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算命,天機還是預言﹖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談起「算命」的問題,如果我們將算命視為對個人的預言的話,便與「宗教災難預言」的問題,有某些地方可以進行比較。也就是某些宗教災難預言中所凸顯的兩個特點,同時也會顯示在算命問題之中。這兩個特點就是「天機」辭彙的運用,以及「事後追溯聯想」機制的運用。

 一個算命師為了強調自己的靈驗性,通常會巧妙地運用「天機」等辭彙來為自己辯護﹔並且也通常會巧妙地運用「事後追溯聯想」機制,讓信徒相信其解釋的觀點。

 然而,算命的問題其實比預言問題還要複雜,因為算命的種類多而複雜。一般算命的種類,較為人所熟知的,包含有星占學﹑姓名學﹑出生時刻(受孕時刻)﹑龜(鳥)占﹑米卦﹑面相﹑摸骨﹑測字﹑碗卦﹑抽籤﹑紫微斗數﹑扶鸞降筆﹑碟仙﹑塔羅牌或紙牌…等。

 按著王瑞珍的分類,則將算命分為生理特徵﹑通靈交鬼﹑觀察自然﹑生辰八字﹑其它方式﹑現代流行等類型。(註1)

■ 算命的思考原理

 其實,若以思考原理來看,則又有幾個主要的類型,以葉明翰對「姓名學」的分析作代表,葉明翰指出姓名學的原理包含了陰陽﹑五行﹑數理﹑字義和字音﹑配置(包含字形﹑字音﹑字義的配置﹔三才的配置﹔總格﹑外格﹑內格的配置。)(註2)

 筆者前述許多類型的算命行為,除了極少部份之外,大概都會和葉明翰所指出的陰陽﹑五行﹑數理﹑形狀﹑配置等原理產生關連。

 在葉明翰分析的各項原理中,其中「字形﹑字音﹑字義」這一類型,就是與聯想機制有關,關於這類問題,在此就不再贅言。

 至於其它陰陽﹑五行﹑數理﹑配置等原理的運用,其實背後都顯示出宗教人的某種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會也反應出信仰者對世間事物的分類,以及因著如此分類所產生的感應關係﹔即使是當代流行的一些算命方式,也是同樣會反應出一種對世間事物的分類基礎及感應關係。

 本文的分析便是要指出,許多的算命行為,其背後所反映的世界觀,以及基督徒所應該有的回應模式。

■ 解命運密碼﹖

壹﹑一個關於計算

「生命數字」的例子

 在繼續的分析開始之際,筆者要提出一個受到時下年輕族群所重視的一種算命例子。在《中國時報》家庭生活周報 八十四年九月十七日第43版,有一篇《計算你的生命數字》的文章,該篇文章的作者藍寧士對「生命數字」的解釋如下﹕

 「…畢氏相信每個數字從1到9,都有它形而上的特殊意義﹔… 畢氏相信人生就是學習,而輪迴也是存在的,如果人清楚了解他在這一世努力的方向,那麼藉由每世不同的數字,我們便學習了人所該學到的所有課程。…至於,我們的生命數字該怎麼算呢 ﹖只要將你的陽曆生日所有數字加在一起即可。

 例如,民國四十年十月十五日,換算陽曆數字則為1951加10加15,1+9+5+1+1+0+1+5等於23,而2+3則為5,因此,他的生命數字即為5‧」(畢氏指的是畢氏定理的創始人─畢達哥拉斯。)

■ 數字之謎

 自古至今,一直有人深信數字可以對未知命運進行預測。這類的數字信仰,顯示相信者認為數字可以透露一個人的命運。事實上,無論是上古中原文化,或是其他的文化,都有篤信者相信數字可以顯示某些秩序,而人類命運就是隸屬於這種自然界的秩序之中。

 上述所舉「生命數字」的占法,在這種占法中,算命者通常都會強調每一個人的生命數字,都會對應到一種特定的人格特質﹑事業或是愛情關係。例如﹕前述例子的作者藍寧士,對此生命數字所對應的個人特質,整理出如表A的關係﹕

 在如表A的關係之中,我們發覺其表現形式,就是呈現出一種固定的對應關係。在作者的解說中,對每一數字的對應特質,其實,經常依據某種直觀的判斷。例如,作者的解釋

 「生命數字1的人,天生就是領袖,他們非常獨立,不輕易相信別人。根據聖經,上帝創造的第一個人亞當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所有的事都得自己來,他可以自我照顧得很好,而他也沒有與人分享的概念。

