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主日學的班級經營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大綱

一、班級經營的意義與目的

  班級經營 (Classroom management) 又稱「教室管理」,意指教學者在班級中,以有效的方式或技巧,給學生適當的管理、指導、協助、控制或處置,以增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呈現良好的行為,達成教育目標。

二、班級經營的重要性:班級經營為教學第一要務。

三、班級經營的範圍

  1. 教室環境 ─ 佈置、座位、燈光、清潔、聲音……。
  2. 師生互動 ─ (1) 適當的服裝儀容 (2) 生動親切的態度和音調 (3) 讓學生坐在已安排好的座位 (4) 走入學生,逐一認識其姓名 (5) 確定學生安靜並注視著老師 (6) 公布應遵守的簡明規則 (7) 持續掌控學生的秩序和注意力 (善用獎懲、活動)……。
  3. 教學型態 ─ (1) 教材的類型、難度、長度 (2) 教師的教法 (3) 課程活動
四、成功的班級經營

  1. 成功的班級經營始於良好的課程計畫。
  2. 成功的班級經營重視學生良好的行為及專注力。
  3. 成功的班級經營著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
  4. 成功的班級經營能提升學習效果。

五、主日學班級經營的優勢與限制

  1. 教室環境方面:
  2. 師生互動方面:人數、師資、獎懲方式
  3. 教學型態方面:教材、教法

六、結語

  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絕對或單一的方式和標準,乃是要考量人、事、時、地、物,進行動態的調整策略的選擇

七、案例討論

八、參考資料

  1. 陳金木 (民88)。班級經營。台北:揚智出版社。
  2. 魏麗敏 (民85)。班級經營的理論與輔導策略。學生輔導雙月刊,45,32-34頁。
  3. 韓君時著、張淑惠譯 (1992)。改變生命的教學。二版,中國主日學協會。

內容

前言:

  在談主題之前,我先與大家分享一個很誇張的班級經營教學經驗。當時我剛從師院畢業,到一個山上的小學教書,因為我們老師說,剛畢業最好到山上去,才表示你有理想、有報負;通常一般人是不會想去那種學校的。我第一堂課是六年級的音樂課,那是一個很小的班,只有20幾個學生。我才一進教室,就有一個小男生說:「好無聊哦!」我當場愣在那兒,心想「我什麼話都還沒有說,你竟然就給我吐槽說好無聊。」可是當時因為我剛畢業,所以還是要一直保持微笑。結果這個學生愈來愈誇張,他坐在最後面,個子蠻高的,他看我只是笑笑的,沒有對他怎麼樣,以為音樂課老師一定不會太兇,就開始用小紙團丟前面的前面那個人。被丟的同學向我報告,我都只是口頭對那個學生說「小朋友,不可以丟。」但是他一點也不加理會,繼續丟。丟到前面的同學很生氣,忍無可忍地站起來,而丟紙團的同學也站起來,兩人已經快打起來了。這時我趕快地從講台跑到他們那裡,叫被丟的同學先回座位,然後嚴肅地對著丟人的學生說:「你到底想怎樣?」那個學生比我高,他反過來以示威的態度和口吻對我說:「不然你想怎樣?」。他不知道的背景,我是柔道黑帶兩段的。當時我作了一個很誇張的動作,我就走到他的後面,從他後面踹了一腳,把他踹到前面去,他就趴在第一排的位置那裡哭著說,「哦,好痛哦!」。這是我教書第一次上課碰到的事情,其實我也蠻緊張的,因為我一生氣就會發抖。接著我開始罵人:「老師是不是很喜歡這樣打人?是不是?」大家都害怕地回答:「不是。」全班同學大概都覺得,這老師怎麼這麼誇張。以後我沒有再這樣打過人,但這次的經驗令我印象深刻;原來有這樣的學生,你沒惹到他,才第一次見面而已,但他就是對你如此不滿、挑釁。我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這樣激烈地反應,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如果那時沒有使出這最後的手段,只像剛開始的時候輕聲地說:「不可以丟」,或者是對他微笑說:「你要乖啊」,他根本就不甩你。可見有些學生,一開始就會想要秤秤看你有多重,他要試探老師有多大能耐,所以在必要的時候,老師也不要太客氣,只是一直微笑是沒有用的。所以班級經營是需要花心思的,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像小天使一樣一來就乖乖受教,那是不可能的。

