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小小 2016.12.18
【APP世代生活中的一天】
上午7:30。手機的鬧鐘鈴響。起床,洗臉,刷牙。出門倒垃圾。打開電腦收發email。上Facebook、Line社群,查看是否有訊息需要回覆。po一小篇300字的心情隨筆在Facebook。
上午8:30-11:40。擔任暑期希伯來文密集班助教。老師講到講義上沒有的例子,我立即用手機裡的原文聖經工具(字彙分析、字典、彙編)查詢舊約聖經經文,隨時協助提供補充資料。
用手機發簡訊給在圖書館看影片的女兒。交代她10:30要記得幫Jane買書,去郵局辦事,買午餐,再騎摩托車過來接我。
中午12:00。在家裡與女兒吃外帶的拉麵。她用手機上youtube看即時新聞,我用手機上Facebook、Line社群,看電子報。
下午2:00-5:00。到神學院圖書館,打開電腦,透過手機4G上網,邊工作,邊待命,隨時有學生來問舊約希伯來文問題。收到使用者回報,代上6:71只有某譯本打成「西珊」,其他中文譯本皆是「巴珊」,是否有誤?我用關鍵字搜尋「西珊」和「巴珊」,判斷應該是打字錯誤。email通知所屬的聖經協會,請求我方更正許可。
下午5:30。今天太累,也沒時間煮。上網查一下小店的菜單,用手機打電話訂了四份不同的炒飯當晚餐。十分鐘以後去拿。用電腦的網路ATM轉帳給房東。上Facebook聊天室告知房租已過去。
晚上6:00-7:30。晚餐。家庭禮拜。我和老公、女兒打開各自的手機,兒子拿平板電腦,使用聖經工具,點選《使徒行傳》第四章。老公閱讀的聖經版面是《和合本》和《巴克禮》台語譯本對照。女兒的是《和合本》,兒子的是《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我的是希臘文原文和字彙分析。禱告的時候想到女兒就要離開我們,去台東大學讀書。我在想是否要她用skype繼續參加每周一次的家庭禮拜?
晚上7:30-9:00。躺在床上滑手機,瀏覽電子報、雜誌,亂逛youtube推薦頻道。現在沒電腦用,因為兒子正借用我的筆電寫生物實驗報告,他同時用平板電腦的Line跟同組的同學討論。
起來運動一下。手機打開Line裡的流行舞社群,同學們錄製的老師現場教學影片。這個月因為希伯來文密集班與跳舞時間衝到,只能用Chrome Cast遙控電視在家跳。
女兒用她的新筆電,上網查詢大學選課課表。列印了學費單,透過網路預購去台東的火車票。跟我拿了錢,帶著學費單和火車票的電腦代碼,去便利超商繳費並利用ibon拿火車票。老公與美國的同工用skype網路查經,整理出來的註釋資料會放入聖經工具裡面,供眾人免費使用。
晚上9:00-10:30。兒子終於用完電腦歸還。他跟我抱怨全班同學都是智慧型手機,只有他的是笨蛋手機。我有點心軟,想要把我的智慧型手機給他。回電腦前工作。桌面上開了七個視窗,聖經工具視窗、待改的學生作業、待寫的文章、google、email、Facebook,以及youtube正在播放音樂。我在這些視窗跳來跳去。老公linux系統的桌面同時開著十個視窗。多我三個視窗是線上遊戲、程式開發系統、windows虛擬機器。我問他下學期的新行事曆,我要知道他哪幾個晚上有夜間部的課要上,就不用準備他的晚餐。他分享google日曆給我,兩人行事曆自動同步完成。
晚上10:30-11:30。女兒、兒子去睡覺,老公停工休息。他用手機Chrome Cast遙控電視,播放youtube的節目。我去準備消夜給他吃。我拿著希伯來文文法書坐在老公旁邊,因為老公今天選的節目很無聊。
晚上11:30- 洗澡。老公說他現在都用點對點加密通訊軟體Telegram與技術組同工談機密事情。我跟他說我還沒找到如何在目前年輕人流行的APP、以照片為主的Instagram,用更精練的文字傳遞深刻思想。老公抱怨兒子打字慢,是因為APP世代只會用一根指頭滑來滑去。我跟他談到兒子的手機。他阻止我的婦人之仁,為兒子著想,一定要堅持、不准他帶智慧型手機去學校。上床,睡覺。
【APP世代的行動革命】
傳統上,每15至20年為一個世代(Generation)。但,美國人口學家William J. Schroer 率先把美國人口分為四個不同的世代:嬰兒潮世代(生於1946-1965年)、X世代(生於1966-1976年)、Y世代(生於1977-1997年,亦稱N世代)、Z世代(1998年-至今)。此種以「相近年代出生,因著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背景影響,而擁有共同特性的人群」做分類基礎的世代劃分,有助分析特徵,作出針對不同世代人群的措施和策略,已被學者與研究人員廣泛接受。根據此分類,本文的「APP世代」應該是歸類於浸泡在高科技發展下的Z世代的後半,從2007年第一代iPhone推出,所掀起的行動科技旋風起算。
