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自己來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浴室的水放得差不多了,我提高嗓子叫安安來洗澡。
  「媽,我來了!」安安飛奔過來,把兩手往上一抬,示意我幫他脫掉上衣。像往常一樣,我伸出手來,抓住他的袖口,準備拉它一下,忽然想起,或許該訓練一下安安,我把手又縮回去。
  「安安,自己來,好嗎?」
  「不要嘛,我要你幫忙。」
  「來,試試看,你自己會脫的話,媽就給你拍拍手。」聽到媽媽說要鼓掌,安安的興致來了,他開始拉袖子。
  「對了,就是這樣。快好了,還差一點點,加油!」
  好不容易,終於脫下了上衣。安安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般地,非常高興,我也給了他熱烈的掌聲。本來嘛,學會一件新的事情,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能夠分享這一份喜悅,也是做父母的福氣。
  但是這種機會,需要一點耐心,時間,再加上鼓勵才會臨到。很多時候,為了趕時間,或者看不慣孩子慢吞吞的模樣,作父母的都替孩子做得妥妥貼貼的。當然囉,這孩子將來一樣會自己來,但依賴的習慣,就這樣在無形中養成了。
  記得老大光光五歲時就會自己繫鞋帶,朋友看見了都說:「你的孩子真聰明!」其實這不是聰明不聰明的問題,大部份的孩子只要給他機會,再加上一點點鼓勵,他都能學會。作父母的需要隨時判斷那些事是孩子可以自己動手,那些是需要幫忙的。有時候孩子常會出奇不意地完成一件看似複雜的工作。
  印象最深的是光光剛上小學的第一天,他從學校帶回來一堆的新書。我們花了半天的功夫一起把書套裝好之後,我問他:「明天耍帶那些書上學?」他就去翻日課表。我在旁邊一聲不響地,要看他能不能把書包收拾好。沒想到當時還不識字的他,居然能對著日課表,把該帶的書都放進去。就這樣,我從來不曾為了整理孩子的書包操心過,他也很少忘記該帶的東西。
  很多人都說,西方人比較獨立,其實這都是父母的管教方式造成的。我有一個美國朋友,先生是日本人。有一次他們兩歲的女兒端著一個盤子,自己舀東西吃。眼看就要撒得滿地都是,做爸爸的立刻接過盤子要餵她吃。她卻哭著不讓爸爸餵。做媽媽的在一旁為女兒助陣:「她要自己來嘛!」原來西方人看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比清理善後重要多了。孩子長大以後更是如此。他們的孩子在廿歲以後還跟父母同住的非常少,即使不到外地求學求職,也會在對街租個房子,表明他們已經長大成人,不需依賴父母。我們的文化和他們不同,自然無需模仿他們,但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的精神,對孩子日後待人接物卻是絕對有益。而這樣的機會,在日常生活裡,俯拾皆是。
  所以下一回,當你要替孩子做一件事時,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讓孩子試試看,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