一、班級經營的意義與目的


  班級經營 (Classroom management) 又稱「教室管理」,意指教學者在班級中,以有效的方式或技巧,給學生適當的管理,真的是要管,而且要指導,有時候你要幫助他,因為他實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並不是故意要這樣。例如他旁邊有很多玩具可以玩,他沒有辦法控制,這時老師就要幫他控制:把他的玩具收起來,或是叫他自己收起來。不是每位學生都可以自動管好自己,所以這是需要用心的。

  運用這些手段的目的有二:

  1. 為了增進學生有效的學習,不論是在教唱、說故事或是上課時都一樣。
  2. 為了使學生呈現良好的行為。有些學生會說「主日學的故事,我都聽過了,不用學了。」或說:「耶穌的故事我都聽過了,我都知道。」他就開始捉弄別人。我會這樣告訴他:「你要不要出來講給大家聽?如果你不要出來講,那你可以聽聽看老師怎樣講同樣的這個故事,以後你就可以學到講故事的方法。」他如果不想學,他至少也要有良好的行為,不可以干擾到別人。像音樂課,如果他在家裡學過鋼琴都懂了,他至少也不可以妨害到其他人。如果所要講的故事他聽過了,可以請他注意同樣故事老師的講法有何不同,或適時於故事中請他補充。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上課不單只是學老師授課的內容而已,也包括了應該有良好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此才能達成我們的教育目標。
  以上所說的班級經營,是需要人為的。雖然教主日學是在服事上帝,但也不能認為是服事,只要為學生禱告,希望教學的時候整班都很乖就可以了,這是不夠的,有時候還是需要用一些控制的方法和技巧,這是觀念上需要先調整過來的。

二、班級經營的重要性


  班級經營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教學的第一要務。根據調查,師院畢業剛去教書的老師,最大的因擾就是「班級經營」。在學校時學了很多教材教法,各種課程如何如何教,但是一畢業出去,都使不上力,因為小孩都很吵、很吵。約有70% 以上的老師都有這種困擾,可見班級經營之重要,不僅是主日學老師有這樣的困擾,一般學校也是如此。

三、班級經營的範圍


  1. 教室環境 ─ 佈置、座位、燈光、清潔、聲音……。

      有時候學生不專心不是老師的原因,而是教學環境很吵。所以光要求他安靜、要專心,是沒有用的。如果發現聲音來自別的地方,需要先行處理干擾源,不可要求學生:「不論外面環境如何,你就是要專心。」這是不可能的,環境很重要。另外還有清潔這個因素,有些班級教室亂七八糟、垃圾桶臭臭的,你就會發現這個班級的秩序也蠻亂的,如果環境很亂的話,也會影響班級秩序。

      整體來說,環境中的聲音及清潔的控制較為重要。

  2. 師生互動 ─ (1) 適當的服裝儀容 (2) 生動親切的態度和音調 (3) 讓學生坐在已安排好的座位 (4) 走入學生,逐一認識其姓名 (5) 確定學生安靜並注視著老師 (6) 公布應遵守的簡明規則 (7) 持續掌控學生的秩序和注意力 (善用獎懲、活動)……。