Apple蘋果產品的策略師賈伯斯是一個簡約主義者。其設計理念的終極境界是,只要一個手指頭,就能操作。一般滑鼠是三個按鍵,我們還嫌不夠用,但賈伯斯的滑鼠只有一個按鍵。在iPod 產品設計,他把全部四個功能鍵都集中在一個選盤,整個播放器沒有任何多餘的操控介面。到了研發iPhone 時,賈伯斯不管反對聲浪多大,他逕向設計團隊下達一項命令:「iPhone 面板上將只有一個按鍵。去搞定它。」2010年上市的iPad亦是承襲iPhone的理念。
一個按鍵的宗旨,需要相關配套的支援。硬體得具備多點觸碰的顯示螢幕,軟體則是提供直接服務、解決問題的APP。APP是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上應用程式application的簡稱。查字典,一個APP。找地址,一個APP。聽音樂,一個APP。寄郵件,一個APP。讀聖經,一個APP。看相簿,一個APP。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上有各樣的APP可下載,供使用者解決日常瑣事。
除了軟硬體的配合,無線上網的低價環境更需要到位。寶可夢Pokémon GO讓社會趨勢更加的走向「行動科技」。行動裝置人手一機。APP世代的生活方式,從通訊、消費、取得資訊、到對社會的認知等,其思考過程、性格、想像力與行為如何被影響,與上一代有著明顯的分別。
【APP化的自我認同】
網路在這廿多年的變化極大。最初的社群BBS、News是簡單的純文字,人人只有id代碼與暱稱,彼此不太知道對方的真實身分。以我為例,id是lk,暱稱是陳小小。簽名檔是「lk 就是陳小小,陳小小就是lk」毫無意義跳針的一句話。一些BBS玩家從我所關心的話題、貼的回應文章,多以為我是男生。從暱稱,判斷我長的矮(嬌)小。但實際上我是女生,而且23歲就已婚有老公,身高在班上排前幾。
現在的社群Facebook、Line、Myspace,每個人都得表白自己的身分。公開的真實資料越多,越容易結交朋友。姓名、性別、生日、手機號碼、email、大頭照、生活照,出生地、現居地、政治立場、音樂偏好、閱讀的書目、喜歡的名言、朋友群、學歷、工作經歷、打卡動態…..,公開的資料越少,就會被視作汲汲牟利的賣家、心懷不軌的詐騙集團操作的網路機器人。想請求加好友,就會遭到拒絕。線上和離線的生活漸次交疊,越來越難以區隔。
可以說,廿年前流行匿名,今日流行我就是我。但,這個「我」,多是經過多層包裝後的「我」,是「假我」、「理想我」,是修飾後的自我圖像。琳瑯滿目的自拍、修圖APP,讓人們輕輕鬆鬆一指就可以把老肥男變小鮮肉。最近網路流傳幾張照片,令人想起卡通《無敵鐵金剛》的雙面人,那是幾位女性在網上勇敢曬出自己半張臉濃妝巧笑倩兮和半張臉素顏的對比照,正諷刺著網路這個普遍的虛偽現象。我雖還不至於去搞修圖或化妝,但不能免俗,大頭照是我笑得最燦爛、沒有魚尾紋的個人照。跳舞運動照或團體合照,也只挑腰身纖細、身材修長的照片貼。
不只身材外貌的照片經過篩選,關於日常的生活紀錄,人們也趨向展現光鮮亮麗的一面,營造光鮮亮麗的虛擬形象,與朋友開心吃喝、旅遊玩樂、婚姻愛情、個人(或孩子)的功成名就,曬著各樣的幸福。我們看到的是當事人希望我們瞭解的一面,而非他們生活的全部。《破解APP世代—哈佛創新教育團隊全面解讀數位青少年的挑戰與機會》指出有項研究甚至發現自戀指數高的人,與在社群軟體Po炫耀文數量成正比。人們沉迷於APP塑造的美麗新世界,是造成越來越多自戀者的成因。心理學者珍‧圖溫吉(Jean M. Twenge)的研究則發現伴隨自戀程度的升高,人們憂慮、躁動、憂愁、悲傷與孤寂感也跟著增加。
虛擬世界,人人看似有著一個又一個的小確幸。但,真實世界,內心深處卻存在一個又一個的悲傷、孤寂、茫然與困惑。蒙恩的基督徒應該可以了解真實的生命處境,需要耶穌的真光照耀,因為你我都共有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深刻經歷。缺乏生命真實地敞開、塗脂抹粉的虛擬社群,比較心態聚集孳生發酵,他人生活較快樂精彩徒令自己感到疲憊厭倦。若我們反其道而行,少貼「自我炫耀文」,多貼「炫耀耶穌文」,袒露人性中的驕傲、炫耀、虛榮、歡愉、恐懼、悲傷,各樣的人生難題,向世人見證上帝如何介入施予拯救、如何賜下自由生命,自會受到注目,成為黑暗中的盞盞明燈,上帝施恩福的管道。
【APP化抽乾了個人安靜的時間】
