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一中 2010.08.29
「鬼月」,對教會而言,一直想以「平安月」的訴求,來扭轉民間對「鬼月」的恐懼。誠然,民間對「好兄弟」的感受的確是充滿恐懼,但是單單只是「恐懼」嗎?
如果我們一廂情願認為他們對於中元普渡,似乎只突顯出「恐懼」這層面的情緒,這對於教會的宣教來講,其實幫助是有限度的。雖然從民間在鬼月的各樣禁忌來看,的確民間對「鬼月」是充滿了許多「恐懼」;並且教會突顯出「恐懼」這因素,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中元普渡的問題之時,可以有個對策,這對策就是藉著「平安月」的訴求,來介紹我們的主就是賜平安的主。
更這的確是一個對策,一個具有實用性的對策。但往往也是這些看似不錯的「對策」,就讓我們真誤以為已經完全看透問題的本質,甚至反而成了進一步探討問題的障礙。因此筆者認為,因著時代不斷的變遷,我們必須還是必須從民間的種種信仰活動,不斷反覆地去探討問題,並據以檢討我們現有的宣教策略,這樣才能挪去這個阻擾同胞信主的種種攔阻。
在此筆者將以基隆「老大公廟」中元普渡為例,藉由其公開的網站資料,來說明其實民間信眾對於中元普渡的情緒,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實也是不斷地在變遷。文末將會從民間宗教的一些現象,反省到當代的教會的某些問題,就請多多包涵了。
(一)好兄弟要升格?
在時序進入七月之時,各新聞傳播媒體依例仍然會去做一些相關的新聞,並且也幾乎都會訪問一些受矚目的代表性地方。例如每年一次的基隆中元祭,使得當地的「老大公廟」,已成為台灣中元節的代表廟宇,當然也是媒體會報導的地方只是這兩年來的報導,有幾家電視台和報社,採訪到「老大公廟」的代表之時,他們多少都強調老大公廟已不再是「陰廟」,而要升格為「陽廟」。廟方的網站文宣,將它們廟裡的「好兄弟」比喻成「義民」,藉由這種方式,它們就將老大公廟升格為「陽廟」。為何要如此宣傳呢?民間認為「陰廟」拜的是鬼,但「陽廟」拜的是「神」。
它們為什麼要如此強調呢?當「老大公廟」逐漸知名之後,卻因著「老大公廟」拜的就是「老大公」,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好兄弟,不管是按道教的標準還是按著民俗信仰的認知,「老大公廟」就是一間陰廟。也因此再怎麼比,都不能和台灣其他知名的廟宇平起平坐。
面對這種尷尬的情況,廟方主事就開始費盡心思要替「老大公廟」升格,這種升格的動作,從儀式名稱就可以看出來,例如以前「老大公廟」的「開鬼門」和「關鬼門」,但漸漸地就改稱為「開龕門」和「關龕門」。由於在民間「龕門」是神佛專用。藉著這個儀式名稱的更改,「老大公廟」踏出了升格的第一步。
在過去,都是稱為開鬼門,而不稱為開龕門,但近年來,老大公廟進行「正名」的運動,其目的在於今日的老大公廟已非昔時的墳墓,亦更不是地獄,何以稱為開關鬼門呢?因此,老大公廟希望更名為開龕門,況且老大公廟已非一座墳墓,而是一間廟宇,先民既然已被視為義士,且升格成了神,又怎能視之為孤魂野鬼呢?因此,將開鬼門正名為開龕門。
此外,「老大公廟」也藉著一些細緻的動作,以此宣傳「老大公廟」的正名舉動在過去,老大公廟不只延請道士做法,而且還會請法師,但是近年來經過雷成壇道士的爭取後,才改為全部由道士來主持所有宗教儀式在民間的習慣上,通常道士只參加「陽神」的儀式,法師則不一定,因此那些道士想必是用此理由來說服主事者,讓道士來主持所有中元祭的中元儀式。