 …靈數2的人,還有一種雙重性格,那就是他們可以在極端獨立和極度依賴中任意游離。我們可以從聖經中,亞當和夏娃的依存關係而清楚了解這點。由於夏娃天生就依賴著亞當,因此這也是為何靈數2的人特別依賴別人的原因。

 …生命數字4的人是天生的管理人才,善於歸納整理,為了要追求安全感與穩定,凡事他們條理分明,汽車製造商福特就是生命數字4的典型代表。…生命數字5的人十分依賴人體的五種感官來過生活…。」

■ 素樸的分類

 從以上的例子,當作者在對此數字的特質進行判斷之時,他經常是藉由直觀,去尋找他認為可代表此數字的典範人物,或是一種與此數字相關的物質等。而其理論的重心,相當程度地是建立在這些「典範人物」和「物質」之上,也就是只要與這些典範人物或物質生命數字相同的人,其人格特質與愛情關係,也都將與此典範人物或物質相似。

 這類的對應分析方法所具有的特徵,就是無論這對應項是人格特質或是愛情關係,每一個數字的對應項都是固定的,並從而使得相信者獲得這種固定對應關係所帶來的感應。

 類似的分析也可見於本土,例如民間認為每個人的生辰年月日,都可以對應出一定的重量,並且每一個重量都可顯示出某種特定的命運。這種推算命運的方式,其實與「生命數字」的理念是一樣的。

 這種以數字所建立的表列關係,會認為不同的數字可以使人感應到個人的命運等特質。然而,這類方法會面臨到一個難題,就是運用同樣的算命方式,不同的算命者在解釋方面經常會產生不小的歧異。就如下表也是一組「生命數字」的對照表,但這組對照表的作者就和前述「生命數字」對照表的作者,在解釋上有所不同(參表 B)。(註3)


■ 巧妙詮釋

 從兩個對照表之間進行比對,可以發覺同一個生命數字對人格特質的解釋,兩表間顯然有不少的差距。雖然後面這個表格的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也強調不一定每個人都符合他的解釋,但想必他認為至少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其特質是符合他的分類,以致於他才會作如此的分類。

 藍寧士和米爾曼雖然同樣在解釋「生命數字」,但他們卻運用相同的方法,對相同的問題做出不同的解釋,這是相信這類數字的信仰者,必須克服的難題。

貳﹑與「生命數字」類似的


對應關係﹕性格測驗與占星術

 除了生命數字之外,在時下流行的性格測驗中,也同樣顯示出這種「對應」的關係。通常這樣的測驗會有一些選項讓人挑選,並且選了某一選項的人,就可以按著圖表查到其固定對應的性格﹑愛情等關係。以下就是這類測驗中的其中一個例子(出題大師﹕小哉)﹕(註4)

 題目﹕從房間擺飾可以看出主人的個性與嗜好,這樣基本的觀察力誰都會有,不過這也是可以作弊造假的。若是預先知道你的男/女朋友要來拜訪,你會特意擺上什麼東西﹖

■ 複雜一點更妙

 在這例子之中,任何人只要在這些選項中選擇其一,設計題目的人就依此認定選擇某一選項的人,有著與此選項固定對應的性格,這和前述以生命數字來顯示固定對應性格的做法是類似的。

 此外,若是進一步推敲,具有影響力的「占星術」,其實也與「占數」的法則類似,只是此時被認為具有決定命運的主導者則是星座。在「占星術」之中,每一個星座都被認為與某種固定的世界特質有關。例如﹕時下的新時代運動者,經常強調現在世界正處於寶瓶星時代,而寶瓶星時代所被強調的固定對應項,則是人道主義。

 在上述例子之中,主要特色就是都顯示出一種固定分類的關係,但在這些例子之中被安排進來的分類事物並不多,主要包含了職業﹑人格特質等項目。但就本土而言,有許多種民間算命的基礎,其實是依靠了一種更為慎密的事物分類基礎,這將見於其下的繼續分析。


■ 五行怎麼行﹖


參﹑以「五行」系統

進行對照說明

1.「五行」及其所代表的世界觀

 前面關於這樣的對應關係,雖然包含有數字﹑性格測驗﹑星座等不同面向,但都顯示出藉由固定對應項而產生「感應」的作用。其實這種因著固定對應而產生感應作用的關係,對本土而言並非全然是陌生的,甚而是本土算命行為中的一大特徵,並且主要是顯示在數字的面向。

