出不平凡的信息。我們也要栽培新的一代,訓練他們,造就他們,使他們的生命發揮基督的香氣,見證基督的愛。

    人們所擁有的恩賜與才幹,在多方面的培育下,總會有更顯著的工作表現。

  20.  

  21. 有鼓舞的獎勵  

      小時候參加聖誕節,最期待的就是獎品。現在的孩子不會有這樣的期待,因為禮物太多了。當時我拿到的禮物,現在算算約十塊錢而已,但是到現在印象很深刻。老師送我禮物時告訴我,我為什麼得獎,禮物的意義是什麼。我記得那是一個木製的飛機,老師說我今年表現很好,所以得獎。我那時才八九歲而已,那時很多事情都忘了,但是那年的聖誕禮物,我卻記得很清楚。老師講完之後,也告訴我有哪些地方還要努力,我都記得一清二楚。

      鼓勵很重要,責備使人挫折感很深。

    人們對有所鼓勵的工作(包括口頭的鼓勵,以及各種獎勵)總會加倍用心去完成。

  22.  

  23. 成為活教材,成為可信賴的品格  

      我最近在思考,宗教改革,要改革宗教、改革制度嗎?其實最需要改革的是我自己。我自己的生命要讓聖靈來更新,不斷地更新。有再好的制度組織,如果人不好,人進去以後,制度也會變壞。司布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一直希望找一個完美的教會,換了好幾間,都不滿意。最後,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教會,但是沒多久,由於他的加入,那間教會就變得不完美了。

      我們要從本身來做信仰反省,特別是主日學老師,需要反省,在反省中看見我們本身的軟弱,看見上帝在我們身上所要成就的工。

    做為領導者無可信賴的品格,以上所言的皆會被大打折扣。

  教會做紀念冊都是一模一樣,教會大事,特別是牧師的大事最多。裡面多半寫長執何時就任,主日學老師何時擔任,做了多久又換了誰,很少寫到這個教會在這時代為社區做了什麼樣的事,有什麼特別大的事可成為歷史。我們也可以做分析,批判,反省。不過,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少。我期待和平教會如果要出紀念冊,可以努力這樣做。主日學歷史,團契的歷史,團契發生哪些感動人的故事,如果不留下來,以後就找不到。

  我是在太平境教會的紀念冊找到一些資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日學發展從太平境教會開始。南部的傳統是從蘇格蘭來的。雷克士是英國人,他創辦主日學,影響到全英國,所以英國最先有主日學。雷克士對教育有兩大影響:刺激一般教育的興起、教育的平民化。這個刺激有直接影響到台灣,台灣第一間學校是教會設的,長榮中學。第一間大學,台南神學院,第一個印刷機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這個印刷機目前放在長榮的教會歷史館。教會過去對歷史不重視,以前台南神學院有個歷史館,但是裡面陳列的東西被小偷偷走許多。第一個印刷機現在保管在長榮中學的教會歷史館,有機會可以去參觀。第一份報紙是台灣教會公報,在教會中大家最關心的是主日學要建教室,其實,雷克士並不注重教室。主日學在做的都是無形的工作。教會在編預算時,教育經費佔多少?政府憲法規定,教育經費要佔 15%,我曾經在教會公報撰文說,我們在批評政府,說政府未達憲法標準,錢都用在國防建設,用在教育的很少。但教會也一樣,用在國防建設多,用在教育少,教會的國防建設就是建禮拜堂,建教育館,買房子,用很少的比例在做教育事工,這是看不到的,長執和會友也不會去關心。過去主日學歷史,所注重的是看不見的教育事工,使它平民化,打開教會的圍牆,使社區的孩子進來。主日學不要限定於教會的孩子。我曾經在公報的社論寫道,有 195 萬的小羊需要餵養。我從教育部得到這樣的統計,全國有 2520 間的小學,有 195 萬國小的學生,教會說沒有主日學學生,這些不是我們的學生嗎?我們是否去關心?初代教會在發展主日學時都是對外,做野外主日學的工作。