總而言之,只要有人拜,總有一天鬼也會變成神,這就顯示出台灣人「神鬼不分」的本性。例如古老的「瘟王」,後來卻成了姓「溫」的王爺,就是一個例子。其實台灣民間信仰的複雜,除了神佛滿天飛之外,「神鬼不分」也是台灣民間信仰極為根本的特性之一。基隆「老大公廟」在眾目睽睽之下,想要升格自然比較麻煩些。如果是地方性的陰廟,要「升格」就沒那麼麻煩了,下面就是一個例子:
萬應公 鎮守有功 升官當將軍(自由時報,2008/07/30)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神明也會升官!位於竹筏港溪畔的萬應公廟,因竹筏港溪整治重建,地方人士請示媽祖,認為萬應公多年來鎮守地方有功,特予升官為「萬應將軍」,並於明天舉辦普渡,公告周知。
鹿耳門天后宮轄內的萬應公廟,因年久失修,正巧3個月前市政府進行竹筏港溪的疏浚整治,萬應公廟位於溪畔,經地方多次請示媽祖後,決定予以重建,並升格為「萬應將軍」,廟方於前天舉行落成安坐儀式。
所謂的「萬應公」當然就是好兄弟,只是這間小廟的「萬應公」竟然還可以升官當成神明,由此就可一窺台灣其實一直有著不少「來路不明」的神明。特別是在那些在大家小巷隨處可見的的神壇裡,這種「來路不明」的神明恐怕還真不少,尤其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某)將軍」、「(某)王爺」,大概都可能是當地神壇壇主自己封的。
而就基隆「老大公廟」,藉由儀式名稱的更改和網站上的宣告,他們終於在媒體上宣布,「好兄弟」終於要升格成神了。
(二)祈福赦罪
台灣的大型宗教活動,總是會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總會安排一些特有的祈福解厄的儀式,有許多地方是以「過七星橋」來幫信徒祈福解厄。至於基隆的中元祭,雖然主要目的是要招待好兄弟,但是在儀式的安排之中,地方的主辦單位,仍然會在儀式中加入特定的祈福儀式,以滿足許多地方人士祈福的願望。一至於在基隆中元祭的祈福儀式,最明顯的就是「迎斗燈遶境祈福」儀式。
所謂的「迎斗燈遶境祈福」儀式,就是一般民間的「拜斗」儀式。「拜斗」是道教獨有祈福延壽之科儀,拜斗儀式的時間,一般是在該廟宇主神生日時,或是祭典或齋醮時,基隆的中元祭也將拜斗這儀式加進來,當然可以滿足許多地方人士祈福的希望。特別是拜斗的斗內法器,都被民間信眾認為具有消災祈福的功用。
關於「迎斗燈遶境祈福」儀式,基隆中元記的官方記載如下:
遊行活動--迎斗燈遶境祈福(地點:基隆市區)
斗燈為寺廟建醮,普渡常見的避邪祈福之物,可為信眾祈求福祥,每年固定於農曆七月十三日下午舉行,平常這些斗燈大都安奉在各字姓會館中,遊街後,安奉在慶安宮,這個活動一直都被視為放水燈之前的一個小高潮,每年都能吸引一些有興趣的人。前來觀賞各宗姓美侖美奐,具有民族藝術價值的斗燈。
除了「拜斗」儀式之外,由於中元普渡又與道教的中元地官有關,因此在七月普渡即將結束之時,道士會唸一些相關與三官大帝有關的經文,而其內容就不外乎是祈福、消災與解厄。
也因此在基隆的中元祭活動,「祈福」當然是極為他們重視的一項活動,藉由這活動,他們自認為找到可以克服「恐懼」的方法。簡單來說,他們會認為他們仍然做了「保平安」的保險措施。
(三)做功德
「鬼月」跟「做功德」的關連,主要來自佛教和民間的傳統習俗,最主要是來自佛教的「放焰口」的傳統,甚而道教也學了佛教「放焰口」的儀式,把它放入道教的普渡儀式之中。
受到佛教影響的鬼月,往往就會流傳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原先說明目連尊者的生母,墮在餓鬼中,請佛救濟。藉由佛的開釋,就在佛教的僧自恣日,也就是在七月十五日,目連藉著發心供養僧眾,可以使七世父母,六親眷屬等脫離苦報。這個傳統流傳到中國,其故事內容與起源之處已有改變,但藉著七月而與鬼月產生關連,而「放焰口」的儀式也就成為普渡法會的儀式重點之一。
