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白玫瑰的控訴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帝國大審判》是德國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年,一系列戰爭三部曲中,「信仰企圖」最為明顯的作品。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拍攝,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戰爭期間,德國境內一群自發性反抗納粹的大學生,勇敢抗命而被倉促審判、行刑的過程。

 在這群稱為「白玫瑰」的秘密團體中,核心成員主要是一對兄妹漢斯蕭爾、蘇菲蕭爾,以及他們的好友所組成。他們全都是就讀於慕尼黑大學的德國人,卻對當時的「元首」希特勒,發動殘忍戰爭、血腥屠殺猶太人的種種謬行,提出針砭。

 在他們藉由郵寄、暗中發派的六份宣傳單當中,白玫瑰成員致力揭發納粹極力粉飾的暴行,並在被捕受審時堅持終生不悔的立場,讓這部反省德國在二次大戰罪行的影片,散出一股堅毅的抗爭氛圍。

 世人不斷納悶,何以作為宗教改革發源地的德國,竟能夠發動這場殘酷且荒謬的戰爭﹖整個社會人心難道都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經濟繁榮」與「民族自尊」的嚮往而全面妥協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如導演馬克侯特蒙放在影片核心題旨的希冀﹕每個普通人都有堅持正義良知的巨大勇氣﹗

●緊湊精采的審訊

 這部榮獲柏林影展、德國電影獎、歐洲電影獎等13座獎項的《帝國大審判》,其精采之處不僅僅是影片核心題旨的人文深度,更是藉由演員細膩的演技所傳達出來的內心掙扎。特別是女主角尤莉亞嫣琪所飾演的蘇菲,處處流露出真實人生的果敢意志與情感張力。

 全片主要的篇幅,落在蘇菲一連串的受審過程。藉由主題佈局的巧妙轉換,不僅沒有讓敘事在線性發展的過程中失去戲劇性,更是據此勾勒出當時戰爭中德國人心所關注的諸多議題。

 特別是在審訊員蓋世太保莫爾,與蘇菲攻守逐漸易位的對話過程中,蘇菲拒絕接受莫爾因憐憫,而嘗試更改對她有利的筆錄。對此,蘇菲堅定地表達她絕不以重獲自由的利益,而出賣崇尚自由的理念。這樣的告白,深深撼動每一個觀影者的良心﹗

 在影片緊湊精采的審訊過程中,對暴力極權的控訴成為明顯的主軸。這個控訴的演繹是多層次的,有對戰爭死傷、種族屠殺直接的批判,也有語言佈局隱射轉折的間接批判。

 當莫爾將蘇菲所有的朋友一一羅列,要求她描述每個人的政治態度與參與程度時,蘇菲總是只有兩個版本的標準答案,不是「對政治沒興趣」,就說「支持政府的政策」。

●極權政治的矛盾

 直到莫爾受不了這種答案,而指出希望得到別的答案時,蘇菲卻精準地道出極權政治下矛盾的意識型態﹕「你們不就是希望人民只有這兩種態度嗎﹖」

 試想,今天在台灣這塊早已經「泛政治化」的土地上,基督徒領袖們是否願意「誠實地面對問題」,召聚不同神學立場的基督徒,一同構思「台灣政治神學」應有的最大公約數﹖還是把政治鴕鳥式地定位在「純粹個體」的基礎上﹖

 如果我們的信仰僅僅停留在對統獨「主觀議題」的背書上,而未嘗對現實中極權暴力的「客觀史實」進行反省,那麼耶穌所說﹕「上帝國就在你們中間」的意義為何﹖

 如果對暴力極權的控訴是主角們抗爭信念的來源,回顧台灣這個充滿抗爭意識的社會實況,究竟什麼是我們藉由抗爭所亟欲爭取的﹖

 當台灣的基督徒面對中共政權的極權暴力事實,我們採取何種態度來面對﹖我們是否還能夠堅持信仰中反對獨裁、反對暴力、堅持公義、堅持人權的真理﹖還是教會為了展現信仰的現世性,僅僅專注經濟發展的需求,矢言追尋美麗夢幻的兩岸願景,卻泯滅上帝在歷史中公義的作為﹖

