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閱讀麻辣問(全)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圖片提供/123RF

由於疫情的阻隔,莫非老師采用直播的方式和學生在雲端上來了一場【寫作麻辣問】,從寫作、閱讀、作者的生活和生命三方面進行Q&A。此篇為現場直播文字整理,會分幾部分刊登,以饗未能參加直播的基督徒作者和讀者。創文絕對相信,「你,也可以動筆!」

問:一個隔天寫博客同時投稿主內出版平台的人,該用多少時間閱讀?

莫非老師:你這樣想好了,你需要買一星期的菜,除了自己一家要吃,也要加上請客,請問你要花多少時間去計劃菜單和買菜?有沒有可能就針對原來冰箱中的菜來變化請客?有人可以,那下一個問題就是,可以用現成的材料做多久?

所以閱讀要用多少時間,是要看你的出稿量,也要看你寫的是哪種文章。如果只是寫生活感悟,閱讀可以不用那樣拼。但是,如果要寫的是需要解經、又需要大量研究的文章,就不可能快速出貨。

所以你在問我什麼?你在問有沒有一種魔法藥,喝下去可以讓自己速讀、又大有悟性去吸收,且能馬上化為自己的領悟文字來分享。可惜沒有喔(若有,請你介紹給我)! 閱讀只有日積月累地下苦功,且不能太功利,以為現在讀的文字,下一分鐘就能寫入文章。因為這就變成文字搬運工,從不同的地方復制粘貼到你的文章中,你就只是一個文字中轉站。

所以我在說什麼,我在說就像我們計劃一個項目,從成品到出貨的時間往回推,你需要多少時間閱讀、消化、再轉化成為自己的思想?用那個時間來推算你每天需要花多少時間閱讀。

問:怎樣訂讀經計劃?聖經是按卷按章按順序研讀,還是主題式查經讀經,還是憑感動或喜好選一卷研讀(比如歷代志,詩篇,先知書)?很想用仔細默想靈修的方法讀經,好像還是沒找到門徑?

莫非老師:在創文網絡書苑《雲端講壇系列2:全民閱讀/讀經千遍不厭倦》裡,對怎樣讀經解釋得比較詳細。

老實說讀經用哪種方式都好,重要的是要能“進入”。你上面說的默想靈修方式讀經,對我來說,是靈命塑造方式讀經,這兩種方式都不能用快速掃描的方式來完成。雖然掌握聖經知識很重要,但是讀經的真正目的是靠近神,了解神的語言、神的心意和做事方式,也了解人性和會重復犯的錯誤。

因此,靈命塑造式的讀經,就不是任何一種讀經技巧、或是吸收一堆數據,或是用一個特別方法或模式來對付。而是對所讀的經文從開始到結束,都在和神的關系裡聆聽,且不斷地問:神要透過這段經文對我說什麼?然後,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對話。

如此,經文會成為一個管道,神的恩典便由此進入我們的生命。此時,聖經已不再是生活手冊或追求道德的手段或應許大全。而是我們進入經文來和神相遇,來朝見神!

問:浩瀚書海,如何進行閱讀?請問老師是如何安排讀書計劃的?

莫非老師:因為好幾題都和這有關,下面就從經典和當代、喜好和寫作、精讀和廣泛參與的方向回答。

•經典文學vs.當代好書

這兩者都很重要,因為經典文學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作品,可以存留,一定有其特別價值。但是當代好書也多半出自文學傳統,某些方面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創出來的作品,帶著過去的光輝,有一定含金量。

我想古今都可以同時進行,但不要貪多嚼不爛。這裡分享我個人的讀書,只是眾多方式的一種,也不代表很有效益,但是我就是雜食,而且閱讀是分期付款。每天讀十幾本,同時進行。這種閱讀方式對我個人可以,但是換個人就不見得行。因為我個性喜歡變化,不能一星期只讀一本書,那會讓我有窒息感。

所以多年來我已發展出一種十幾本書同時進行的方式。而且發現一個好處,好像我在和十多位作者同時對話,也幫助他們對話。腦力自然會多方面受激蕩,這會激發出一些想像不到的創意。

•自己喜好vs.寫作所需

我想大部分的你們和我一樣,已過了為求學或進深職業而讀書的年齡了。因此現在閱讀要抓到一個要訣,就是盡量選有興趣,可讀出味道來的書,否則無以為繼。

對我個人來說,無論寫作還是閱讀,我都有點任性。沒有感動的就不寫,自然更不會讀。這是我的執著。

但是反過來說,我也奇怪地對很多領域有興味,即使是為了自己成長方面的書,也讀來津津有味。因為書上的智慧應用到生活裡,真的會有影響,會帶來不同。所以每拿起一本書,就好像在開啟一個天地,在翻過一頁嶄新的生活。生活中書觸手可及,好像給了我不斷開啟不同世界的鑰匙,只要有點時間讓我一卷在手,感覺就是在地如在天。