焰口,是指餓鬼道之中的鬼王。民間所謂的孤魂野鬼,當然就是餓鬼。民間相信這一類鬼的喉管細的像針,面上又噴火,食物難以吞嚥。至於「放焰口」對於鬼道來說,就等於是對餓鬼放賑,所以又叫做「施食」,也因此在佛教傳統之中,放焰口就是對餓鬼做放賑濟苦的功德。
除了佛教的影響之外,基隆中元祭的主辦單位,認為他們的「放水燈」儀式,同樣也有做功德的目的。例如,按照基隆中元祭的官方記載,放水燈的用意是「為招請海上孤魂慰安,並化贈新的棲止之所及通用之財。」
這就是說,他們認為中元普渡也是施捨行善事的場合,也就是做功德的場合。原來這些陰間中的「無主孤魂」,其角色就類似於人間的乞丐,在人世間的乞丐,只能靠行乞來討生活。至於陰間中的好兄弟,當然也是靠施捨維生。而普渡就是讓他們在陰間的居所能夠換新,接下來各地方擺出的供品,也順便讓這些好兄弟能夠存下足夠的食糧。所以普渡活動,就和「做功德」產生了關連。若要提起「做功德」,民間歷來總有一些「做功德」的方便法門,較為人熟知的就是「放生」,當然「放生」這種事最後會產生弊端,原先基於惻隱之心的「放生」活動,後來就有不肖商人專門捉動物來供「放生」活動之用,這時「放生」之前反倒是害了這些動物。
除此之外,有的人會助印善書和佛經,認為這也是做功德;有的人則是幫往生者助唸,認為這也是做功德。近年來在慈濟功德會的鼓吹之下,包含「做環保」等許多活動,也都是「做功德」。
所以只要跟「做功德」扯上關係的活動,當然是會受到民間信眾的歡迎。只是這種「做功德」,是真的功德嗎?是發自內心的功德嗎?這年頭受到許多「職業乞丐」的影響,導致那些真正的乞丐行乞之時,還得要看別人的眼色,一整年下來也難得溫飽。
只是陰間的好兄弟就不同了,一整年下來,至少還有一整個月的時間,可以到處吃喝遊玩,臨走時還可以外帶打包一拖拉庫吃的喝的。這樣說來,活著的真乞丐反而還遠遠不如那些在陰間的好兄弟嘍!唉!這個奇怪的社會價值。
(四)好兄弟也要「拼經濟」
當代的商業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當道。甚而是「鬼月」這樣活動,當然也逃不過資本主義的入侵。
就拿基隆中元普渡來說,幾乎成了台灣普渡活動的主要代表。在近年來基隆中元祭的活動設計,一直都以文化觀光作為主軸。由於基隆中元普渡活動橫跨整個農曆七月,為了讓產面熱鬧些,很多活動都集中在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日這三天來辦,以吸引熱鬧的觀光人潮。這些活動包括斗燈遶境遊行、點燈發表、放水燈、祈安法會、跳鍾馗、交接手爐等。這其中十四日的「放水燈」和十五日的「跳鍾馗」,可說就是重頭戲。
「放水燈」的目的,按照基隆中元祭的官方記載,放水燈的用意『是為招請海上孤魂慰安,並化贈新的棲止之所及通用之財。』
只是「跳鍾馗」又是什麼意思?按照基隆中元祭的官方記載,就是要『請前來領受施食的「好兄弟」,既已聽經聞懺,理應解悟;又已領受甘露法食,得饜飢渴,就應依冥規回轉。莫要流連徘徊陽間。』說白一點,「放水燈」不就是為那些無主孤魂照亮幽冥路,好引導他們來共享人間美味嗎?怎麼才請來,隔天就就翻臉了,還「跳鍾馗」要你們這些好兄弟趕快收拾收拾,不要再流連徘徊陽間,不然就要動刀動槍了。
真的是要趕走它們嗎?好像又不是,因為鬼門會在七月結束後才關起來:
基隆中元祭關龕門的時間為八月一日。這是因為民間一般認為,開龕門的時間不可晚,以免耽誤到好兄弟出來陽間進食,而關龕門的時間不可早,讓四方的好兄弟能趕得及回去。
如果按照民間「鬼月」的觀念,「放水燈」這儀式就像是發出請帖一般,所以只要在擺出祭品前舉行就可;但「跳鍾馗」這儀式則不同,嚴格來講是必須在七月結束之後舉行。結果,為了七月半的熱鬧場景,硬是把「跳鍾馗」這儀式往前拉。這樣的儀式安排,滿足了觀光客,卻怠慢了好兄弟。
