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澆不熄的渴慕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在歷史與時間的長河中,無數的人都曾經被神的愛觸摸過。這樣的相遇往往喚起了我們靈裡的渴慕,驅使我們更為主動地尋求,渴盼讓這樣的愛永遠在生命中駐留。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場合與地點,只要曾經經歷過神的同在,哪怕只是一瞬間,都會在我們的心中產生一種渴慕,期望這樣的同在能夠持續,並且永不止息。不過,歷史同樣也顯明,我們這份對愛的渴慕,其實常常得不到滿足。

  而今天的問題更大,因為這份渴慕似乎睡著了。什麼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分心。奧古斯丁在他的《懺悔錄》(Confessions)中說,「我們的心總是渴求無數的東西,然而只有在祢的裡面,我們的心才能得到安息。」換言之,我們雖然需要神,卻常常更渴慕神以外的東西。我們渴慕各種其他的事物──生活必需品,當然,此外還包括了一切我們覺得迷人的事物。只有被神的愛觸摸,我們才可能明白真正該追求的事物是什麼,進而活出嶄新而豐盛的生命。

開發對神的渴慕

毫無例外的,在接受與回應神的愛這件事上,我們的潛力需要開發。今日我們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是:西方文明的文化環境,對基督教信仰愈來愈有敵意。我們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把宗教擱置一旁,視它為陳腐而不相干的世界觀。人們若對神產生渴慕,這樣一個根本就不會鼓勵人思索神的文化環境,自然更不會讓那份渴慕有發展的餘地。   
基督徒的靈命塑造是一個神所訂立的過程,它塑造我們全人,使我們具有基督的品格和本性。當我們敞開胸懷回應這個過程,我們的內在將因此受到陶造,我們的外在生命也就自然而然地將這樣的陶造表現出來。靈命的塑造涉及每個人生命的隱密向度,神將這空間賜給我們,由我們選擇作自己要作的人。

從這隱密的空間,我們作出選擇,要如何運用自己的悟性、情緒和意志這些可用的資源。就是在這裡,我們在神面前運用良心,也得到動力和鄰舍建立關係。就在這隱密的空間裡,我們被塑造,品格成形;就在這裡,神和我們相遇,我們選擇了要跟從祂。

  這事怎麼發生的?我們如何被塑造得能以自己的生命來表現基督的精神?我們需要一種與神同行的生命,在其中透過對話與救贖的關係,使我們的生命得以敞開,進而接受聖靈的影響。聖靈將在我們裡頭主動賜下生命,在這條永不止息的過程中,引導我們成為基督的樣式。這些操練如果運用合宜,能幫助我們靈性日漸成熟,以基督的心來回應我們的生活境遇。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以最適合自己的作法來達成這陶造;不過,透過汲取前人所開拓的之路徑和智慧,我們一樣也卻能得著極大的進展。

通往與神同行人生的七條路徑

我們以提出七條明顯的路徑來對抗當代趨勢,因為這個趨勢把極為不同的靈修學著作壓縮成過度簡化的單一取向,大大殘害了基督教信仰。相反地,我們強調至少有七條主要路徑可通往與神同行的生命,它們全都以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為中介。沒有哪一條路徑是惟一的基督教路徑,而把別的排除在外。

每一章各描述一條由某些古典靈修作家所具體表現的路徑,他們啟發我們明白基督徒生活的豐盛。沒有哪一個作法足以應付每個人,因為我們的需要、經驗、問題、氣質、和人生處境都不同。我們在自己旅程中所汲取的作法,也不只一個。即使我們可能偏愛某一條路徑勝過其他,但在我們的人生中,這全部七條路徑都會變得既有用也相關。書名中「渴慕神」這三個字,暗指奧古斯丁的著名教訓:因為我們受造乃是為了尋找在神裡面的豐盛生命,所以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行動,都源自我們這份對神的渴慕。本書的眾多路徑乃為了幫助我們朝神的方向而去,好叫我們滿足這份無法熄滅的渴慕,而非因著用錯誤的事物來滿足這份渴慕,而使它一再受挫。

見證人如同雲彩環繞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既不清楚自己生命的藍圖,也不明白各人經歷背後的目的。即使偶爾瞥見神的雄偉設計,我們大部分的人生依然行在黑暗中,並沒有如我們所願的那般清楚明白。幸好,我們擁有過往許多人所無法享受的特權,我們既有新舊約五彩繽紛的人物故事¬¬──包括耶穌自己的故事,我們也知道偉大聖徒的故事,他們在兩千年的基督教歷史上生活過。正如希伯來書所記載:「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來十二1),當年領以色列人經過曠野的那朵雲彩,它彰顯了神的同在,如今仍舊向我們彰顯。

透過這些見證人,我們就能以神子民的身份一同前行,相信即使我們不一定了解事情為何發生,感覺不到神的手在引導關心我們,卻仍然能憑著未來必實現的這應許而活。身為神的兒女,透過這些合乎聖經真理的偉大人物,我們將會在自己與神同行的生命裡,發展出同樣的深信。

每一時代,偉大的基督教聖徒都運用聖經的著作、別人的神學反省、人類的理性能力、當時的文化資源、以及靈性的操練,而培育了他們與神同行的生命。偉大的眾聖徒藉由他們的這些反省,見證了聖靈的作為,當我們閱讀他們的反省,我們的靈性生活將會得到最佳的指引。

除此之外,我們更盼望這本書能吸引新一代信徒的注意,我們深深相信,屬靈傳統的智慧同樣能使這一代的人尋求並尋見「那真正的生命」(提前六19)。

(本文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新書《一生渴慕神》緒論)

本文與《校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