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性教育應落實到中小學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隨著暑假的開始,越來越多的年輕情侶開始嘗試更進一步的身體接觸,日前媒體報導,有名17歲少女懷孕了卻不敢與家人討論,獨自產子後因驚慌失措,誤以為沒有哭聲的孩子是死胎,而將嬰兒藏在衣櫃裡。直到隔天家人發現,嬰孩送醫時已死亡。

  社會輿論多導向責罵這個青少女及其男友,質疑他們16、17歲了,怎麼可能不懂得避孕。事實上,勵馨基金會長期關注青少女懷孕議題,理解悲劇發生,是許多社會系統功能失靈所引起,包括家庭系統、教育體系、醫療體系,以及社政體系都沒有發揮該有的功能,而非僅是「不懂得避孕」這麼單純的原因,才導致了悲劇性的結果。

  在華人社會的傳統中,對「性」向來隱諱而不討論。而在性別的差異對待上,對男性的預設期待是積極主動、冒險;對女性的預設期待則是溫柔、被動接受。但勵馨在實務服務中發現,這樣的傳統思維,造成很不良的狀態。當孩子到了青春期,在男女交往中,特別是對於「性」的好奇,此種傳統思維,經常造成青少女毫無能力和男朋友討論「避孕」一事,在性的協商權中是缺失的。

  性事的發生,多半突發在獨處機會上,也許當下,青少女心中略有恐慌、略有不願,卻因從小被潛移默化的傳統(女生要乖才會討人喜歡),讓她在那個時間點上就默默的順從了。

  台灣的性別教育在華人「恐性」文化中一直是缺席的,台灣的性教育沒有教導男生應該要尊重女生的意願,「不」就是「不」,而非欲拒還迎;台灣的性教育也沒有教導女學生如何認識性,更沒教導女學生身體的自主權。一旦要發生親密關係時,隨著性別教育的失守,親密關係往往就被男學生以從A片學來的錯誤性知識所主導,而女學生也沒有發聲的餘地了。

  發生親密關係進而懷孕後,又有許多社會輿論認為,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懷孕?月經沒有來或肚子變大,不覺得奇怪嗎?懷孕後期甚至有胎動呀!事實上,青少女在懷孕後通常是非常驚慌且不知所措,若要與親人討論,等於同時要暴露自己有過性行為,以及已經懷孕這2件重大的事。

  而台灣社會認為,青少女是沒有性自主權的。青少女往往在面對這巨大、自己又無法處理的事件,會有種逃避的心理狀態,如果此時,又對所有相關求助的資源不理解、不清楚,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最後就是演變成令所有人都悲傷的結果。

  無奈的是,雖然勵馨常有許多到國高中宣講的機會,但提到青少女懷孕議題,學校師長卻總是說:「我們的孩子很乖,所以青少女懷孕議題不用講太多。」也因此,在最前端的勵馨,只能透過長期推廣性別平等教育、定期舉辦女孩營隊,希望台灣女孩獨立思考能力可以從小培育。此外,也帶著女孩討論家庭、同儕與自己的關係,陪伴女孩檢視環境中對女性的友善/不友善態度,期待女孩能逐漸長出能量,覺察社會文化對自己的規訓,也有勇氣拒絕傳統文化規範下的乖女孩。

  勵馨強調,要解決青少女非預期懷孕的問題,除了家庭系統、醫療體系與社政體系的介入,重新檢視台灣的性別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我們呼籲台灣的教育體系,應該要: (1)向下扎根:將性教育具體落實在中小學教育系統中,讓青少女/男有足夠且正確的性知識,以免發生非預期懷孕而不知所措。 (2)教育工作者性/別意識再提升:他們往往是影響學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舊時代的「恐性」文化會影響學生,讓他們不敢求助,或向老師請教與討論。 (3)提升校園輔導系統的性/別敏感度:校園輔導系統並非通報機器,正視校園輔導系統的影響力,讓性別教育不再失守,進而減少校園女學生非預期懷孕而無法求援的憾事。 權利與義務。


圖片提供/123RF

>本文與勵馨基金會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