  胡文池牧師所著「憶往事看神能」,書中雖然沒有特別提到主日學事工,但是他在布農族作宣教事工,也是先招聚孩子。他來到村莊,都是先和孩子在一起。他如何跟孩子講故事?這些孩子不會北京話,只會布農話,他就向布農孩子學布農語,日後他還幫助布農語的聖經翻譯工作。他和孩子們在一起時,就將耶穌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布農族主日學的形成從這裡開始。這也是平民化的作法。他在社區、山區裡,跟孩子作朋友,從學語言開始,將耶穌的信息傳揚出去。這也是一種福音傳達的方式。太魯閣族寫他們的故事,沒寫到主日學事工,但是我看到福音在太魯閣的開始,也是從部落,從學語言,從講故事開始,這和宣教師來台灣宣教的方式相同,先辦英語班,然後用英語查聖經。1908 年台灣第一次慶祝聖誕,在太平境教會。當時的宣教師並不贊成慶祝聖誕,怕像民間在慶祝媽祖生日一樣,宣教師當初所關心的,現在真的變成這樣,聖誕變成耶誕,大家都在慶祝聖誕,卻不知道其意義,這就失去慶祝聖誕的意思。

  一般說主日學,都是指兒童主日學,我接總會教育幹事時,就主張要發展全年齡的主日學,在教會,常只停留在新生命誕生的喜樂,有人來洗禮,就感謝主,洗禮完之後,我調查的結果十間教會,十間沒有作洗禮後的教育,洗禮後,沒教育,沒栽培,這樣的信仰就不會成長,會讓外面的知識所影響。他們來教會,常聚會就被選為長執,當長執又沒接受訓練,不知道長執的角色與職責,擔任主日學老師,又沒有加以裝備,這就好像一對夫婦,結婚之後生子,生了孩子以後,都餵牛奶,餵到兩歲、三歲還在餵,如此,孩子成為家庭的負擔,今天教會都在負擔這些長不大的信徒。新生命誕生之後,我們應該期待生命成長的喜樂。養育孩子,一夜長一吋,教會都沒作這種事工。這些歷史只停留在兒童主日學。我們應該改變,要有全年齡的主日學,沒有畢業證書。我們不要發畢業證書,主日學沒有畢業,只有結業。生命成長的喜樂,要有人去關心、付代價。總會現在出版全年齡的教材,很多人在使用,有此教材,推動成人主日學比較容易。教會無法推動成人主日學的理由,沒教材,沒老師。我們所出版的,除了查經教材外,還有基督教教義的教材,教會歷史的教材,基礎教育的教材。沒老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老師。主日學不要排排坐,最好坐成一個圓圈,如此,沒有一個人躲在角落,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互動。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老師,有教材,裡面有問題分享,有一個人帶領就可以了。我們要訓練如何帶領,根據討論題目來分享信仰的體驗。每個人都有他的信仰體驗,只要不離題或講個不停就可以。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分享,你經驗到的上帝和我經驗到的可能不一樣。每個人的信仰體驗和經歷都不一樣,透過分享可以互相建造。聖經用「認識」指的是生命與生命的契合。我們不可能用有限的我去認識無限的上帝。但是上帝透過啟示讓我們認識他。太空人看見浩瀚宇宙,就說,上帝這樣偉大。很多科學家有這樣的體驗。這是一般啟示。上帝也透過特別啟示,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當中幫助我們認識上帝。這些不同的活動、分享,都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上帝。成人主日學非常重要,總會已經通過法規,長執要受訓,牧師也要有在職教育。

  我在總會編小羊月刊,曾與台北市教育局簽約,要出版裡面的內容「兒童人權與你」,這是用故事的方式來改寫聯合國兒童人權憲章。發展主日學,要瞭解社會的需要。 主日學推動全年齡的學習,全人的成長,現在我們也在思考如何發展胎教的主日學教育。這也是很重要,這是可以開發的領域。生態保護也可以做主日學教材。

 
回應與討論

傳福音的策略

楊淑君:

你所說的主日學歷史,這些孩子不論是英國或台灣早期,他們都沒有機會上學,所以教會讓他們進來。可是今天我們所處的情況不是這樣,小孩子忙得不得了,他們有各種活動,排得滿滿的。我們如何讓他們有生命的成長?