•精挑細選vs.廣泛閱讀

因為我閱讀的品味屬雜食,胃口也很好,所以閱讀廣泛是有一點。但是,和寫作相關的書,或者和我生命顧念相關的書,比較會細讀,也會精挑細選。

重點是,我很早就識透傳道書裡所說的“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所以讀起來有一種淡定,絕對不讀到疲倦,也絕對不焦慮讀不完。如果今天神就把我接回天家,我家中那一牆又一牆的書當怎樣呢?還不就那樣,讀不完沒關系,重點是我讀到最後一天。

今年學習領導學,發現做領袖最基本的姿態就是學習者(learner),我相信身為作者也是。永遠不停止地學習,伸手就可以撈到書來讀,本身就是一種幸福。而且主次若抓得准,是讓書役於我,而非我役於書。就沒有什麼矛盾掙扎。

•按需閱讀vs.以量取勝?

這就要看你閱讀的目的為何?也看你是屬於哪一種讀者?

每個人的讀書習慣都和個人習性有關,勉強不得。通常按照需要閱讀會比較持之以恆,因為有需要就有動力。

我個人閱讀的動力,來自我對某個主題有一個大問號,BigAsk,我想要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想知道這個作者對這問題的立場為何。

因為想要解決問題,閱讀就很有動力。有種作者是寫作跟著他的生命階段走,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事,有過什麼感悟,過一陣子就會出現在他的文字中。對我,是我的閱讀方向會跟著我的生命階段走。生命中需要跨越什麼障礙,解決什麼問題,需要擴充什麼方面的知識,我就朝那個方向去閱讀。

也要再次強調,閱讀上我從不以量取勝,而是以吸收多少,開悟多少來衡量我的閱讀質量。「朝聞道,夕死可矣」,基本上就是我的閱讀境界。讀到一句讓我徹悟的智慧,常會興起今天若被神接走,我也此生無憾的幸福感。所謂「書痴」,就是我這種。

問:怎樣使所讀的每一本書都能最大化地留下印記呢?筆記該如何做?又怎樣儲存才可利於寫作時隨時提取呢?

莫非老師:再一次說我個人只是提供微小的經驗建議:

1.主動閱讀

閱讀分為被動閱讀和主動閱讀兩種。被動閱讀是無意識地讀,單方面地被作者說服。

主動閱讀則是按照我想要學習、想要解決的問題或想要書寫的主題去閱讀。我會邊讀邊問:是這樣嗎?可以不一樣嗎?其他人的立場又是什麼?

2.和生命映照

然後我會邊讀邊想自己的生命經驗要如何映照?如此存留在腦中的印記就會比較深。基本上,我所有的閱讀都會放到自己的生命中檢驗。好像用自己的生命當做化學試紙,看看檢驗後會成為什麼樣?

3.分享所讀

一般我們說讀經如果要印像深刻,就是一讀過就馬上去找人分享。講道也是如此,在查考聖經和解經書後,歸納整合寫成講道文字,自己也就被這段經文給喂養了。因此,若能讀完就去找個人說,而且不是把那本書的重點背下去轉述,而是用你自己的話去重新講一遍,那個論點基本上就是你的了。不妨試試?

然後怎樣做筆記,怎樣存盤。我基本上是用計算機寫筆記,摘錄相關的句子,按照主題存盤。我18歲時第一次在辦公室打工,做的就是歸檔工作,因此很早就有了數據管理和存盤方面的訓練和紀律。現在只是一切轉為計算機存盤,概念沒變。

漸漸地,也發現能夠保存資料知所運用,是做領袖的一個必要條件。隨時,可以順手就找出需要的文件,且能因為數據齊全而有全局視野,會成帶領的優勢之一。
但是今年四月,我的計算機忽然宕機,掉了3年的電郵!失去很多寶貴的記錄。那時就感覺自己武功被廢了。所以存檔,一定要有後備和外接,現在我就是用IT建議的那種USB,軍隊用的特不怕摔。

作筆記和寫日記,推薦選修我教的W130【普通讀者的文學隨筆課】,可以進深學習。

問:屬靈書籍和文學書籍要如何平衡?

莫非老師:很難平衡啊!

這有點像吃飯和上館子加菜,要如何平衡?不吃飯就會死,不上館子不會死,但是不上館子,生活就少了很多色彩,不是嗎?

對我來說,屬靈書籍與聖經是我的主食,文學書籍是上館子加菜。不讀屬靈書籍與聖經,對我的屬靈生命會有致命性的影響,但是,若全是屬靈書籍沒有文學也不行,所以我是左右開弓,不偏食。

簡單來說,我是用文學心來讀屬靈書籍。然後,用屬靈的眼光來讀文學書籍。在一個背景中去讀另外一類書。想知道更多閱讀方面的內容,建議讀《書蟲落網有出路》,提到閱讀的方方面面。

問:get不到中心,怎麼辦?