      第五點「確定學生安靜並注視著老師」是我們主日學很少作到的。我看過有一位主日學校長,他本身在說故事時,開門見山就一直說,但是坐在他面前的小朋友,有的還自顧自地在玩。他沒有先確定學生安靜並注視著老師這件事,這樣的話,就沒有辦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小朋友還有可能會怪老師說,你講的故事很無聊,其實是他自己沒有專心聽,不知道老師的內容多麼地精彩細緻。所以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對學生比一個動作說:「眼睛看著我。」你要確定他眼睛真的看著你,如果還沒做到,就說:「請你們跟我這樣做。」你需要先確定學生安靜並注視著老師,甚至靜默幾秒鐘都沒有關係。學生可能會以為老師好像在發呆,其實不是,你故意讓他發呆一下,可以達到效果。這一點做到,你才去作其他的事情。

  3. 教學型態 ─ (1) 教材的類型、難度、長度 (2) 教師的教法 (3) 課程活動

四、成功的班級經營
成功的班級經營有四個要件:

  1. 成功的班級經營始於良好的課程計畫

      你光叫學生安靜,但是接下來如果你不知道要作什麼,這是不行的。為了要讓課程能順利進行,除了使學生安靜,並掌控學生的秩序及注意力外,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課程計畫。

  2. 成功的班級經營重視學生良好的行為及專注力

      有了課程計畫,但是沒有重視學生的行為及專注力,也是不行的。

  3. 成功的班級經營著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

      有些老師在教學時,只注重前面兩點,他知道他在教什麼,也很能夠控制學生的秩序,但是卻沒有作到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學生與老師之間,就真的只是上課而已,沒有什麼感情。在學校,有些班級老師很嚴格,學生都很怕他,這樣的班級成績也不錯,但是成功的班級經營不該只是這樣,應該更深入些。

  4. 成功的班級經營能提升學習效果

五、主日學班級經營的優勢與限制
  前述的班級經營理論,其實是針對一般學校的教育。但這些理論可以運用在教會的主日學,所以以下是談到這些理論如何與主日學結合。

  1. 教室環境方面:

      就剛才所提教室環境的清潔來說,我們的主日學教室到底有沒有很整齊?這有點困難,主日學教室有青契、社青、少契……等一起使用,當然就不容易維持整潔。老師也不可能作教室佈置,貼學生的作品。所以就這個部份來說,它有其限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主日學教室的空間很小,比較溫馨,在秩序上應較容易掌握,我們不要忽略這個優勢。

  2. 師生互動方面:人數、師資、獎懲方式

    (1) 人數太多或太少,都會造成教學上的困擾。目前我們教會分班後,人數不到10人,優點是人數少比較好控制;但同時也是缺點,因為人少就缺乏凝聚力,比較沒有團體的感覺。這時候如果有一、二個學生不守秩序的話,就會顯得整班很亂,這也會造成一個困擾。

    (2) 師資:主日學老師大多數不是正式的老師,因此有一個優勢是,給學生有媽媽、爸爸、大姐姐、大哥哥的感覺,其實小孩子會比較喜歡這樣子。我現在也在劍橋教會教週六的主日學,每次講故事都是排我上場,因為只有我是正式老師。可是我曾問小朋友「換別人講故事,好不好?」。小朋友都說「好!」他們會希望換「校長」、或「某位媽媽」來講故事。雖然我說故事很生動、同工們很稱讚羨慕,但是小朋友在學校也看到你,來到主日學也看到你,你再會說故事,他們聽了也會膩。所以主日學老師的優點是,比較容易給學生有親切感,不像正式老師有匠氣、很公式化。但主日學老師的限制就是,自己可能會怕怕地,因為我不是正式老師,所以都只能笑臉迎人,比較沒有專家權威的感覺。這點是大家在心理上必須克服的,否則學生會看出你的擔心、抓住你的弱點。當你拿出一些魄力和技巧的時候,小孩子其實會聽你的,再加上你平常就有的親和力,可能會比真正的老師還令學生歡迎。