 在民間有一些統攝宗教行為的數字,例如﹕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就都具有數字性質。其中「五」是民間極重視的一個數字,其所統攝的宗教行為,較其它數字更為廣泛,甚而也會把八卦﹑天干﹑地支…等其它民間的宗教數字統攝在內。

 「五行」思想的基礎,其根基就是將宇宙萬物以「五」來分類。除了「五行」之外,還有「五方」﹑「五色」﹑「五音」﹑「五體」…等。

 這種以「五」為基礎,在對宇宙萬物的分類之中,每一類都有五個元素。並且,每個元素和其它類中的元素,都有固定不變的對應關係。例如﹕「五行」中的「火」,在「五方」中的固定對應元素是「南」,在「五色」中的固定對應元素就是「赤」,並依此類推。因此,若是觀察民間的宗教儀式,無論是道士或是法師,他們在擺壇之時,都必須嚴格遵守這些對應項的元素,藉此來強調他們已感應到神祇的力量。

 例如﹕在「召五營」的法術之中,若是法師站在東方的位置上,則必舉青色旗來調動東方的兵馬﹔法師若是站在西方的位置上,則必舉起白旗來調動西方的兵馬﹔依此類推,南方舉紅旗,北方舉黑旗,中央舉黃旗。

■ 無限上綱的對應

 上述的對應關係,背後有一個數字形上學,這個數字就是「五」,也就是在「五行」的分類基礎上,幾乎他們所認知的世界裡的各樣東西都可以分成五類,並且在這五類中建立起固定的對應關係,這種分類關係中的部份如下所示﹕

五行﹕宗教人的宇宙歸類系統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元 性 神 氣 情 精


2.「固定對應關係」的世界觀

 事實上,凡展現出「固定對應關係」的算命行為,他們按著此固定的對應項,來感應他們的命運﹑愛情﹑交友﹑婚姻…等。

 從一個批判的觀點來看,他們的世界觀就是封閉在「固定對應關係」中,也就是封閉在固定的對應因果關係之中。雖然五行也有「變異」的觀點,但這些對應項彼此之間的關係卻是固定不變的。


附表區﹕(請配合內文來閱讀)

表A﹕ 

數字:1 人格特質:領袖
 數字:2 人格特質:批評家
 數字:3 人格特質:藝術家
 數字:4 人格特質:管理人才
 數字:5 人格特質:自由人
 數字:6 人格特質:心理醫師
 數字:7 人格特質:分析師
 數字:8 人格特質:生意人
 數字:9 人格特質:服務別人

表B﹕ 

生命數字:1 正面特質:藝術家 負面特質:沈迷者
 生命數字:2 正面特質:外交官 負面特質:依賴者
 生命數字:3 正面特質:演說家 負面特質:抑鬱者
 生命數字:4 正面特質:分析者 負面特質:猶豫者
 生命數字:5 正面特質:探險家 負面特質:依賴者
 生命數字:6 正面特質:裁判  負面特質:執著
 生命數字:7 正面特質:學者  負面特質:偏執狂
 生命數字:8 正面特質:慈善家 負面特質:野心者
 生命數字:9 正面特質:領導人 負面特質:狂熱

表C﹕
 選項:布娃娃或模型玩具 性格:以親疏來分,你最愛的當然還是自己囉
 選項:舒適的座墊﹑沙發 性格:像老大哥﹑老大姐,具有成熟的大家風範
 選項:自己的得意照片  性格:習慣被當小弟弟/小妹妹看待
 選項:海報或書架    性格:感應力很敏銳,能夠很快察覺到別人的想法


由於,本土算命行為所重視的陰陽﹑五行﹑八卦,就與上期表列的「五行」系統世界觀有關,因此算命者的解釋依據,就必須依靠這些固定的對應關係來解釋。這種由對應關係所顯示的世界觀,就和前述談論生命數字﹑星座﹑性格測驗等是類同的。

 也因此,從西方傳入的「生命數字」﹑「占星術」﹑「性格測驗」等,因著強調數字和事物間﹑事物和事物間,也有反應出某種固定的對應關係,便也同樣各自呈現出一種固定封閉的因果關係。

■ 人類大相同

 這種以數字為主,或是與數字功能類似的星座等,所進行對事物分類的進一步探討,筆者仍將借重卡西爾的分析。

3.數字符號﹕宇宙萬物之分類秩序

 之前,曾提到卡西爾認為「相似性」是一種神話意識的展現。其實,卡西爾認為神話意識的發展,最後會表現在宗教人所認為的神聖的數字中。(註5)