張牧師:

福音不變,社會在變,教會要怎樣因應,這是需要思考的。例如,孩子很喜歡玩電動,任天堂的電動玩具,它的內容大都充滿暴力的,我們能否從聖經故事來開發遊戲程式,請基督徒的電腦程式設技師來思考這個問題。台灣每年都從日本進口兩百萬冊的漫畫,連大人也喜歡漫畫。我們能否將聖經故事變成漫畫,或卡通。要如何進到社區?其實不是沒有孩子,公園裡也有許多孩子。像這次在埔里災區,小羊月刊寄好幾箱去都還不夠用,原因是,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忙著重建,無法顧及孩子。這是一個宣教時機。我們必須掌握時間地點。從前東寧教會的社區和這裡很像,我們組社區合唱團,父母很感興趣。當開始時沒多少人,後來大家搶著要報名,要考試才能進來。通過社區兒童合唱團,孩子有參與,復活節、母親節時他們會獻詩,獻詩時,不必邀請父母一定會來。那個主日就做福音主日。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去邀請。我們還可以想到其他不同的方式。大人也是一樣,媽媽教室就可以有此功能。福音不改變,傳福音的方式可以多樣,多變化。教會如果一成不變,教會就不會進步。英國教會就是這樣,他們復興之後,認為信仰不能強迫,讓孩子自由選擇,結果,現在教堂很漂亮,但是很多卻在拍賣。英國的教會有一半在拍賣,我看到了,很想買回來。我在蘇格蘭愛丁堡一個十字路口看見一間很漂亮的教堂,想進去,有牧師告訴我說,你要注意,那不是教堂,那是餐廳,因為教堂被賣掉,人家將它改為酒吧,十字架被取下來。福音沒變,社會在改變,我們要怎樣來傳福音。要有多樣化、多元化的福音事工,這是我們要去思考的。教會應該成為開放的教會,成為這個社區所需要的教會。否則教會蓋得再怎麼漂亮也沒用。我說,世界上最浪費的就是教堂,一個星期只用一次,一次只用一兩個小時。我調查了台中以北,在這五年內蓋了 20 幾間的教堂,總共花費了約十億,一間將近五千萬。我說的十億只是建築物,不包括土地。用十億蓋禮拜堂,有多少信徒?約 2000 人而已。十億,2000 人享用,一個人用了約 50 萬。教會增長了沒有?沒有,因為只注重硬體建設。這十億如果換個用途,不要用來蓋禮拜堂,而用來做福音事工,來訓練人,來傳福音,十年內至少應該可以增加一萬個信徒。這次的地震,會友對地震災區的關心捐獻超過一億元。回想我們在做各樣事工時,常常募不到足夠的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認為即使是救災,也應該用更多在心靈重建方面,不需要那麼急著在硬體方面蓋教堂。應該先幫助受災的人站起來,這就是教育的過程。我們也應該要推動全年齡的主日學,從幼兒開始,一直到老年。

梁望惠:

師資訓練是否應該由教會來辦?或是中會、總會辦就可以了?

張牧師:

從前總會辦師資訓練,後來我接教育幹事之後,推動由中會來舉辦,參加的人比較多。我們也在中會推動辦教學觀摩,辦教學觀摩的效果是,教會可以截長補短,教會可以分享經驗。辦教學觀摩時還有另一個效果,教會如果缺少什麼設備,長執會很願意這時去購買,因為有人要來觀摩、參觀。如果主日學沒有什麼制度化的話,人家要來觀摩了,應該改進一下,趕快建立制度。教學觀摩可以刺激教會主日學做得更好,可以互相學習與分享,這是很重要的。師資訓練教會也可以做,可以針對教會的需要來辦。中會辦的活動、地方教會辦的活動都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總會的角色應該是整合、提供資料。教會或中會要出版教材,做研究比較困難,這都必須由總會來做。總會要提出政策和方針,透過研究發展、包括資料蒐集。像教會就很難成立類似總會的教育中心,或主日學資料館。

如何做好宗教教育?

王道仁:

教主日學時感覺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很難建立,因為只有禮拜天見面,上完主日學,就要趕著參加崇拜,完全沒有下課時間可以跟學生互動。週間雖然也可以關心,但是還是感覺不夠。老師和學生無法建立深厚關係時,很難說從實踐生活來建立他們的信仰,無法讓學生看到身教,大部分只有言教而已。

張牧師:

