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生活》

| | | | 轉寄

當夏甲與路得在你身邊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邊緣經驗的深層意涵

 臺灣多年來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挫折,已經逐漸內化出一種國際關係思考的邊緣意識。

 這個邊緣意識,一方面有著被不公平對待的憤慨,另方面則有著自立自強的危機感受。憤慨的情緒與危機的焦慮,對於關顧弱勢的文化養成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特別在這全球化流動的時代氛圍中,臺灣不斷地有新移民女性來此落地生根,如何穿越「外籍」標籤的原罪符號,進入他們的心靈世界,並且從中看見我們的責任,將會是我們從聖經啟示與社會實況中,學習信仰實踐的美好契機。

 一、穿越「外籍」分類模式的盲點

 「籍」作為現代國家對人民控制與管理的分類基礎,象徵著政府國家統治技術的能力,也傳達出劃分「裡外」的基本態度。

■ 分類=標籤化?

 然而,這個原本屬於現代國家的公民確認機制,卻在高度流動的全球文化中備受挑戰。因為,每一個分類的行動,同時也都是一種「標籤的行動」。

 所謂的標籤化行為,談論的就是一種關係當中的「簡化」行動,標籤者使用自己有限的觀察與記憶,將被認識的對方靜止地劃上某個觀念的等號,比如說「落後」、「貧窮」、「粗工」…。在這樣一種過度簡化的聯想活動中,我們對人的思考變得粗糙而蒼白。

 如果沒有聯合國「國籍」的我們,是國際政治利益中的受害者,何竟讓受害的我們轉而成為排斥「外籍」的加害者?更何況,在婚姻基礎的公民身分中,他們儘管「外籍」,卻都有與我們一樣的「國籍」。

 換言之,「外籍」觀念的本身,隱隱透露著一種莫名的階級意識,使得被觀看者處於一種次等的位階。

 二、「外籍婚姻」是親密關係中受傷的原型

 早在聖經創世記的故事中,就細膩地沿著「外籍」這個主題,鋪陳出重要的神學意涵。

 對於迦南地的原住民族來說,奉上帝旨意離開家鄉的亞伯拉罕就是一個「外籍人士」;此外,就亞伯拉罕之妻撒拉所安排的代理孕母而言,夏甲則也是一個「外籍人士」;前者是一種移民經驗,後者卻是一趟婚姻關係。

 兩個不同的性別、不同的民族,卻同樣都分享著一個共同的邊緣身分。而正是在這個最邊緣的巧妙會遇中,揭露出邊緣者間迫害的受傷原型。

■ 結果重於過程?

 在傳宗接代的神聖啟示面前,作為上帝啟示實踐者的亞伯拉罕與撒拉,沒有展現出親密關係作為婚姻基石的見證,卻在專注啟示「結果」─生孩子─的迷思中,失落了啟示「過程」─親密關係─的真實意涵,以至於讓傳宗接代的神聖啟示,成為「利用邊緣人」的觸發點。

 在這個「結果重於過程」的信仰行動中,夏甲悲劇性地進入這個扭曲的婚姻世界中,不僅淺薄化了跨國婚姻中可能深入開展的心靈會遇,甚至嚴重地扁平化對「一個人」的基本尊重。

 這並不是說,外籍婚姻、跨國婚姻的本身「必然」帶來受傷的結果,但如果跨國婚姻的開始,是建立在「傳宗接代」的基礎之上,則有極大的可能會暴露在對人扭曲的危機當中。

 三、重新聆聽「他者」對我們的呼喚

 究竟應當如何善待婚姻關係中的「外籍配偶」?究竟在傳宗接代之外,還能夠從哪一個角度辨識出身旁的外籍配偶?在令人難堪的夏甲受創經驗後,慶幸還有另一段令人動容的跨國婚姻作為恩典的註記,那就是「路得」的婚姻故事。

 在路得喪夫與再婚的愛情故事中,我們見證了以色列社群對於「他者」的接納與祝福。基本上,當外族人路得帶著「喪夫」的印記,進入封閉性極高的以色列社群中,已經宣告出這個身分是一個十足的「外人」,一個沒有理由被紀念的「他者」。這個外人、也是他者的路得站在一個最邊緣的角落,一個沒有遮蓋、也沒有保護的幽暗傷痛之中。

■ 概化生歧視

 芝加哥社會學派著名的符號互動論學者米德(G. Mead),對於社會中集體與個體關係的相互性,做出許多精闢的闡述。

 他指出,在一個社會中不斷地存在著一種「概化他人」的心理活動。這是指,社會中的人們在理解他人的時候,總是需要借助一個觀念化的過程,將「他人」放在我們心中所預設出來的社會情境裡,並且據此對他們做出適當的回應。

 如果社會中的相互關係真的如米德所闡述這般,那麼當我們看見社會裡有著許多層出不窮的受歧視「他者」,便不得不返身檢視我們心中對這些「新移民」所進行的「概念化過程」,是否存在著許多扭曲的歧視情境─認為他們「必然」是不聰明的,認為他們「必然」是缺乏教養的。

 感謝上帝,在波阿斯的眼中,路得並沒有被概化為一個愚拙的異鄉人,或是扭曲為不吉利的外籍人士,卻是一個對婆婆有情,對人生堅毅的賢淑女性。

 面對這樣一位身世坎坷的異鄉人,波阿斯展現了一個去除民族主義的寬闊胸襟,重新以責任與承擔來面對這位外籍人士,對整個以色列社群所帶來的挑戰。路得的出現並不僅訴說著她艱困的婚姻歲月,更是作為上帝要求以色列群體實踐照顧出外人命令的象徵。

■ 恩典的禾場

 就在一個分享豐盛的恩典禾場中,路得生命的堅忍與波阿斯胸懷的氣度,相互激盪出一個美麗的善性循環。不僅牽動當事人生命深處的雀躍之情,更為歷世歷代的跨國婚姻,勾勒出有別於亞伯拉罕與夏甲的傷痛圖畫。

 夏甲在曠野中孤寂的身影,與路得在禾場上蒙恩的情景,並不僅僅是遙遠的聖經故事,更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我們社區的生命故事。如何重新看待身邊異族的新移民女性,及時且積極地伸出友善的雙手,將是我們在今日從上帝領受的社會功課,而其中成功完成的關鍵,則是落在對「他者」角色的覺醒上。

 我們必須知道,他們並不只是外籍,也不應只是他者,更是我們最小的弟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