    (3) 獎懲:主日學的獎懲方式,它的優點是獎勵很多,出席、唱詩、背金句……都有獎,這在學校是不可能的。但是缺點就是主日學沒有懲罰的方式。主日學很少懲罰學生,是不想用、不敢用,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獎懲有時候是需要並用的,當然不能像我一開始說的「從後面一腳將他踹到前面」,但是對他有嚴肅、生氣的表情可能是需要的。有時候可以考慮,在全班面前生氣,當全班面前罵他的行為,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當他鬧個不停的時候。

  3. 教學型態方面:教材、教法

    (1) 教材
    我們的教材蠻單純的,就是要認識上帝,將信仰應用在生活上。而且主日學沒有進度上的壓力。所以可以花多一點時間選擇生動的喻道故事的和班級經營、常規管理上。你不要急著說今天一定要講耶穌履海的故事,你就急著要把它講完。我們中心的目標就是要讓他更認識主,不需要每次都一直要塞東西給他,他的行為反而沒有改變。

    (2) 教法
    教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接龍……。你可以說:「今天講完故事以後,老師要請你們演哦!講完故事以後,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你可以挑選他來演。」你給他們一些活動,他們就會比較認真。


六、結語
教學是一門藝術,所謂藝術就是沒有絕對或單一的標準,而要靠人的詮釋;也沒有一套方法可以適用於全部的人事物。例如當眾責罰,有人認為這樣會損自尊,有人認為不會,這就要看個人的技術如何。有的老師只知責罰學生,卻沒有事後跟學生溝通,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有的老師卻能作到讓學生又愛又恨,這就是技術問題了。不必一定要維持笑臉,或說主日學老師一定要怎樣,教學需要去嚐試各種方法

七、案例討論: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習性、狀況都不相同,難怪孔夫子說要有教無類(累?淚?)、因材施教。藉由下列的個案討論,希望能激發老師們有不同的處遇方式,為教學開創屬於自己的特有風格!

案例一:一個學生睡眼惺忪、無精打采來上課,你會如何處理?

處理:

  1. 詢問與其有關的問題,同理他、關懷他。(例如:昨天很晚睡覺的舉手?為什麼?…… 老師也覺得晚睡爬不起來很難受,不過大家要加油,打起精神喔!)花5分鐘顧慮一下他的感受是道德的。

  2. 帶學生做一些暖身的運動或表情或聲音。(是什麼呢?自己想!)

  3. 開始比賽誰最專心、有精神的學習。(以畫記之方式鼓勵之。)
!!另類處理法:請他或是想睡覺的都趴下或閉目5分鐘。---你覺得可行嗎?為什麼?
案例二:一個學生是一到教室動作很多,帶自己的玩具、零食,一會兒弄他弟弟、逗他妹妹,或與別人打鬧,屢勸不聽。這樣你會如何處理?

處理:

隔離法--給予有條件的選擇:玩具收起來或由老師保管;自己換座位或老師指定位 子。若又違反,則不再有選擇權,由老師直接處理。

!!另類處理法:問他來此之目的是玩玩具或打鬧?不想上課則指定一固定地方供其個別活動。(小朋友獨自玩久了,又看別人在學習,也會自覺無聊。)---是否變成正增 強,要看老師陳述時的語氣而定。

案例三:學生在你說話或是說故事的時候充滿活力,不論你說什麼,不論他有沒有聽完,都會舉手或插嘴說:「我知道,就是……」惹得想靜靜聽老師說話的人很不耐煩,甚至引起他人反感,你會如何制止他這種行為?。

處理:

  1. 說明規則,老師發問點到的人才能回答,否則就算答對也要扣分(不給卡片或獎勵)

  2. 若 1. 無效,則特別指出其行為影響他人;同時與之個別約定,若聽完故事都沒插嘴,則另給獎勵。

!!另類處理法:請他代替你講故事。---你覺得可行嗎?他若答應錯或拒絕,你應如何接著指正其行為?


以上方式謹供參考,希望大家也能找出適合自己、適合你學生的方式。不論處理結果如何,都期盼大家在上課前、後與小朋友聊聊天,建立一些基本的情誼,則日後他會更容易接受你的勸導。加油!

