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應仁祥 2006.11.19
沒想到,一部挺傳統的中國武俠電影,也能和我所信仰的基督教,產生這麼大的共鳴。
這部李連杰演的《霍元甲》,年初上映的時候,造成一陣不小的票房高潮。我記得自己是在上映快兩個月後,去國賓戲院看的,能夠在如今寸土寸金的電影市場裡撐那麼久,顯見真的有不少人去捧場。
去看《霍元甲》的心情,其實是很掙扎的。此片的故事,看電影前曾在網路上讀過,起承轉合其實還算完整,頗能吸引我這愛看武俠片的人注意,但隨著電影上映,成為話題後,較為負面的影評也陸續出現,有些比較表面,說武打場面沒有廣告說的好,另有些就深刻多了,拿此片和早期的霍元甲電影相比,認為價值遠遠比不上李小龍來的經典。受到這些意見影響,起初的熱情被削減不少。不過我想大概也拜這些人的幫助,去看《霍元甲》的時候,期待就沒那麼高,也因此,當影片有超乎我想像的深意在其中時,就特別有種意外的驚喜。
還是先為一些不太了解《霍元甲》故事的讀者,簡介一下劇情好了。話說民國初年,有個名叫霍元甲的武夫。儘管霍元甲的父親,是天津武術界的第一把交椅,卻不願意自己的小孩學武,要他多讀點書,將來當個文人。未能得到父親真傳的霍元甲,老是被同儕欺負,吃過不少苦,因著不服氣,他就私底下偷看父親練武,並且把該讀書的時間都拿去鍛鍊身體。也許真的是有天份吧!霍元甲就靠這樣的自學,長大以後,竟也被他闖出一番名堂,成了繼父親之後另一個武學奇杷。不過和他的父親不同,霍元甲非常好強,一直想當「津門第一」,證明自己無人能敵。他廣下戰帖,找人挑戰比擂台,而且出招毒辣,完全不給對手留退路。儘管順利在眾人眼中成為高手,卻也四處與人結下樑子,最後仇人終於趁他某次比武受傷之際,殺了他全家,也包括他視為掌上明珠的女兒。
遭此劇變,霍元甲精神崩潰四處流浪。失魂落魄的他,最後流落到了苗族,被一個盲眼的苗族女孩收留。與這些天性樂觀,與世無爭的苗族人相處下,霍元甲逐漸從失意中復元,他也從苗族那裡慢慢學會,人生還有比爭第一更重要的事。一年過後,霍元甲回到天津,個性有了南轅北轍的改變,不再逞凶鬥狠,待人溫和有禮。適逢列國開始侵略中國的年代,有鑑於中國人心惶惶,霍元甲便成立了武館,藉武術鍛鍊自己的同胞。而列強為了瓦解中國人的自信心,也派出自己最厲害的武術家四處找中國人挑戰,結果通通都被霍元甲打敗,最後只好偷偷在他的茶裡下毒,讓霍元甲於比武中毒發身亡。
李連杰當初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便曾說過,他希望藉這部電影告訴世人,武術的精神是什麼。而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大概也多少都能說出李連杰所謂的「武術精神」,一定包括了「保家衛國」,換言之,也就是指,學武不是要拿來爭第一的,而是為了有能力要保護自己心愛的人。
老實說,如果《霍元甲》這部電影,最終只是要再次突顯「保家衛國」的觀念,那就一點新意也沒有。畢竟,這觀念幾乎在很多部武俠電影裡,都被提到過。我原本也是這麼認為,直到我看完了電影,才發現事情可能並不那麼簡單。事實上,《霍元甲》這部電影,其實隱隱約約點出了基督徒在靈性操練方面的迷思。
基督徒談到靈性操練,最最普羅的思想就是認為,靈性操練能夠讓我們與上帝有「更親密的關係」。這種想法其實並不算錯,但常常會被簡化成一種「換取式的交易邏輯」:我們讀經、我們禱告、我們禁食、我們默想、我們操練,是為了能夠「換取」與上帝有更親密的關係。我們以為,只要多花時間在靈性操練上面,我們就能夠更「屬靈」。
這就有點像早期的霍元甲。如果說,「靈性操練」是基督徒的「武術」,那麼達至「屬靈境界」,就是基督徒眼中的「津門第一」。我們認為,如果能夠有更多的「操練」,更強的「操練」,我就能夠與上帝更加親近,我就會更「屬靈」。當靈性操練與所謂的「屬靈」,變成這麼簡單的A+B=C的邏輯,基督徒就會忘了靈性操練背後更為複雜而重要的功能。這現象四處可見,筆者就待過某些教會,把會友參加禱告會、大聚會,甚至是小組的次數,當成非常重要的指標,只要低於某個標準,就會有人前來「關心」。這個來關心的人,目標就是要你按時聚會,對他而言,就算你有再多慈悲憐憫的心,再怎麼樣愛鄰舍如同自己,聚會次數少,就是靈性不好,就需要「改進」。
到底什麼是靈性的操練呢?如果按照靈修大師魏樂德(Dallas Willard)的定義,所謂的靈性操練就是:「『在敬虔上操練』,使我們有能力從上帝那裡領受更多的生命與力量,而不會受到這些力量的危害,或是讓其他人也跟著受害。」(註)換言之,與其說「屬靈」是靈性操練的目標,不如說比較像是靈性操練的附帶結果。靈性操練真正的目標,是要模塑你的人性,讓你更有仁愛的心,更能忍耐,待人更恩慈、更信實,唯有你具備了這樣的品德,自然而然在上帝眼中,就可算為「屬靈的人」,當上帝要藉著你來改變世界的時候,也不會擔心因為你的品德問題,導致自己或是其他人,甚至是神國受到虧損。
這也正是後期霍元甲的真正領悟:「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他發現,習武不是為了逞強鬥狠,而是要能管理自己這條最大的惡龍。日復一日不間斷地鍛鍊腳力,不是要你比武的時候可以跳得高,而是要訓練你持之以恆的毅力與決心;蹲馬步苦的要命,不是要你不容易在擂台上被打倒,而是要你培養吃苦的勇氣,苦難來臨時才能甘之如飴;擁有更強健的身體,不是因為這樣拳頭才有力量,而是要你有那樣的能耐,在別人揍你傷害你的時候,還有力氣去愛對方。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霍元甲:有堅強的決心,明知事情困難重重,還是不顧一切;有無比的勇氣,親赴仇人的家裡,負荊請罪;有不可思議的愛,瀕臨死亡的時候,還能克制自己,不以自己最強的招數還擊,以免冤冤相報,永難善了。這曾學武的涵義,應該就是孫中山先生用「尚武精神」四個字,來形容霍元甲的原因吧!
我們基督徒應該常常問自己,我們所進行的操練,目的究竟何在?禁食,是為了某個不切實際的屬靈幻想,還是知道這有助於擺脫我們錯誤的安全感?獨處,只是因為人家說獨處好,還是知道能夠因此練習擺脫對世俗價值觀的倚賴?唯有如此,才能不再扭曲各樣的屬靈操練,真正讓靈性的操練,成為一個模塑我們人性與品德的管道。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後一5∼8)
註:Dallas Willard,The Spirit of Disciplines,New York:HaperCollins,page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