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為何要大家說英語?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近年來各大專院校都開始重視學生的「服務學習」,簡單說,就是在提供他人服務的過程中,也能藉由反思整個服務的歷程,讓自己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學習。也因為這樣,曾有一個學生跟我說,他到原住民部落去教導小朋友學習使用電腦網路,當他看到學生可以自由運用網路科技搜尋他們所要的資訊時,心中便燃起一股成就感。

但是當上完我在研究所開授的文化研究課程後,他開始有不同的想法,他告訴我:老師,原住民部落本來電腦硬體設備就比較缺乏,我們一段時間就得到他們部落裡去幫助他們更新軟硬體;可是再怎樣努力更新,部落小朋友所能擁有的電腦資源似乎都只能達到平地學校淘汰掉的標準。

另外,我這個學生還跟我分享到:在電腦科技沒有大肆進入他們部落之前,多數小朋友下課後是可以跟其他的同學打球、玩耍的,可是當電腦網路架設之後,有越來越多小朋友開始沈溺在線上遊戲,能夠面對面產生友善人際互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這個學生甚至開始質疑:這種服務學習的方案究竟是在幫助原住民小朋友過得更好,還是在為他們設定一個一輩子注定得拼命追趕的空虛目標?

在這個學生跟我談完後,另一個我以前研究所的學生說要和朋友到西藏去關心那裡的小朋友,提供他們更多的學習資源。我問他:你們去那裡除了給他們實質的金錢支助外,還要跟他們互動些什麼?他告訴我,他們可能還會教導他們英語。我接著問他:你們教這些西藏小朋友英語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學會英語的意義又在哪裡?聊到這兒,我們似乎開始更深入地反思到「偏鄉服務的意義與目的」究竟為何?

我經常看到一些學生老是覺得地處偏僻的鄉鎮缺乏電腦或物質資源,所以會很熱切地希望將所謂「文明社會裡」的一切生活樣貌複製到那裡,希望當地的小朋友也可以過著「進步」的生活。但很令人憂心的是,多數前往「偏鄉」進行服務學習的學生並沒有覺察到「多元文化」並存,而差異生活方式也有其不可忽視之價值的事實。

基於這樣的憂心,我跟這位研究所的學生接著提到:不曉得有沒有哪些西藏人的生命價值或生活方式,是資本主義或工業社會所極度缺乏,甚至亟欲希望擁有的?諸如生活步調的慢條斯理、對於親人生死的達觀、真誠的人際關係、對於所屬區域的鄉土之愛……這些不都是身處理性化、標準化、效率化壓力下的我們,所渴望卻不可得的嗎?教導小朋友英文是要讓更多使用英美語言的人認識西藏人優質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還是讓他們覺得英文很重要而開始花大筆的金錢、時間和心力學習英文,以便「趕上」英美或歐洲人的生活步調?

也因著這樣的想法和感觸,我開始構思未來在學校裡推動服務學習的時候,是否有可能與學生們一同從「優勢觀點」和「永恆價值」的角度來思考「服務學習的意義與目的」,並且從彼此互動的過程中覺察、學習對方生活與價值的長處,進而反思自己生活的盲點和侷限性,而不是只有一味地「進入偏鄉」、將鄉下的生活方式貼上「不文明」、「不進步」的標籤。我相信,唯有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能先站在「傾聽」與「尊重」的立場上去理解對方,才有可能創造出平等和友善的互動關係,這樣的服務學習才真的能夠促進跨文化的理解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