主日學學生來到教會的時間的確很短,我們常把基督教教育的責任放在教會,放在那一個多小時裡。包括教會牧師、長執,大家的觀念都是只要小孩有來上主日學,就很好了,而忽略師資的培育、教材的選擇、裝備等等。其實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是家庭,家庭很重要。猶太人今天文化傳承那麼好,亡國後兩千多年還可以建國,他們的家庭宗教教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在以色列進修時,看到猶太人的家庭一直強調家庭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不要只將教育的責任全放在教會。教會裡的老師,透過家長的重視,和家長聯繫,如此,才有可能進入家庭。特別是目前台灣的教育特別重視學業,因此主日學變成只是一個裝飾或點綴。老師如果關心,但是家長不配合,就很難奏效。要如何重視?教會的牧師、長執要經常強調宗教教育的重要性。宗教教育有兩個場合,一個是教會,另一個是家庭;有兩個角色,一個是主日學老師,一個是父母。父母影響非常大。一個禮拜只來一小時,真的是很難關心。基本上是需要去了解這個孩子,從家長來了解比較快。如果無法每週探訪,或許可以一個月一次。讓小孩知道我們在為他禱告,也讓孩子願意、敢將他的困難告訴你,請你為他禱告。我當牧師,覺得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會友信任我願意將他的困難告訴我。做老師的要讓學生信任你,也鼓勵孩子將他的困難、痛苦、甜蜜都告訴老師,請老師為他禱告。人一生中很快樂的事就是,我們可以將內心的話與所信任的人分享。在教會我強調的是,教會一個大家庭。教會如果不是家庭,你來到教會就變成像是客人,不會將教會當作自己的家,你就不會去愛教會、去關心它。我們可以從主日學做起,從團契做起。我們的少契聚會室有個門牌「這是我們的家」,在此可以煮飯,可以看書寫功課。我的牧師館,冰箱他們也可以來開。這有個好處,他們看到裡面沒東西時,也會買東西放進去。那時在團契的人大家都很熟悉,到現在彼此感情還是很好。他們覺得這就是我的家,都是自己的人。教會如果建立到這樣的地步,你就會發現人進去不會流失。韓國教會有一本書叫做「愛網重重」,抓魚時雖然有網,但是魚也會流失,因為只有一個網,只網到大魚,小魚都會流失。愛網重重的意思就是一層又一層的愛,不分大小,不分彼此,可以彼此幫助。我們可以從主日學做起,鼓勵父母要重視這個,如此才能與孩子交流。父母如不重視,你要去關心,他會說,我的孩子讀書忙死了,你不要來干擾,禮拜天有去就不錯了。我發現,孩子不到教會的,有很多是長執的子女。我不知道我們的教會如何,其他教會這種現象很多。

王道仁:

我們教會的長執沒有阻擋孩子,不過有父母強迫孩子到教會,孩子不喜歡。

張牧師:

說到強迫,這是傳統基督徒家庭的問題,我們要教導會友,信仰不是強迫的,像我就是被我父親「強迫」做牧師。我父親是第一代的信徒,我是長子,小時候很自然長子被奉獻做牧師。我告訴我父親,我不合適,因為我很內向,沒有口才,我的興趣在機械。玩機械,我可以玩得很久。我對數學比較感興趣,對文學沒興趣。現在要常常寫文章、講話、接觸人,這都是被訓練的結果。不過在這過程中,首先是我父親將我奉獻,後來是我自己奉獻。如果我做牧師很快樂的話,不是因為我父親奉獻,而是我自己奉獻。信仰必須出於自己。我們要鼓勵會友說,如何讓孩子喜歡到教會。如果只是強迫的,信仰就變成一個負擔,無法找到信仰的真諦。

如何管教學生?

洪慧蓉:

有些主日學老師反應,在一般學校教書與在兒童主日學教書很不一樣,在一般學校,學生都很尊重老師;但是在兒主,學生就不是這樣。老師要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反正我就是來服事的,學生不尊重我沒關係;或者是應該想辦法推動,讓學生能夠尊重老師?

王道仁:

當然,老師和學生要彼此尊重,這是前提。但是我不覺得在教會學生要非常尊重老師,最好能夠打成一片。對於維持主日學的秩序,這次我們舉辦教會夏季學校和福音隊的經驗,我發現有人扮黑臉的效果不錯,真的會影響教學效果。當然這個扮黑臉的人要有很明確的分際,只有當他掛值星官布條時才扮黑臉,卸下布條時就又笑臉迎人,和其他老師一樣。

洪慧蓉:

在兒童主日學,遇到非常調皮搗蛋的學生,可否管教?如何管教?在一般的學校,處罰可以立竿見影。在教會呢?可以處罰嗎?

