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叛逆,你不一定能了解得比他透徹。他是晏信中,念了三間大學,五光十色的生活不只表現在功課上,也表現在夜生活上。玩樂、幫派、荒唐……大學的壓力有多少,相對的發洩壓力的方式就有多瘋。曾經在舞廳裡就和別人打了起來,也曾因為老闆不給酒喝就把那家店給砸了,參與過幫派鬥毆,還曾把整個舞廳包圍起來,為了要抓其中一個人;但如今他,是位牧師。
我們抓著頭想像著眼前這位「奶油小生」有點反骨又有點艋舺的過往。然後故事繼續著:沒有考上大學,所以十八歲就先去當了兵,沒有辦法在台灣的體制下生存,二十一歲的晏信中只好出國看看有沒有另外的機會。
最後的奮力一搏
「其實我那時的生活是很兩極化的。」從小在教會長大,循規蹈矩的背景告訴他,沒有念好書就沒有未來,所以高中荒廢、出國念大學後,在專業與念書上他奮力一搏。L.A. 的大學生活過程並不是一篇文章那麼容易,讀了三間大學所以每年都要搬家。說起當時的生活,念藝術的晏信中從最基本的素描開始學起,每個禮拜都要開車大老遠的到好萊塢上課,上一整天,再開車回家,要交功課時更是畫到半夜。
然而,並不是每個夜裡他都那麼安分的畫畫。日頭隱沒後,放蕩不羈的夜生活才是主菜,那是獲得解壓的地方。執畫筆的手成了幹架的拳頭;談笑風生的臉龐霎時猙獰起來,「如果可以再來一遍,我當然希望不要去經歷這些東西。」但畢竟還是經歷,逃不了,現在回過頭來看,「我覺得有很大的衝擊在於,好像走到某種生命的絕望。」逞凶鬥惡過後,發現一切都在一個虛空裡,以至於生命經歷了一個震盪,然而這也幫助他找到了信仰。
讀大學是再次的肯定
信仰幫助晏信中重新了解自己,也回到了「正常的」表裡一致的生活。他很感念以前所學並沒有白費,因為強大的邏輯思考就是大學時期培養的,還有 social 的能力也是在舞廳賣票時建立的;另外,念藝術的他很愛盯著畫想像,像是他曾觀察梵谷發瘋前後的畫風,並且去猜想那樣的轉折背後蘊藏什麼故事?晏信中熱衷於這樣「連環的藝術」的思考模式,因為不管想像是真是假,每個故事總可研磨自己的人生。
走過尋找自己的時期,晏信中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下了一個結論:「高中三年我是被否定的,但大學生活對我來講是再次的肯定。」晏信中發現自己和同學的不一樣在於,「原來我其實不喜歡死背,我是喜歡很天馬行空但卻在某種自己的邏輯裡走出來。所以在美國的大學生活反而幫助我,讓自信被重建。」晏信中不後悔大學所作的一切,如果能重來,他說他要在圖書館泡上一整天,或者看遍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好好奔馳在夏天的海邊、冬天的滑雪場,那樣的生活再美好不過了!
採訪後記
晏信中不像牧師,牧師怎麼有這麼帥的?他也不像混黑道的,因為他的言談舉止充滿了領袖風範的氣息。其實每一個為人表率的,背後總有那麼點反骨、叛逆、特立獨行的特質存在。我聽完實讚嘆驚奇,沒他那麼勇敢,但如果有一日 L.A. 好學生壞孩子體驗營的話,我鐵定會去報名參加!
晏信中
大學一定要做的一件事
每一堂課都好好聽課(連通識課也不放過),盡力學習老師們寶貴的資產。
歡迎參觀犢報 READ PAPER
原文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readpaper/71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