 關於神聖的數字問題,他還有以下幾段的講論﹕

 「數意味著最重要的聯繫環節,它能包容最為差異的內容,並把它們轉變成概念的統一性。(註6)

 儘管事物的感性外觀有別,具有相同數的事物在神話看來就是『同一物』﹕它是同一個本質,只是在不同的表現之下遮蓋和掩飾自己而已。(註7)

 數在科學思惟中是至關緊要的解釋手段,而在神話思惟中卻是宗教意義的載體。在前一情況下,它的作用是整理一切經驗存在,以便使它們在純概念關係領域得到許可﹔而在後一種情況下,數的作用是把所有現存物﹑所有事實以及全部『世俗』的東西納入神話─宗教式的神聖話過程。」(註8)

 由以上這幾段話看來,卡西爾對神話思惟中的數字信仰,認為以數字為主所涵括宗教的事物,其實就具有「同一性」。若是以此來解釋「五行」,「五行」就是以五為基礎而形成的宇宙萬物之分類系統。在這五大類之中,每一類之中的許多事物,其實都具有「同一性」,例如五方中的「南方」﹑五行中的「火」﹑五色中的「紅色」﹑五氣中的「暑」,都是具有「同一性」的物質,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

■ 雷同的思考曲線

 除了數字形式的表現方式之外,卡西爾也認為空間可以表達出這種特殊的分類體系。若以空間投影形式來表現前述數字「五」的分類體系,卡西爾特別以漢文化的思想為例﹕「就猶如五個空間中的定點。所有質的差別和對立都具有某種空間『對應物』,形式不同但卻演化得極為精妙和準確。萬事萬物又是以某種方式分布在各種基本點之中。每一個點都有特殊的顏色﹑要素﹑季節﹑黃道標誌﹑人類身體的一特定器官﹑一種特定的基本情緒,等等」。(註9)

 就宗教而言,台灣的確傳承了這種以「五」為主的宗教思想。例如,在道教儀式所佈置的壇之中,從空間的佈置層面來說,就是將他們宗教的世界觀表現出來,在其中每一個物質的位置,都對應得極為精準,而他們的宗教感應也是從這樣的對應而來。這類思惟對宇宙萬物的分類,其實就是一種因果結構式的分類方式。

 然而,正是在宗教領域,數字一直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無論是傳統宗教理念,或是時下流行的「生命數字」﹔無論是類如易經,來自於義理層次的講論等,或是傳統民間陣頭的表演。

■ 對數字敏感…

 數字,一直被宗教人認為與其個人的命運有關,並由數字來統合其宗教理念。因此,具有感應力的數字,其實也是一種民間宗教的形上學,民間宗教人的一部份的認知結構,就是展現在宗教數字之中。

肆﹑宗教認知和宗教感應的混淆

1.宗教感應力所顯示的因果關係

 在論及預言問題而對「相似性」的探討中,筆者指出本土宗教人易於因著相似音﹑相似情境﹑許多其它的相似特徵,就可認為兩件原本不相關的事物就產生了巫術性的感應力。

 在本文之中,則凸顯藉由數字,算命者將事物之間進行一種固定的分類對應關係,也就是算命者是藉由這樣的事物分類系統來進行算命的解釋。在本土文化之中,包含姓名學﹑出生時刻(受孕時刻)﹑面相﹑摸骨﹑碗卦﹑抽籤﹑紫微斗數…等算命行為,都或多或少受到這種以「五行」為主的世界觀所影響。

 在這種對應關係之中,每一個對應項其實都具有巫術性的感應力。例如,相信「生命數字」的人,他們認為每個數字都有其特殊的對應項,這就是一種巫術性感應經驗的展現。

■ 事物分類系統

 這時所謂的事物分類系統,其實嚴格來說,就是一種具感應力量的事物分類系統。在前述的生命數字對應系統﹑星座對應系統﹑性格分析對應系統﹑五行對應系統等,都是屬於具感應力量的事物分類系統。

 無論是相似聯想機制或者是五行的世界觀,都會將事物之間賦予一種宗教神力的聯繫關係,由此形成事物間的宗教感應因果關係。但是這種重視感應的因果關係,是和佛教所強調的業力因果關係是不同的,這是必須要區別的。