或許「老大公廟」的主事者,在此之前已情商求過這些好兄弟,為了地方的觀光發展,只好演個「跳鍾馗」以娛外來的遊客。反正鬼門還沒關,就拜託做做樣子吧。
其實這種現象,所反應的就是這些所謂的「好兄弟」,它們成了商品。為何會如此呢?不要忘了這些年來,許多的民間宗教活動,都用文化祭的外衣包裝起來,目的當然是為了「拼經濟」,基隆中元普渡當然不例外,好兄弟當然也得幫忙「拼經濟」;在拼經濟的大前提之下,觀光客增多了,地方老百姓也賺了許多錢,那麼供品不就更多了,所以就只好請這些好兄弟委曲求全了!
也因此通常這類活動,就在政府的文化或觀光部門作後盾的情況下,於是官方和廟方合作,至於活動儀式的設計,並不一定是基於宗教理念,反而是順應著商業觀光的需求來設計。
(五)拿明朝的尚方寶劍來斬清朝的官
儀式的問題還不只如此,還有個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面,在談這問題之前,就先來談個電影吧,只是在此聲明筆者可不是在做影評喔。
說話說諧星周星馳,有一部電影「九品芝麻官」,內容大要是提到周星馳所飾演的包龍星,因著審查戚家上下十三口被殺害案件,倖存者戚秦氏反而被誣告,至於那個犯下命案的權貴子弟常威則勾結貪官。為了查明真相,害得包龍星落得丟官逃亡的下場。
後來包龍星在幾經波折之後,終於告了玉狀,最後以八府巡案的身份重審此案。審案之際,由於貪官這方勢力龐大,就在案情膠著之際,這時包龍星的娘突然出現,還說帶了「尚方寶劍」,包龍星起先以為他娘腦袋不清楚,誰知最後真的拿出了一把「尚方寶劍」,只見那個犯案者常威的乾爹李蓮英李公公不疾不徐的說:「大清開國以來,從沒聽說過有尚方寶劍,這什麼劍?」,就在查證之下,結果這一把竟然是明朝崇禎皇帝所賜的尚方寶劍,結果李公公回了一句:「你這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摟」。
當然這個劇情的設計純粹只是為了娛樂,只是這段關於「尚方寶劍」的無厘頭劇情,想不到在現世的社會還真的有個翻版。地點不在別的地方,就在基隆的中元祭裡,每年活生生的重演一回。
話說基隆中元普渡,在七月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候,分別有開關龕(鬼)門的儀式。根據基隆中元普渡老大公廟的官方記載,在關鬼門時必須先由道士來封住艮方。
關龕門是七月中元祭的結束儀式,孤魂餓鬼,已在人間享受一個月的祭祀,就要回轉冥間,關龕門,以免孤魂野鬼遺害人間。「封龕門」的儀式,由一身穿海青的道士擔任,手持七星劍,清淨五方後,便召來官將驅逐邪魔,其動作矯捷俐落,或雙鍆飛舞,或雙手撲打,之後再持長劍追索四方,驅除孤魂滯魄,最後再艮方封住「鬼門」,此時道士現「雷神相」,威儀赫赫,極具氣勢。
在儀式當中,道士要封住代表鬼方的艮方,艮方之被視為鬼方當然是來自於八卦,只是八卦的艮方到底對應的哪些時期,唉,這可就展現出民間不求甚解的特性了。八卦的每一卦要對應多少天,答案是四十五天,而非鬼月的三十天;不僅如此,至於艮方所對應的日期,那可是再怎麼說,跟七月可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兩回事。這樣說來,道士不管在艮方怎麼砍來砍去,最終就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摟」。
