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07.07.22
早上起床,一直在掙扎是否要到住家附近的操場跑步,因為操場距離我家大約有十分鐘的路程。就在掙扎之際,索性就先在客廳裡做起了暖身操;也就是在我做暖身操的過程中,我發現家中的地板有點髒,許多地方陳積了很多灰塵。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忍不住拿起了擦地板的抹布,將這塊地板上的灰塵擦拭乾淨。
ㄟ!怎麼地板旁邊的櫃子上也都是灰塵?這樣感覺跟乾淨的地板很不搭調。所以我將抹布洗了乾淨,又回過頭去擦了擦這個櫃子。這個櫃子擦完後,我覺得有點在流汗了,又看到接連的其他櫃子的面板也沾染了灰塵,於是我心裡想,今天的運動乾脆就是將全家的櫃子通通擦拭一遍吧!於是,我花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打掃,並留下比較難處理的廚房打算明天再繼續。
今天打掃家裡雖然花費我不少時間、體力,但卻有一種重新貼近「家」的感覺,因為這是自己為了維護這個家的整潔,親自付出了心力與時間。也因為這樣,我覺得打掃居家環境不單可以讓自己享受整潔的外在空間,並且達到運動健身的效果,更可以拉近自己與環境的情感。
相較之下,我也看到許多忙碌的現代人每天工作奔波在外,因無法顧及家務,所以聘請了外籍勞工幫忙他們打理家務。結果,不單降低自己與家庭的連結,也減少了勞動流汗的寶貴機會。當然這些人可能也意識到整天處在辦公室裡,還是需要從事一些休閒活動或運動,才能維持健康。所以,他們可能運用工作的一小段空檔,到健身房去操作各種健身器材,試圖讓自己還能保有良好的身材或健康。只是想想:為什麼我們要把自己的生活步調弄得這麼忙?明明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機會讓我們既能維持健康、又享有溫馨的家庭生活,為什麼我們還要花大把銀子去聘請專人打理家務、到健身房健身?
我經常在課堂上問同學:「來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最常聽到的答案,幾乎都是「未來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聽到這樣得答案,我也都會繼續追問:「那找到好工作之後呢?」聽到這樣得問題,同學的答案不是說「自己開店當老闆」,就是滿臉狐疑、目光呆滯!於是,我繼續問那些想自己創業的同學「當了老闆之後呢?」這些同學的答案可能最終就是止於「賺更多錢」,而無法再提出什麼具有建設性或創意的答案了!
我想不僅是我的學生如此,社會上多數人也都是這樣,每天都覺得被外在環境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但是卻甚少仔細去思考「為何忙、為何累?」更可怕的是,這種盲從的力量還會形成一股結構性自我壓迫的力量。例如,許多教育政策告訴我們:「你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更換舊有的技術,這樣才不會在職場上被淘汰掉!」但問題是:我們這樣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技術,最終的目的究竟為何?
我十分贊同,每個人為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都必須參與勞動,沒有人應該不勞而獲!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當下的生活方式已經讓我們失去生活的方向,甚至與人類理想的生活型態漸行漸遠,我們還要這樣盲目地自我壓榨嗎?
或許有人會說:「沒辦法,處在這種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只要我不加班,老闆就會覺得我混!只要我不繼續學習新的工作技能,就會被其他同事比下去!」但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那些老闆和同時難道過得很開心嗎?相信多數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的老闆和同事也同樣處在這種高度競爭的壓力環境下。
可能有人會開始覺得無奈,因為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高度競爭的壓力生活,但自己卻又是形成這種自我壓迫結構的共犯。那麼,我們該如何跳脫自我殘害的環境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重新靜下好好思考:怎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想過的、該過的生活?唯有如此,人類才可能甘心樂意地放棄一些不當的物質享受、權力和虛名,重新修復人與自己、他人、自然以及上帝之間的良好關係,過著人應該過的生活。
表面上看,不與人過度競爭的生活方式,可能讓我們在職場上失去一些晉升的機會,或是少了從他人而來的讚美;但是如果這樣「犧牲」可以換得家人相處的難得時光,或是健康的身心狀態,究竟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呢?
當我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時,事實上,我們已經從原先作為金錢、權力和名望的「奴隸」角色,轉化為一個具有道德判斷和自主性的「人」的地位。而這種獨立思考、對抗外在結構壓力與誘惑的能力,在我看來,才是教育體制內最需要傳遞給予學生的素養,也才是在把學生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