《冬季不連線—關掉網路過日子》一書的作者蘇珊‧莫沙特(Susan. Maushart)是作家兼社會評論家,她嚮往梭羅《湖濱散記》的簡樸生活。有天她驚覺自己與三個青春期的孩子過度沉迷手機、網路以及3C產品,於是她斷然決定展開兩周斷電生活,接著禁絕網路、手機。一家四口為期半年沒有電、沒有網路的日子證明了斷絕這些東西,生活還會更有趣。
蘇珊認為網路讓現代人無法專注思考。她的女兒蘇西在寫功課時,電腦的桌面上開了九個視窗!一個工作視窗,六個對話視窗,一個視窗正在下載影片,一個視窗追蹤一對鸚鵡的網拍。在她關掉網路過日子的實驗下,孩子們變得越來專注,思考越來越有邏輯。她抨擊網路科技抱持樂觀態度學者提出的「經常切換有助思緒暢通」,根本是歪理,轉換注意力絕對會干擾思緒。
這項觀察令我反省自己和老公在電腦前工作的德性。我們的桌面上還真的開了將近十個視窗,不比蘇西少。但,我們的專注力與產出並未減少,然而我也不認為「經常切換有助思緒暢通」的說法正確。
《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與蘇珊持相反的論調。因為作者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的女兒總是捨棄安靜的個人臥房,喜歡待在熱鬧的餐桌上工作。在工作的同時,她照顧狗兒,看爸爸媽媽進進出出,電腦桌面上開著幾個研究視窗,兩個對話視窗,一個背景音樂視窗,也是將近十個視窗。而他女兒在校成績卻是全A,更是職場上被上司肯定的明日之星。這令唐認為在數位世界中長大的網路新人類,大腦已日漸有所改變,切換速度可能較快。我個人的想法是,「視窗切換」本身就是一種休息。當我寫文章被卡住時,第一個念頭多是切到音樂視窗,選一個適合當時心境的音樂來提振士氣。曾毓蘭詞曲的〈我怎能不為主活〉超級好用,多次伴我走過與艱困的文章搏鬥。偶爾,我切換到Facebook,跟朋友們打屁幾句。「視窗切換」對我們這種在家工作者是coffee break,畢竟我不是上班族,我沒有同事,可以相偕泡杯咖啡在走廊上聊幾句。
《有組織的心智》一書提及英國心理學家威爾森研究發現,若人們專心於事務之際,突然被一封email打斷,智商形同瞬間降低10點,比抽大麻還傷腦。這點我很相信。但作者列維京提出電腦科技視窗切換帶來的分心很耗腦力,使人們的思考品質日益低下,我卻不怎麼同意。當主要工作被卡住,「視窗切換」讓我們暫時從眼下的window跳到另個window去,大腦的多巴胺會獎勵在另一個視窗完成的簡單小任務,產生舒壓的效果,並不會讓我們拖延而不去完成費勁重要的主要工作。
被外界打斷和自己主動切換視窗去喘口氣,兩者並不一樣。我的休息也並非只有在電腦桌面上「視窗切換」,在客廳走來回踱步,在陽台向下眺望,躺在床上發呆,也都是可以讓我耗損的腦力獲得修復的方式。當然桌面上開多個視窗,要注意的是對話視窗要設定為「不被干擾」,才不至於被不時冒出的叮叮咚咚提示聲打斷對主要視窗的全神專注,智商瞬間降低10點。
《破解APP世代》列舉多項當大腦獲得休息並關注內在的好處之研究。學者發現「靜止」時間扮演某種修復角色,可提升正向感受,最後幫助個人在需要時,更有效率地發揮專注力。我認為該擔心的是,因著行動裝置隨手可得,APP充塞於現代人每分每秒的時間裡,人們越來越只局限於在手機或電腦視窗切換的「忙碌的休息」。越來越多人的休息是跟我一樣,「躺在床上滑手機,瀏覽電子報、雜誌,亂逛youtube推薦頻道。」讓腦袋放空。甚至,連排隊、通勤……,各樣原本能駐足靜思的片刻,全都被APP填滿。在這樣的APP潮流下,基督徒更是迫切地需要給上帝空間、渴求只有上帝能供應的活水。
雪上加霜的是,基督徒在時下流行的錯誤教導下,即使空出時間、空間給上帝,進行靈修禱告,卻多被健康、工作、外貌、愛情、人際關係、財富收入…充斥。並非不能祈求這些人生中常見重大關切,而是耶穌兩次表示「不可像他們那樣」重複又重複的長篇大論,無窮盡的慾望讓整個靈修禱告沒有內涵、缺乏營養。耶穌教導,「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異教徒那樣重複沒有意義的話。他們以為只要長篇大論,上帝就會垂聽。不可像他們那樣。在你們祈求以前,你們的天父已經知道你們所需要的。」(馬太福音六章7-8節)上帝兒女所需用的,天父上帝豈不知道?基督徒的心靈應該更多的給上帝,親近上帝。讓上帝對付我們人性中的各樣軟弱與黑暗,貪婪、驕傲、野心,於是更能察覺上帝的旨意,更能體貼上帝的心意,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人生需用,阿爸天父自會加給我們。
【強大潛力的社群組織】
