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顧了面子,失了裡子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國王的新衣》這個故事相信是很多人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故事,簡單說就是敘說一個國王因為只愛聽他喜歡聽的話,所以導致下屬為了討好國王而刻意欺瞞事實,最後讓國王因為被饞言蒙蔽無法看清真相而鬧出笑話來。

這樣的笑話其實不單只有存在童話故事裡,而是經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到。昨天上課的時候,我特地也以社會心理學家顧里(C. H. Cooley)的「鏡中之我理論」,來說明這個現象之所以會產生的重要原因。根據顧里的說法,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像是在「照鏡子」,必須透過觀察他人對自己言行舉止的評價而來,就像小時候爸媽說我們是好孩子,我們就會有正向的子女認同,老師說我們是壞學生,我們就會有負面的學生認同。

當人們彼此都知道,對方會以我們對他們表現的評價形成其自我認同時,為了不要讓對方覺得我們給予他們評價是負面的(就是不想當壞人),或是避免不盡理想的言行舉止造成人際互動的尷尬,所以大家開始說一些不著邊際,甚至逢迎拍馬的話,為的是不要讓自己的意見太清楚地讓對方知道,或是讓對方不佳的觀點或表現被血淋淋地被攤在彼此面前。

就像一群朋友在KTV裡唱歌,雖然同事的歌聲真的五音不全,也要拍手叫好;再如老闆為公司構思的企畫內容實在是呆板無趣,也要說老闆的眼光真是真知灼見;明明很討厭某個同學,但是見到他的時候,還是要說「真高興看到你」。換言之,說好聽話或拍馬屁原本的目的,是希望人際間的差異或衝突可以因為這些人際技巧獲得一定程度的化解,進而拉近彼此的距離。

但不幸的是,當人們都知道彼此會為了「顧面子」而不說真心話的時候,人際間的距離不但不會被拉近,反而會被扭曲地更加惡質。因為,大家都心理都明白沒有人會「說真話」,所以對於彼此的言論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只當成是「場面話」而不加以採信。這樣一來,逢迎拍馬文化所營造出來的文化,除了是更多人際內在的猜忌和算計外,人們也很難再透過可信賴他人的回饋,真實地反省自己與生活世界。
就像我跟學生說過,如果我給每個人的期末報告回饋都是「寫得很好,加油!」每個人的期末成績都打九十五分,這樣的回饋與成績完對學生而言只會是一堆垃圾。因為學生們知道,這些報告的評語只是老師的客套話,完全沒有針對他們報告的內容給予「個殊性」的回應;而這樣的成績也不代表自己真正的表現,因為努力學習的學生和那些亂抄作業的學生成績竟然完全一樣。如此一來,師生之間也就不再會有任何真誠的對待和信任。

同樣地,就像我有一個在北部某大學任教的朋友,從小到大都是一帆風順,所以很不喜歡聽到親友對他任何的負面評價。身旁的人知道他的個性,為了不造成彼此的尷尬,也都順著他,盡挑那些他喜歡聽的話跟他說,從來不敢、不願跟他表明真心的感受。也因為這樣,這位朋友一直覺得自己的領導和學術能力很強,而且深受師生愛戴,就在這種虛假自我概念下,他參選了校內重要主管,結果當然是兵敗如山倒。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即便是已經跌倒了,身旁那些朋友不但沒有藉此機會跟他說實話,還繼續說更多的謊話來催眠他,讓他覺得自己的失敗完全是別人造成的。

看到這樣的局面,我想起小時候母親跟我說的《秋決》的故事:一個孩子,從小失去父母,因為祖母的溺愛,做壞事後總是由祖母出面善後;直到他犯下無法彌補的殺人滔天大罪,才在執行死刑前跟他的祖母說:「我今天之所以會走到這一步,都是你害我的!因為我小時候犯錯,你都不教導我,慣壞了我,才讓我一直錯下去」!

作為一個老師,我也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為了討好學生,盡挑他們喜歡聽的說,而忘了「用愛心說誠實話」的原則。雖然我也不否認「善意的謊言」有時候確實能減少人際間不必要的尷尬,但如果這些「善意的謊言」不是出於「讓對方更好」的動機,而只是為了讓自己在他人面前不用扮黑臉,或單純只想降低彼此的尷尬,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不但不會增強,反倒會產生更大的猜忌和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