張牧師:

處罰是可以的,就看如何作。很調皮的學生,學生會說,老師,這個我都聽過了。在主日學就經常會遇到這種情形,怎麼聽就是大衛用同樣那顆石頭打死歌利亞,故事一成不變。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改變方式,讓孩子去講。

洪慧蓉:

這樣的學生還好,我所說的是他在上課時會搗蛋,發出怪聲,一直講話,或者走來走去,打其他同學,妨礙到其他同學。更嚴重的像過動兒,要怎麼辦?

王道仁:

這一定是你小時候非常乖,才會覺得這些學生很皮。像我們這種小時候不乖的,就會希望老師最好多一點愛心。

張牧師:

這樣的孩子是要引起注意,我會邀這樣的孩子來做助教,坐在我的旁邊。坐在我旁邊的話,他比較不敢亂來。我叫他作什麼,他就幫忙拿什麼。我告訴他,我講完了之後,輪到你講,這樣他就會很注意聽。你要看他為什麼要引起注意,有時需要人進一步關心,有時是希望表現,有些比較內向的,也要提供機會讓他表現。下課以後跟他個別談談,告訴他老師的看法與感受,取得他的信任。他對你愈信任,只要你講一下或是眨個眼,他就知道了。我請某某同學來幫老師作一些事情,這其實是處罰他,但他會很高興。效果一樣,方式可以不同。不必直接處罰他。牧會時也碰到類似問題,我曾遇到一位長老,每次我提議什麼,他都反對。後來我送他一本書,叫做「可能」,是美國水晶教會出版的,已經出了 32 版了。隔週這位長老把這本書丟在我面前說,牧師,你買這本書是專門衝著我來的,我也很坦白地對他說,「針對你沒有錯,但是每一件事情你要看它的可能性,不要每件事都反對,如果要反對,也要說明理由何在,不能為反對而反對。」同時我也在調整、改變我自己的心境。我一直在向上帝禱告,最後體會到上帝也藉著這位長老在磨練我、訓練我。到有一天,他改變了,每一件事情變成都是他在支持我。如果我那時跟他對立,他沒改變,我也沒改變,教會就不會進步。他改變以後,本來是阻力,卻變成很大的助力。這要看方式、時間等因素。

潘錫安:

我教的是國中生,可能是老練度的問題。授課一定要讓學生注意到你。讓小朋友有紀律感很重要。讓小朋友知道,老師是有愛心的,老師不是痛恨你,只是你不要搗蛋。

張牧師:

作領導者或作老師一定要受尊重,這是必要的。我當牧師時曾對會友說,今天如果你們不尊重我做牧師這個角色,我講道你們一定聽不下去。如果學生不尊敬老師,如何能夠聽老師教導。這是最根本的。要和學生成為朋友,在學校也一樣。影響我很深的老師,今天仍然是很好的朋友,包括神學院的老師。上課是老師,下課是朋友,這個角色需要拿捏得好。兒童主日學也要學習尊重老師。我曾經遇見規矩差的學生,我就請他管理秩序,我跟他說,這班的秩序由你來管理。他非常高興。我問他,如果你要管好秩序,你要怎樣表現?他說了一大堆,我說,如果你要當模範,應該怎樣,這不要由我來講。他自己說的,他會思考,會自己去作。我們今日的教育常常是老師講一大堆,但是老師不在時,學生的表現又是另一樣。我們的社會變成這樣,老師在與不在,一個人的表現是兩樣。要改變社會,就要教到這樣,即使老師不在,也一樣表現。只有教會能夠教到這種地步,因為我們無論到那裡,上帝與我們同在。老師的責任就是將這活活的上帝分享給學生。

教學要用啟發性。我教過的主日學學生,在大人禮拜時敢起來禱告,這是從兒童主日學的崇拜訓練起。兒童主日學有四十分鐘自己的禮拜,只有一個老師帶領,他們自己寫週報,內容很有趣。他們自己領會、自己讀經、禱告。學生的禱告先寫下來,老師過目,禮拜時就唸出來(禱告不必閉眼睛)。這種訓練到時候都能夠派上用場,到少契時他們就很獨立,後來就參與教會成為重要的同工。這都是從小訓練出來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特質,只有在教會最有可能看到這些,在學校由於人數過多,無法注意到這些個別差異。有時透過教學分享、教學研討會時提到這個問題,分享不一樣的經驗,將這種觀念傳遞出去而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