莫非老師:這個問題大概是問讀一本書,若抓不到中心思想怎麼辦?
我覺得主動閱讀包括在一本書中找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每位作者都是帶著要解決的問題在寫文章。除了書的內容,還可以從書的封面、封底和目錄,還有推薦語等處,找到很多線索。

但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其實是參加讀書會。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創文推動社群連結,集體生創意,可以用到寫作,也可以用到閱讀。創文的讀書會有四層次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大家循序漸進地進入書的核心。

剛好9月我們分兩次推出網上“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工作坊”,由創文讀書會事工負責同工許玉芳老師講授。報名非常踊躍!

能把一本書拿下的感覺很好,但是一群人一起拿下,感覺更好。創文的夢就是能夠讓“讀書會遍地開花”。

問:請問老師,每年的主題閱讀是如何選題的?

莫非老師:我猜這個問題是來自我的文章中曾經提過,每年我會選三到四個議題或觀念來學習。設定目標,就會成為我那一年的主題閱讀。一年年下來,30年就會累積上百個拿下來的主題。用這樣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底蘊。

如何選擇每年的主題?還是跟著我的生命走,比如說今年創文同工團隊談「傳承」,我就鎖定「傳承」和「領導學」。再加上原本打算開發的新課「圖像智力課」,就有這3個領域需要攻下。每個領域至少看上10多本書,有的不止,加起來就是40多本書。

在那之外,閱讀間還會一本書帶出另外一本書,不斷地延伸閱讀。當然,文學小說是持續在讀的點心。

問:如何快速閱讀又能增進理解力,保證閱讀的質量?

莫非老師:我基本上不速讀,所以不清楚問題中提到的快速又增進理解要怎麼做?

如前面所說,閱讀是我每天的吃飯睡覺,隨時在進行。從容地讀,是我一貫的閱讀速度。但是,隨著閱讀的經驗積累,幾十年下來,會愈讀愈快。拿起書好像熟門熟戶,一下子就摸到自己想要得到的豐富。

所以要速讀又能增進理解力,還要保證閱讀的質量,我的答復是要日積月累去累積你的閱讀經驗和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讓閱讀不只是一個嗜好,更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問:請問莫非老師閱讀以畫面為主的藝術創作嗎?您覺得純文本的閱讀與畫面的閱讀對於文字創作的影響是什麼?

莫非老師:有啊!搜集了一些藝術畫本和攝影集。

我喜歡藝術,喜歡去逛藝術博物館,也喜歡搜集畫冊。但是我是個門外漢,畫面的閱讀也需要學習。一幅畫裡有哪些元素,畫家的風格或者特色在哪裡,都需要學習。很希望和畫家麥能一起上藝術博物館。其實藝術裡面有相通的地方,因此我也喜歡音樂、古典樂器音樂,還有雕刻藝術品。但都只能算做門外漢,是透過這些來舒心,作創作的暖身。

如果要比較純文本閱讀和畫面閱讀,對我個人來說,讀文字更牽涉到想像力。因為我需要透過所讀的文字,在自己的腦海裡建構圖像。雖然構圖出來和原作者描寫的本相可能有些落差,但是仍然啟動了我的想像力。

讀畫,卻是努力進入畫家的世界,摸索畫家要傳遞的信息,同時受感染,那是一種直觀的影響。不經過解析,只憑直覺接受撞擊。

至於畫面閱讀對文字創作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豐富我們文學的圖像語言。對視覺和色感有所涉獵,可以區分出顏色有很多豐富的層次,光和陰影投射的地方有畫家的心意,甚至世界觀。另外,畫會傳遞一種原始感覺,可以抓住這種感覺來刺激右腦,產生聯想。

對寫作來說,最豐富的文學語言是來自右腦,畫可以成為一種開啟右腦感覺的媒介,引發感覺與聯想。當然,也可以從畫作中找寫作的靈感。這兩種創作形式可以互相激蕩。

問:閱讀遇到不清楚之處,應當停留思考,還是繼續往下走?每每停留,書總是看不完啊……

莫非老師:要看「不清楚之處」是什麼?

是文字句法的語言方式讓你抓不到?還是思想?有些語言方式不熟悉,讀起來就會有點吃力,比如說拙劣的翻譯。但我不會因此而停留,因為語言就是需要熟悉,讀讀,也能抓到作者的大概意思。

有些是思想上的難懂,就會從其他地方找解救方式。現在網絡搜尋方便,可補助很多。當然,如果對這思想不太有興趣,也就放下了,幹嘛和自己過不去?

要記得:不讀完一本書不會死,沒有那麼大的負擔。有時候擺一擺,再回去看,居然就讀懂了。不管是閱讀還是寫作,都不可出於壓榨或強迫,一定要“游於藝”,讓想像力和創作力有流轉的空間,才可能讓文字活起來。

切記,讓閱讀動起來,一定要從興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