●充滿基督信仰的伏筆

 《帝國大審判》片尾最精采的法庭抗辯,展現了編劇細膩的敘事功力,當主角們站在受審的法官面前,看似正在接受一場不公平的司法審判,實際上卻藉由失態的主審法官,與主角身後一群鴉雀無聲的德國將領們,呈現出遠較司法審判更為深刻的心靈審判﹗

 原本應該是白玫瑰成員的受審場景,卻在主角們立場堅定、論述清晰的抗辯中,成了所有與會法官、律師與軍人的心靈審判,是一場心靈審判對抗司法審判的控訴。

 全片處處充滿基督信仰的伏筆,不論是初審時蓋世太保莫爾,在蘇菲拒絕妥協而確定起訴書後,轉身洗手的特寫﹔還是隨處出現,蘇菲發自底心,向上帝微聲呼求時的光影特寫﹔甚至是藉由白玫瑰的審判,類比耶穌受難面對的不公義審判,都是導演一再努力喚醒基督徒面對時代荒謬的巧思。

 當「電影包場」已然逐漸形成特殊的福音策略時,如何超越《受難記》、《納尼亞傳奇》等直接敘事的形式,轉而採取與生活實況更多連結的素材,則是更為值得推廣的行動策略。

●以真理抗命

 在等候審訊的監禁期間,女主角蘇菲望向鐵窗外,數次簡短卻令人動容的禱告,一字一句敲動觀眾的心、一聲一語喚醒我們對極權政治的沉睡良心。對她而言,以真理抗命是每一個誠實的基督徒應當具備的基本態度。

 在一個失序的大時代中,非僅「牧師」潘霍華的抗命備受追憶,就連「信徒」蘇菲的抗命也應受到紀念﹗

 如果藉由對德國哲學傳統的分析,來貼近潘霍華是一種扭曲的學術消費行為,如果蔑視抗命行動才是潘霍華神學的適切實踐,那麼,我們今天在閱讀白玫瑰對抗納粹的信念時,也不該只停留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而是應當嚴肅地審視台灣極權下的歷史悲劇「二二八事件」,以及中共極權暴行的「天安門事件」。

 唯有將歷史的罪犯、現世的罪犯進行法庭的審判,才能彰顯基督信仰中對公義真理追求的優先性,以及恩典真理實踐的絕對性﹗

 誠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主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所言﹕「施暴者若不能銘記過去,注定會重蹈覆轍﹔而受害者若不能放下怨恨,就會變成自己所憎恨的對象。」

 如果過去的台灣基督徒過份追求對受難者要求饒恕、放下怨恨,而忽視對加害者進行「真相」的探詢、以及隨之而來「審判」的要求的話,那麼,我們將在忽視暴行的基礎上,收到一廂情願的惡果。

 寬恕未來的前提,在於真相的揭露與司法的審判,愛好和平的白玫瑰成員,不僅向著當時每一位聆訊的暴行者提出生命的吶喊,更對我們每一位願意誠實面對公義信仰的基督徒,發出跟隨基督腳蹤行的邀請﹗

▲帝國大審判 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
▲導演﹕馬克侯特蒙(Marc Rothemund)
▲編劇﹕Fred Breinersdorfer
▲演員﹕尤莉亞嫣琪(Julia Jentsch)、法比安亨里克斯(Fabian Hinrichs)、弗洛安史戴特(Florian Stetter)、傑洛德亞歷山大赫得(Gerald Alexander Held)
▲獲獎紀錄﹕第55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銀獎

▲劇情簡介﹕1943年春天,22歲的蘇菲•蕭爾和她的哥哥漢斯在慕尼黑大學散發反納粹傳單時,遭到蓋世太保的逮捕。起初蘇菲假裝無罪,盡力爭取獲釋。
 然而,當得知死刑已經等待著他們,蘇菲則開始努力保護哥哥和難友們。蓋世太保莫爾對蘇菲產生了崇敬之情,告訴她只要認罪他可以幫助她,但蘇菲拒絕了他的建議。蘇菲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廿二日被執行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