回應與討論

王道仁:關於那個調皮的學生,後來如何了?

黃老師:後來當然是非常地乖。

張貞惠:家長會不會告你?

黃老師:

不會,像這樣的小孩子,他那麼皮父母應該都知道。不過,後來我跟他感情還蠻好的。老師對學生可以有懲處,但是之後還是要去關心他,了解他的特質。他很像原住民的學生,很講義氣,當你踹他一腳,後來又關心他,他會蠻佩服你的。他畢業之後還常來看我。
張貞惠:
關於當著全班的面責罵學生,雖然可能對孩子有嚇阻的作用,但是恐怕也會傷害到小孩的自尊心,畢竟主日學和一般學校不一樣。當然我們會一直跟孩子強調:「你在學校如何,我也希望你在主日學也有同樣好的表現。」有些小朋友不能如他意時,會向父母說「我不要學這個、不要學那個。」因為除了聖經之外,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課程。而現在的父母,常會因為孩子這樣說,就答應他這個部份可以不學。就因為這樣,我們也常檢討,是不是我們作錯了?因著我們的制止,因為他在班上擾亂秩序,結果影響他學習的意願。
黃老師:
基本上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會不會傷自尊心的問題」,這個還可以再討論。在學校裡,公開罵他真的是一個制裁的力量。如果每次都只是將他帶開,沒有作到損他一點點面子,沒有辦法達到嚇阻的效果。而且小朋友永遠認為主日學老師不會生氣,最多只是叫他站起來,帶去外面。在班上發一次很大的脾氣,其實對其他小朋友也是一種機會教育:殺雞儆猴,原來老師也有不能容許的行為。如果每次都只是針對他處理,可能對其他小朋友造成一個印象「反正我再怎麼壞,也只是被帶開而已」,反而去仿效他。他沒有看過老師生氣,就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讓老師生氣。

另一個問題是「孩子一定要來上主日學嗎?」有的學生來上課一來就無精打采,或是捉弄其他同學。所以還沒上課前,我通常會嚴肅的對他們說:「如果你不想來上課,我贊成你告訴父母,你可以不用來。」學生聽了都嚇一跳,老師居然也會叫他不用來上課。我認為必須讓孩子明白,這不是一個愛來不來的地方,這是一個認識上帝的地方。這一點需要先確立,否則如果只是一直安撫他,就會像同意他不上某些課程的父母一樣,太沒原則了。你不想來,就不要來好了,當你真正想要認識上帝,真的準備好了,你再來。可能不需要「拜託」他來主日學。

王偉華:
關於「確定學生安靜,並注視老師」這一點,我曾經到我兒子的學校晨間導讀時間去跟孩子們講一些話,開始講的時候,他們沒有幾個人在看你,但是講完以後,我就開始問問題。我的經驗是,在上課時雖然學生沒有完全的安靜,或是專心地注視著老師,但是我繼續講我的,講完之後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回答出正確的答案。

記得有一次夫婦團契聚會,講員是林盛蕊老師,他先跟大人分享,孩子在另一間房間玩。後來講員要開始為孩子們說故事,孩子玩得正高興不想出來,本來我們都想去拖孩子出來聽故事,但是講員說「不用!」她就將他的道具、圖片拿出來,燈光轉暗。先是有一、兩個小朋友出來,後來愈講愈精彩,其他孩子都跟出來;最後,所有小朋友都圍在他前面專心的聽。我沒有聽她喊任何一句說:「不要講話,趕快過來!」因此,是否需要每次都確定學生安靜並注視老師之後才開始呢?再者,如果一個班級有30個學生,只有三、兩個學生有問題,不安靜。如果照你所說的要先處理這個問題,讓大家都能夠看你、聽你,然後再開始上課的話,會不會一節課50 分鐘就花掉20分鐘,這樣對其他孩子也不公平。 黃老師:花5分鐘處理再開始上課,不算剝奪其他學生聽課的權利。如果5分鐘還沒辦法處理好,就需要先帶開他們。例如他還在玩玩具,我會對他說:「你要自己收,還是交給我?」講這句話可能只花十秒鐘,這樣就可以處理掉。或者我會對他說:「全部的人都在等你,你到底想怎樣?」然後停幾秒鐘,看他的反應如何。你也可以用和藹可親的方式說:「你看,他們都很安靜哦!」