2.民間宗教人的認知工具和宗教感應經驗之間的混淆

 在本文至終筆者要凸顯一個現象,就是前述隱含在算命問題中的事物分類系統,一方面是民間宗教人用來認知宗教世界的結構,但一方面又是他們獲得宗教感應的來源。

 具體分析,談預言或談算命,筆者提出民間宗教人的兩種感應關係,一種是「相似聯想機制」的感應,一種是以五行為基礎事物間固定因果關係的感應,這兩種感應關係可說是具有「象」﹑「數」這兩個向度的感應關係。但是「象」﹑「數」這兩個向度本就與我們這個文化認識事物的工具系統有關連,這種認知工具的主要代表者就是文字和易經。

■ 混淆感應和認知

 因此,對於本土民間宗教人而言,宗教人進行認知時的架構,和他們宗教感應出來的經驗既然都具有共同的「象」﹑「數」內涵,這顯示出他們可能經常將宗教認知架構和宗教感應混淆在一起了。這種混淆使得他們絲毫不會懷疑自己的感應經驗,這也形成了我們宣教的一大難題。

 甚至對於接受這種「象」﹑「數」系統的人,筆者所提的混淆並不構成他們的難題,他們當中的某些人甚而會以「天人合一」來進行解釋。一位研究漢文化秧歌舞的作者就提到下列的觀點﹕

 「象數,本是人們對宇宙萬物及其關係﹑規律的一種反映,而一旦形成觀念,它們又成了人們用以進一步把握世界的思惟工具。

■ 參雜主觀願望

 中國古代世界觀中神祕象數系統的發達,應同遠古占卜活動緊密相關。一方面是對自然象數的歸納類比,一方面是對占卜中象數中推演之邏輯關係的奇妙的驚異發現,一開始,神祕化的配達就順理成章了。在象數概念的演進和以之對世界進行的反映中,人們還很自然地將自己的主觀願望﹑主觀欲求參和了進去,從而構造了上述中國傳統的象數宇宙圖景。

 中國農耕文化把中國人的農耕生活安置在這個宇宙圖景下,天人合一的信仰則進一步把這個宇宙圖景的象數框架推衍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同樣的象數結構,貫穿了天與人的一切關係,陰陽一氣,通透於其中,從天人合一到天人感應,正是水到渠成。」(註10)

 這位作者的觀點,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在象數概念的演進和以之對世界進行的反映中,人們還很自然地將自己的主觀願望﹑主觀欲求參和了進去,從而構造了上述中國傳統的象數宇宙圖景。…同樣的象數結構,貫穿了天與人的一切關係,陰陽一氣,通透於其中,從天人合一到天人感應,正是水到渠成。」

 這兩段話,顯示出這位作者也認為傳統的象數,正是人們的認知結構和感應關係的來源,而這也就是筆者所質疑民間宗教人的認知架構,其實是和宗教感應經驗產生了混淆的現象。

■ 獨斷的天人合一

 就一些維護象數認知結構的人或是信仰者而言,他們也許會以「天人合一」的關係來辯解這樣的混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就本文首先分析的「數」與算命關係來看,數字及數字背後所依存的世界觀,其實就是許多不同的算命方式所共同依循的原則。這種世界觀顯示出一種封閉的固定對應因果關係,因此基督徒對這許多不同種算命行為的回應,就是要拒絕這種數字因果式的世界觀。

 在綜合「相似聯想法則」和「數字法則」之時,若從思考原則層面來回應,我們要面對的是民間宗教人的宗教感應,已和我們這個文化的溝通符號(文字﹑易經)緊密地連接這一問題。這是一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需要我們來集思廣益。

註一﹑ 王瑞珍《第三隻眼看算命‧風水》,台北市﹕校園出版 社,2000,頁1-2。
註二﹑葉明翰《從聖經來談姓名與命運》,台北市﹕大光出版社,1998,頁2-3。
註三﹑丹‧米爾曼(Dan Millman)《生命數字全書》,柯清心﹑邱紫穎﹑許韶玲譯,臺北市﹕商周,1999,頁39。
註四﹑這個例子是筆者從信望愛網站上某個板上節錄下來的,這顯示一些年輕的基督徒並不清楚這類的測驗和算命問題之間有某種關連。
註五﹑卡西爾《神話思維》,黃龍保﹑周振選譯,北京市﹕中國青年,1992,頁92。
註六﹑同上書,頁158。
註七﹑同上書,頁160。
註八﹑同上書,頁162。
註九﹑同上書,頁99。
註十﹑張華《中國民間舞與農耕信仰》,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