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apiru 2009.02.08
Desert Fathers「沙漠教父」,這實在不是一個很妥當的譯法,會讓人以為是荒野大鏢客之類的黑手黨。這是用來稱呼在第四世紀隱匿於埃及沙漠的一群人,帶動了基督教的修院傳統。他們只有少數受過高等教育,或原先就是神職人員,或從小就已經「出家」;大部分都是來自各層各界、有生活閱歷的人。其實,其中有些是女性,因此可以稱為 Desert Mothers (這裡就不譯成中文了,「教母」聽起來更可怕……)。
更特別的是,有些曾經是風塵中人,但受過教育,也相當富裕,沒有丈夫或是父親的牽制,過著獨立的生活。這種獨立,有時經過大徹大悟,會使得她們甘願洗盡鉛華,退隱至沙漠,過著清貧、默觀、苦修的生活。她們的故事以短篇軼事方式,記載於 Vitae Patrum (沙漠教父生平記)。
有一位至今在希臘東正教的禮儀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埃及的馬利亞(Mary of Egypt)。她小時候就住在繁榮的亞歷山大城作妓女,並且「熱愛自己的工作」。有一天她到港邊,看到一艘開往耶路撒冷的船,就決定去那裡賺錢找樂子。她以身體為交易上了船,並且與船上不同的人交歡。到了耶路撒冷,她繼續尋歡作樂,有一天跟著朝聖客來到「聖墓教堂」,瞻養十字架的遺跡。她要進去的時候,突然感到一股無形的力量攔阻,也讓她驚覺自己的現況。這時她轉向一幅馬利亞聖像畫禱告發願,如果能瞻仰到十字架,她一定洗心革面。結果她如願進到教堂,後來立刻跨越約旦河,過起獨居的日子,沒有緩衝、沒有轉寰,就在剎那頓悟之際發出了行動。放下屠刀,恐怕無法立地成佛。埃及的馬利亞承載了多年歡悅的青樓生涯,如今面對空寂的沙漠,箇中掙扎也只有當事人能體會吧。
多年後,有一位名叫 Zosimas 的修士在沙漠中巧遇埃及的馬利亞,當時她幾乎已經衣不蔽體,於是請修士用外袍遮住她,然後向修士道出她的一生,枯槁的形容卻散發出神性的光輝。隔年修士再訪,發現她已經過世,於是經由一隻路經此地的獅子協助,埋葬了她。俄羅斯的一幅聖像畫,描繪的就是這段沙漠邂逅。
另有一個女子也叫馬利亞,年幼雙親過世,由作修士的叔(伯)父亞伯拉罕撫養長大,跟著他一起清修。誰知亞伯拉罕有個徒弟,對馬利亞起了色心,常常以請益師父的名目來找機會,最後終於得逞,污辱了馬利亞,馬利亞覺得非常羞愧,所以離開沙漠,墮入風塵。後來亞伯拉罕打聽到姪女下落,就化裝成恩客,進到她房間,苦苦勸她回頭,一直勸到夜深。馬利亞說:「我這麼齷齪,怎能向上帝傾吐我的禱告呢?」亞伯拉罕說:「讓我承擔你的罪,讓上帝從我手中追討你的罪。女兒啊,不要懷疑上主的恩慈。你的罪孽如山,祂的恩慈卻大過任何受造之物。」馬利亞不禁動容,說:「請你先我而去,我好追隨你的慈愛與良善,親吻你腳蹤的痕跡,因為你願意來把我拉出火坑。」
Vitae Patrum 裡另一則故事,青樓女子問修士:「還有悔悟的可能嗎?」修士的回答是簡單卻堅定的「可以」。隱士與妓女這兩個看似尖銳對立的名稱,在第四世紀的埃及荒漠中融合為一。當人從自我愛戀中回轉 ── 即使僅為毫髮之微 ── 領受上帝的愛,整個天地將因此重新恢復綠意,如奧登的詩所說:
在心靈荒漠 In the desert of the heart
願醫治泉源湧流 Let the healing fountain start
聽 Hapiru (dannyboy) 跟阿祥
兩個書痴話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