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望惠 2005.12.11
提供婦女部分時間的工作機會,並全面推行「推廣教育」,是「鑰匙兒」的根本解決之道。
提到「鑰匙兒」,大家的眼光都會集中在那些外出工作的媽媽身上:那些撇下育兒重任,到社會上跟男人一較長短的媽媽;那些追求實現自我,不顧孩子需要的媽媽……。彷彿只要呼聲一出,做媽媽的受到良心的感召,辭職回家,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似的。
這種論調,對於那些無論如何堅持要在外面工作的媽媽,或是不得已必須賺錢貼補家用的媽媽,除了增加她們內心對孩子的愧疚之外,並不能收到任何效果,而孩子們多了一位由於歉疚而溺愛他們的媽媽,也不見得有甚麼好處。
對於那些年齡稍長的媽媽們,要她們為了孩子放學的那一刻,放棄現成的工作,做一個全時間的家庭主婦,除非有其他特別的原因,實在很難辦到。
曾經有一個就讀國小的女孩,在放暑假時覺得空閒時間太多,非常無聊。突然間,她像是想起了甚麼似的問媽媽:『媽,我才放假幾天就無聊死了,您天天在家,怎麼不覺得無聊呢?』難得女兒如此善體人意,做媽媽的心裡很受感動。她安慰女兒道:『不會的,媽自會安排自己的生活。』是的,有的人很會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却在煩悶或閒淡中度過大半生,有的人希望利用孩子上學時間來工作,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眼界,一方面貼補家用。要她們辭職不幹,固然解決了「鑰匙兒」的問題,却同時製造了許多另外的問題。
至於那些舉棋不定,可以工作也可以不工作,而孩子又很小的媽媽,或許衡量一下得失,果然願意放棄得來不易的職位,安心在家做個專任母親。但是到了幼兒漸長,開始向外發展時,誰來注意這個卸任的專任母親有沒有重新投入生產行列,直接服務社會的機會?誰來做橋梁,使這些離開工作崗位一段時間的媽媽,能再接受訓練之後,充滿信心地把自己的才能和時間貢獻給社會?這些現實的問題,使許多外出工作的年輕媽媽躊躇不前。她們心底裡何嘗不願意在家做個賢妻良母?但是又怕一旦放棄工作,機會永遠不會再來。難怪許多仍就讀於大專院校的女生不斷地在問:『究竟事業與家庭,兩者可否兼得?』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裡有許多人並不重視專任的母親或家庭主婦。記得去年我們剛從國外返臺定居時,一位朋友打電話問我:『你現在在幹甚麼?』我說:『沒做甚麼,幫助孩子適應這裡的學校和環境。』她半開玩笑地說:『那你是在家吃飽飯閒着沒事麼?』在她的心目中,教養孩子不是一項「工作」。
日本有家電視公司,曾經訪問一個離家出走,去給人家幫傭的婦人。記者問她:『你為甚麼不回家呢?』她說:『回家?我現在的工作好得很哪!有薪水,有假日,人家還對你感謝不已。從前在家,一星期工作七天,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不但沒錢可領,又沒人感激……』這件事聽起來好像是笑話,却反映出隱藏在一般人心目中的雙重標準:大家一方面呼籲有孩子的媽媽留在家裡,一方面却尊重並獎勵(有甚麼比薪水的獎賞更大呢?)那些外出工作的媽媽。
再從兒女的立場來看,他們逐漸成長時,不但需要一個能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顧他們的媽媽,也需要一個心胸開闊,知道外面世界怎樣在變化的媽媽。他們正在各方面學習獨立自主,而一個專任的媽媽,全神貫注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身上,反而會造成他們心理上的壓力。這時候,媽媽的「工作」,不但能開闊生活圈子,充實人生,給媽媽本身帶來滿足,同時也能給全家人帶來快樂。究竟媽媽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啊!
我在美國期間,雖然孩子年幼,也利用「部分時間」完成輔導碩士的學業。在學心理與輔導這幾年的過程中,個人深深覺得家庭對一個人人格發展影響的重大;與其待孩子長大成人以後再來矯治,不如從小就端正孩子的行為。因此返臺前便暗自決定:先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環境,然後尋找「部分時間」的工作機會,所謂「部分時間」,指的是一天工作四到六小時,或者一星期只工作兩至四天,或更少。這樣一方面能照應孩子,不必讓他們成為「鑰匙兒」,同時能把所學的貢獻給社會。不料返臺以後發現,全時間的工作時間竟比部分時間多很多。我一方面婉辭一些專任工作的機會,一方面突發奇想:如果有哪家公司哪家機構肯率先提供「部分時間」的工作機會,不但會廣受已婚婦女的歡迎,公司或機構本身也會受益。因為它可以用比較少的工資請到比較專心工作的人。
很多主管抱怨,女性員工快到下班時間,心都飛回家去了。硬性的上下班制,只能留住她的軀殼,不能留住她的心。何不乾脆說清楚,縮短上班時間,並調整薪水呢?在國外甚至有兩個人合做一個工作的制度,只要能夠交接清楚,這也是一種理想的方式。但是在國內誰有此等膽識來率先嘗試呢?
這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所以必須從制度着手。我們期待有遠見的主管,不論是公家也好,私人也好,能夠製造更多「部分時間」的工作機會,使婦女能安心工作,又能兼顧家庭和子女。如此,「鑰匙兒」自然就會大大減少了。
報載政府正在籌畫推動大學的「推廣教育」,使失學的、在職的、或離開學校一段時間的人,可以再回到學校接受大學教育。這是一件值得喝采的事,如果真能普遍實施,那麼辭去工作回家專心照顧幼兒的媽媽,不必擔心幾年之後無法重返社會。她們可以重回學校,接受最新的訓練,然後再度投入工作的陣營。其實只要不計較職位和工作的性質,要重回社會並不如想像中的難。我們希望在良好的制度下,所有的家庭、孩子和媽媽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踏入社會,服務人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