張貞惠:
在實際的案例中,有的孩子無論你用軟的、硬的都不行,他在學校就是這樣子。他母親自己也說,對這個孩子在第一次與他接觸時,你的氣勢就要壓過他,以後他就不敢;否則日後他就不會理你。我照他母親的建議做,所以這個小孩在上我的課時,不敢造次。但是我也會想,這樣我是成功或是失敗?為什麼要對小孩子這麼兇?不過對他和顏悅色,可能一點效果也沒有。
黃老師:
從剛才我們所提班級經營的意義來說,你是成功的,因為這樣你已經達到班級經營需要的效果。有的學生需要用軟的,有的學生需要用硬的,不論你用什麼方法,就是要給學生管理和指導,必要時用強硬一點的手段沒有關係。
張貞惠:
但是我們也發現,如果態度嚴厲點,小朋友就會告訴父母,他不要參加這個活動,有的父母就會答應他不要參加。面對這種結果,我們也很兩難,不知道該如何? 黃老師:大家覺得怎麼樣?
楊淑君:
這要看父母的態度,父母的角色很重要,畢竟老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有限,可以提供給孩子的也很有限。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可以不必來的話,老師不必為這個負責。主日學的小孩,在教會待久了,有時非常頑皮,他不了解在這裡應該遵守一些規則。這時如果父母也放任孩子的話,做老師的實在無法取代他父母的角色。來主日學是要來敬拜上帝,應該是很恭敬的,怎麼可以讓孩子在當中為所欲為,反而讓一些想學習敬拜上帝的小朋友,沒有辦法好好學習。
張貞惠:
有的父母真的會答應孩子不必參加某些活動,時間到了,他就會來將孩子帶開。 王偉華:通常父母同意讓孩子不必參加的,是主日學合班、分班以後的一些教唱活動,有些家長覺得這個部份可以妥協。
楊淑君:
如果是主日學之後的各種才藝活動,這部份應該可以有點彈性。孩子聽了一、兩個小時的講道後,他可能想活動一下,不想再繼續坐著,這時可以考慮接受孩子的請求。但如果是主日學,就需要父母的配合;敬拜的過程一定需要孩子安靜。
黃老師: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一直只想把今天要上的課上完?有時候我臨時被叫去代課,我就會先用聊天的方式,先確定他們平常生活的情況,問說:「你們這個禮拜有沒有禱告?」或說:「你為什麼要信上帝?」從一般的生活開始,再進入主題。主日學應該比較沒有進度上的壓力。還有,剛才王偉華校長提到的講員,她運用了道具、氣氛,燈光效果,把小朋友都吸引過來,這就是教室環境的安排,是很高段的技術。如果每次都能這樣吸引學生當然最好,主日學在這方面可能會有點困難,但也可以用道具展現,例如拿一個布偶出來,讓它走一圈之後再收起來,即使你都不說話,孩子也會感到很有興趣。當然這需要預備一些道具,有時候我們教久了,只用嘴巴講,這就略顯單調。有時用比賽、獎勵的方式,用畫上幾顆蘋果的方式,孩子會很喜歡。
洪慧蓉:
對,小朋友很喜歡比賽。我在學校教學時,由於做實驗的關係,必須將小朋友分組。我會在黑板寫上各組的數目,然後說:「我們來看看哪一組最安靜?」所有小朋友馬上趴下看著我,我就在最安靜的組別上打圈圈,沒趴下來的,就會遭到同組小朋友的指責,他們非常在意同儕的看法。我現在教的是四年級,這個效果非常好。有時候要他們翻書,用比賽的方式,他們也會翻得很快。如此配合機動的方式,小朋友上課非常專心,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老師又會叫他們作什麼比賽。