另一個構想:在教會最好能夠組成主日學的家長會。比較少有教會這樣作,我曾經鼓勵一些教會這樣作,效果不錯,因為家長才知道他的孩子在教會主日學學到什麼。你去調查,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只是在問他的孩子在學校學什麼,考試考幾分。很少有家長關心,我的孩子在教會學到什麼。透過家長會,鼓勵家長讓孩子講給父母聽,在主日學學到什麼,這樣來鼓勵家長參與。我們在說全年齡的學習,父母如果參加成人主日學,他就比較有體會。最近在推動將兒童主日學老師進修教材的部份抽取出來,成為另一套成人主日學教材,供父母來讀,父母上這樣的班,讀完以後,由於跟孩子有一樣的主題、故事、進度,就可以跟孩子分享、對話,這也是教學上一個可行的方式。父母的參與很重要。關懷如果只是單向,效果有限。有父母參與的話,效果比較好。否則單說要替主日學學生禱告,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要禱告什麼。

給家長、給老師的資料

梁望惠:

記得我們家孩子在美國時,每個禮拜,主日學老師都會分一張單張讓孩子帶回家,這一張就是要父母跟孩子討論、分享的,建議總會的教材也可以將這種單張設計在裡面,目前只有一季給家長一封信,可考慮每一週都有一份。

王道仁:

關於函授課程,像萬國兒童佈道團有出版月刊,給主日學老師看,可幫助老師了解學生,我看了覺得很好。總會所出版的小羊月刊是給學生的,是否可出版給老師看的刊物。

張牧師:

總會也有出版給老師的刊物,叫做「導師」,目前發行 7000-8000 份,可自由索閱。從前這些刊物都是寄給教會,但常未能達到主日學老師手中。後來我們改變作法,蒐集老師的地址和電話,直接寄給老師,效果還不錯。我蒐集電話還有一個附帶的目的,有時可以做電話民調,看老師對教材的反應如何。如果沒有這樣的調查,總會不知道地方教會的需要如何。

王榮德:

我們先調查一下老師的需求,再將名單轉交給總會,請總會來寄。調查時同時也填上 e-mail,如此比較環保。

牧師所扮演的角色

張牧師:

成人主日學非常重要,改變傳道人的觀念,是總會的責任。我在中會推動造就訓練時,阻力大部分從牧師來,牧師心想,這些會友如果去學那麼多,懂那麼多,那我牧會就困難了。中世紀會產生宗教裁判所,這就是宗教專制的結果,將信仰變成牧師的專利。其實牧師也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只是多經過神學院訓練,責任比較重大而已,我的責任是幫助人認識上帝。要運用更多人的恩賜才能來參與這個事奉。如果有人問聖經問題,有時我不會回答,他看到了也可以分享。這個分享並不會對我造成傷害或威脅,我很清楚讓你了解我是有限的,如果你問我多一點兒童心理學,我會告訴你,對不起,我不懂。我們要時時承認自己的有限性。然後才有可能進步,否則教會不能成長。推動全年齡的學習不用害怕,牧師長執不用怕,自己才會更努力追求。

梁望惠:

這是因為張牧師有自信,所以不會感到受威脅。

王榮德:

我們教會需要的是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終身服事,成人主日學比較有系統性,教導聖經真道如何生活。當然也有其他方式,像團契活動,只是它們比較沒有系統。牧師的工作是讓弟兄姊妹成長,他們就會自己去做工。

張牧師:

牧師的角色是發掘每個人的長處,提供每個人服事的機會。如果每樣工作都是牧師作,這個教會就慘了,不會成長。這個教會如果更多人參與,更多人學習、成長,成長以後才能分享。沒有成長就不可能分享,如果他對自己的信仰沒自信、沒把握,怎麼能夠去傳福音呢?這就是我們教會沒有在傳福音的緣故。學習、成長、事奉,這三點很好,可以當作教育事工的口號。像「師資訓練」改成「師資培育」,「全年齡的教育」改為「全年齡的學習」,這都是好的口號。愈事奉,就會愈謙卑,因為事奉以後會知道自己的有限;愈事奉,才發現需要禱告,祈求上帝幫助我有能力;在事奉中也發現,不是只有我會而已,很多其他人也會。而學習在團隊中服事。


講師介紹: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
曾任東寧教會牧師、長老會總會教育幹事
現任長老會總會助理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