這可嚴重了,道教儀式向來在方位、時間、顏色等方面嚴守他們的規範,為何會如此呢?原來民間習俗在鬼月結束之時,舉行的就是之前所說的「跳鍾馗」儀式。現在「跳鍾馗」儀式拿去當成了娛樂節目了,只好再找個節目塞進來,所以就找個儀式來替代,沒想到這個儀式會和七月的理念產生衝突。只是儘管如此,因著民間向來對於信仰是只求能實踐就好,至於理念,大多不被關注。
其實整體反省起來,整個台灣民間信仰的架構,就是「拿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這是因為整個民間信仰,整個鬼神的體系本來就是錯的,而它們只想以法術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卻不知道只有一位真正的神才能解決問題。這豈不就是「拿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
●反省一
本文以基隆中元祭為例子,說明「鬼月」對民間信眾的影響,是不只有恐懼而已。因此教會的應對,若是只有「恐懼」和「平安」的答案,恐怕是把問題太簡化了。
為什麼呢?我們不是常說魔鬼詭計多端嗎?從基隆的中元祭來看,確實是如此,魔鬼會想出許多不同的詭計,讓民間的信眾去膜拜牠。
隨著時代的不斷轉變,魔鬼也利用著時代的特性不斷地迷惑人。魔鬼當然會利用人類的恐懼心理來迷惑人,但除此之外,魔鬼還會不斷地利用許多其他人性的軟弱之處來迷惑人。
面對著詭計多端的魔鬼,我們必須不斷地檢討我們的福音策略,這樣才能在這場持久性的屬靈征戰中,識破魔鬼各樣的詭計。
●反省二
其實在台灣還有不少跟鬼月相關的傳統活動,例如新埔義民廟、頭城搶孤等等,都是需要進一步去探討。只是畢竟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此投入研究的少,等答案的人倒是滿多的。更甚者,還有人坐著等答案還不打緊,甚至還嫌東嫌西。
「他山之石」是可以拿來作為殷鑑的,就從「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這件事來談,台灣的道教信仰,只知道從師父傳承儀式,依樣畫葫蘆就好,從來就不注重義理的探討,反正也沒有多少人懂得這儀式是什麼,因此只要有人請,可以有錢賺,就只有翻箱倒櫃找出個招式比畫比畫就好。就這角度來看,道教只注重能夠「搬上場面」就好,但對義理卻不會花心思去檢討。
「重實用而輕義理」,看起來好像是不求甚解宗教的問題。但在近年來,教會界好像也興起這風潮。在課堂上,有的學生甚至會打斷筆者的教學,要求只要提出如何能夠實踐的步驟就好。
如何實踐?還是同一句話,魔鬼詭計多端,哪裡可能有實踐的捷徑和標準答案?甚至,如果連問題的角度都看不清,如何還想奢求實踐? 但偏巧,我們一會兒在教授到「魔鬼」的課堂上會說魔鬼詭計多端;但轉眼間卻又要球老師拿出一個能夠馬上實踐的方法。好像只要一個特效藥,嘿,那個魔鬼馬上就可以克服了。
近年來因著腸病毒等疫情肆略,大家才發覺到為何還沒有相關的疫苗,也才知道疫苗研發並不是一件說說就可以成功的事。在醫界疫苗的研發,要包含從病理學的研究到臨床的實驗等許多步驟。
在教會界,我們對於一個宗教文化議題到底投入多少心力?遺憾的是投入心力的人知道那問題必須要積累多人的力量才能完成,反而是對宗教文化一知半解的人,越是用挑剔的眼光要人家馬上給你一個實用的答案。
還有一個極為嚴重的現象,每當有學生希望直接給個能實踐就好的建議之時,面對著台灣「重實用而輕義理」的種種宗教現象,如果我們只求實用的話,這樣的信仰心態又與他們有何不同?
此外,當我們越瞭解一個文化現象,在傳福音的時候,聖靈自然會給我們智慧帶領我們怎樣去「應用」;但如果我們太相信有一個實用的答案,而不願用心去瞭解這些文化現象,不知是否反而限制了聖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