楊淑君:
對!這點我贊成。我女兒她們在學校也是採這種方式,每天回家她都告訴我,我們在學校每天都要分組,我們這一組的人都很合作。不過如果碰到一些表現比較不好的在同一組,她會覺得很倒霉。
洪慧蓉:
獎勵可分兩種,一種是針對組別,另一種針對個人。而且獎勵要立刻給,像我會給全組的習作加分,或者發獎卡,得獎的同學都會高興得歡呼起來。 楊淑君:這種方式在低年級、中年級真的很有效果。但是高年級呢?
張貞惠:
我們所發的獎卡,低年級的小朋友都會細心的收好,但是高年級的小朋友常常亂丟。所以高年級的,可能需要再想其他方法。 吳玟樺:我覺得主日學老師需要與家長有好的聯絡。我們家是爸爸不是基督徒,媽媽是基督徒。可能因為這樣,弟弟的個性就不是很好,在主日學常讓老師感到頭痛。但是在我弟弟四年級時,教會主日學校長收我弟弟為「徒弟」。從此,他常叫我弟弟,「徒弟,徒弟,來,我告訴你哦,來,你替我作這個,」我弟弟非常聽他的話,從那時開始他就變乖了。這位校長常打電話與我們家聯絡,問說,我這徒弟在不在家,他也希望藉這樣的聯絡能跟我爸爸傳福音。因此。主日學老師與家長常聯絡的話,對孩子教導的效果會更好,特別是有問題的小孩,更需要關心。
洪慧蓉:
有問題的小孩,老師必須和學生建立個別的關係,上起課來他才不會搗蛋。 楊淑君:我女兒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一直都不作功課,有一天他們老師就花了一堂課的時間,大發雷霆罵那個孩子。這個方法非常有效,自此以後那個孩子就開始作功課。這位老師很能掌握孩子的心,他用許多方式來帶領學生,效果很好。其實他很少罵人,功課也給得很少,那一次這樣一罵,孩子就改變了。
張貞惠:
在學校的管理,主日學不一定適用,因為小朋友已經有一種觀念,在學校與在主日學是不同的。再者,與家長聯絡,可能也要考慮到家長是否願意;什麼時候打電話才合適也很重要。有時候常打電話到家裡,也會造成家長的困擾。曾有家長對我們說,請你們不要打電話來,有事的話,我會跟你聯絡,不然請你傳真或送e-mail過來就好。也有家長很高興有人關心他的孩子,老師可能需要先知道家長的意願和情況。建立班長制是另一個方式,由班長來關心沒有來的小朋友,就比較沒有這個顧忌。
王道仁:
教學上運用獎懲制度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在運用時會有點遲疑,不知道孩子會不會只為了獎賞才有好的行為。這就牽涉到他們道德觀發展的狀況,我不希望他們的道德觀停留在「作好行為以得到獎賞」的階段,所以我就不太喜歡用獎賞,也不喜歡他們重視這種東西。
黃老師:
其實連成人也需要獎賞以做為激勵;讓我反問一個問題,如果今天公司都不發薪水,你會努力工作嗎?薪水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廖怡亭:
我想這個前提是不同的。大部份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後,先要學習這個社會的規則。他們並不懂什麼可以作,什麼不能作,所以我們在教他們這個社會的生活規範,必須用獎賞和懲罰。有一天,他們可能發展到另一個階段,沒有這些,他們也能夠照著這個社會的規則去作。所以在小孩子的教育上,太過強調獎懲制度的負面效果,以致不用,這反而會造成實際上教學的困難,且所引發問題可能比用獎懲制度還大。

