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發自愛的關懷才是教育的關鍵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前些時候,過去一些畢業的研究生老友們來找我敘舊,相聚的過程中,我跟他們聊到很感謝他們過去在不同人生階段,跟我一起閱讀、討論、實踐各樣的「客觀知識」;也因為他們的同行,讓我那段時光不再孤單,而是有同伴的扶持。但是從去年二月我改換服務學校之後,我才真正地感覺到自己有在實踐「關懷倫理」,而非只是課堂上的討論,我甚至認為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價值。

因為過去的我偏好「是非分明」(或者姑且稱為「正義倫理」),並期待自己堅持住某些正確的價值;但是在過程中,卻較少靜下來聆聽我所嫌惡或批判對象的故事,也因為這樣,我很容易覺得自己是正義之聲。

我跟學生說:相信你們一定都記得,以前我在第一堂課都會恐嚇學生這堂課多麼累,希望沒有心的同學退選。後來想想,其實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不想看到」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或者說,我沒有勇氣改變自己,構思更多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

直到去年二月我來到新的服務單位,重新反省自己當大學老師的「初衷」,以及自己琅琅上口的關懷倫理:我當初想當大學老師,不就是希望陪伴學生,讓他們建立自信嗎?關懷倫理的核心價值,不就是該相信學生有「好動機」,聆聽他們最真實的感受,同時也將最真實的自己交托給他們嗎?

於是,我下定決心要花時間、心力參與學生的生活,聆聽他們真實的想法;在此同時,也好好梳理自己大學時代的經驗,在課堂上跟同學們分享。半年多來,我在與學生的關係中真切地感受到:人與人如果真能產生什麼影響,最有可能的一定是在「信任與關懷關係」中;靠著理性辯論或許能爭辯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但「改變」卻很難在不信任或被撕裂的關係中產生。

我終於明白:如果老師最大的任務是協助學生學習,那麼最重要的不是證明自己是正義的一方,更不是恐嚇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退選;而是真正地關心他們,以他們最佳選擇為優先考量,必要的時候甚至要跟他們一起混亂、焦慮、痛苦。我終於明白,這就是「愛」!


圖片提供/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