網路新人類有眾力協作(mass collaboration)的特點。舊世代的人們習慣被動接受資訊。但新世代是積極主動的發起者、協作者、參與者。
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是最為著名的眾力協作產品。截至2016年9月,英文維基百科有522萬多條條目,中文維基百科有89萬多條條目。若非中國政府多次封鎖維基媒體,中文維基百科很可能跟英文維基百科條目的差距不大。畢竟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有世界總人口五分之一。而華人基督徒最著名的眾力協作產品應該是信望愛聖經網站與信望愛聖經工具APP,於1995年由交通大學的學生肇始。BBS網站、WWW網站,到現今的聖經工具(聖經閱讀、查詢、語音聖經、原文編號詞典、研經資料、新約希臘文、舊約希伯來文亞蘭文的字彙分析、聖經地理),全都是世界各地的華人基督徒義工參與。
針對網路這類沒有酬勞可拿,卻有那麼多的義工參與現象,《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一書作者克雷‧薛基(Clay Shirky)提出解釋。人類本來就有互利合作的天賦。新世代只要有正確的理由和動機,動員群眾就極為容易和快速。那是因為新興的網路工具搬除集體行動的障礙,使得參與的門檻降低、參與要付出的成本也大幅下降。而《N世代衝撞》則觀察到新世代的人們想和組織攜手合作,研製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並樂於在產品設計的過程助以一臂之力。新世代的人們相信自己能提供有用的見地,而且,能夠作為見多識廣的獨特群體的一員,那種感覺很好。
相較於舊世代,APP世代技術門檻大幅提高。APP的程式開發更為困難,介面設計需要更高的美術視覺水準。完成的APP軟體,全世界主要也只有兩處(Apple store 和google store)可以發表。越來越少能如早期那樣,技術人員可以單打獨鬥,創下網站林立、百花齊放的精采。APP更是需要眾力協作,多人合作參與的團隊事奉,就像寶可夢Pokémon GO的成功是結合google map的技術和現成的遊戲動畫。
然而,眾力協作需要組織有快速的決策腳步配合。常有其他機構或組織羨慕信望愛廿多年來,一直有世界各地的義工投入,要我介紹義工給他們。然而我發現想要有義工參與,組織必須能速戰速決,立即回應。速度帶來更樂意委身的勁道,決策緩慢會磨掉參與者的志氣與熱情。並且要樂意採納義工對於決策和改變工作流程的建議,若建議現階段不太合適,也要解釋箇中原由並予以感謝。新的協同工作,不像傳統的團隊協力。然而,多數組織仍背負許多傳統包袱,決策一層又一層,參與的門檻高、要付出的參與成本多,義工委身的興致就缺缺了。
相較於外面的人,基督徒更有著為上帝擺上的意願,更樂意奉獻一己服務世界各地的肢體。耶穌替他子民所預備的上好福氣就是在基督肢體中,成員彼此在行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響,互相倚靠,互相制約,個體在其中拓展生命的寬度和深度,漸次成長。
APP世代的共同點是喜歡彼此協同工作,互相學習,一同成長。然而,教會機構、神學院管理模式仍多是以教牧人員為重心,較為單向。主事者或許應該正視到世代環境的變化,組織需要懂得借用外部的知識、資源和能力。多方思考現已有的經營模式是否應該反過來以底下的基層、會眾為中心,多向進行,強調量身訂做和協同工作,不再以在上的牧長同工為重心。讓各個基督徒發揮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屬靈恩賜,而非牧長們計畫下的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職務,可以令他們獲得更深的滿足,帶出更多的委身。
網路科技只會愈來愈發達,愈來愈重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愈來愈深。就如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開頭的那段話:「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每個世代都有它的好、它的壞,我們這些卑微的僕人,掌握APP世代的特性,效法耶穌,為上帝所用,服事這一代的人。
◎本文刊登校園雜誌2016/11、12月號
圖片提供/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