從聖經上來看,神帶領人的過程也是這樣。一開始沒有很多規範,結果是墮落。等到祂開始規範後,以色列人害怕上帝的懲罰,所以就信祂。但是久了,他們感受不到刑罰的嚴重性時,又開始犯罪。我想這是人本質上的罪性和惰性。一個成人,都須用獎懲制度來要求,何況期待孩子可以作到分辨不應該為了獎賞而作好行為,是不切實際的。所以獎懲制度還是有它運用上的必要。只是在適當的時機,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這個獎懲制度只是教育上的一種工具。我們應當追求另一種更高超的行為模式、思考模式。例如剛才談到小孩非常喜歡比賽、競爭,這只是一種教學工具的運用。同樣我們也必須教導小孩,這個比賽的結果,並不代表老師對你的喜愛,也不代表他的個人價值。

洪慧蓉:
關於獎懲制度和道德觀的關係,這些在學理上是有根據的。有一位名叫柯爾柏格的學者,他研究人類的道德發展,將它分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避開懲罰、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他舉例:「一個小孩幫爸爸拿墨水,但是不小心打翻了,反而弄髒爸爸的稿子……。」有的孩子認為他是錯的,因為弄髒爸爸的稿子;有的孩子認為這是好的,因為他的動機是為了幫爸爸忙。從這兩個結論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的道德發展。考慮到動機、出發點的小朋友,他的道德發展是比較高;只注意到外在行為的小朋友,就道德發展論來說,他的道德發展是比較低的。可見道德發展是漸進的,到最後,一個人就以追求公平、公義為出發點,而達到崇高的生活境界。

在小學階段,恐怕他們的道德發展還沒到達可以有自律的行為,還沒有發展到真善美的境界。他還在逃避懲罰、趨向獎賞的階段,我們應該配合孩子的發展,用適合這個階段的方式來教導小孩子。例如以認知發展來說,孩子可以具體運思時,就用具體運思的方法來教;可以用抽象思考時,就用抽象思考來教,慢慢地孩子就會進階發展。道德發展也是如此,它是一個過程,可能一開始必須用獎懲,讓他了解什麼是好的、不好的。慢慢地發展到可以不用,孩子就能自動做到。

王道仁:
據我了解,逃避懲罰、得到獎賞,這是最淺的道德發展。而到國中階段,應該可以發展到第二、三期。我想小學是一個培養道德重要的階段。我不是反對用獎懲,我只是想表達,如果主日學過度地強調獎懲,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可能會造成妨礙。當然道德發展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不能一體適用。
洪慧蓉:
所以我剛才提到的獎懲是用在三、四年級,到了五、六年級可能就不適用。反而要用另種方式,或許老師可以向他分析他的行為,教他來作判斷,而不是用制約的方法。運用獎懲,可能會造成孩子對於得獎懲的動機與目的會有所混淆。但是事實上,這個時期的孩子可能還沒有能力分辨,他是為了得到獎勵而作,還是只因為這是好的,我就去作。所以這階段,我們可以用獎懲來引導他做好。等到時機到了,我們也需要教導他們分辨他們的動機、說明老師的目的是什麼。
王偉華:
如果獎勵是物質上的獎勵,我覺得對於現代社會的孩子愈來愈不適用,因為他們的物質很豐富,你說,你表演得好,給你一個橡皮擦,可能反而會有反效果。用物質作獎勵,好像愈來愈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
洪慧蓉:在學校我們是用加分來做獎勵。

黃老師:

讓我來做個結論。獎懲只是整個班級經營的一小部份而已,我們不要過度依賴這個方式,過度依賴就會造成一種制式化的結果,一有什麼就一定要獎勵或者是比賽,這是不可能的。如能善用,就不必擔心它有什麼危險的情形發生。第二個結論,教學是一種藝術,所以建議大家什麼方式都試試看,不管是從師生互動的方式,或是教室的佈置,或是教學的型態,都可以變化不同的方法,從中摸索與學習。
講師介紹:台北市立師院畢業,現任百齡國小教師兼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