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
主日學教師應有的心態和準備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大綱
前言:基督教教育的方向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一、教會的二大功能:宣教與教導(馬太福音28:19-20)
二、基督教教育的教科書及內容(提摩太後書3:16-17)
三、哲學基礎:所有的真理都是本於上帝
約翰福音14:6,創世記1:1,箴言3:19-20,
羅馬書11:33-36,箴言1:7
四、主日學老師的一瞥
一個門徒,當他被完整的教導後,應當像他的老師(路加福音6:40)
五、學習的基本原理
內容
前言:基督教教育的方向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一、教會的二大功能:宣教與教導
這裡提到世界的末了,地震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會不會覺得是世界的末了?上週嘉義發生大地震時,我人剛好在嘉義。因為有一個讀我們研究所的醫生,我們派他到溶劑廠,就是中油的溶劑研究所去幫忙,有一些事情我必須要跟他們研究所的所長商量,所以就到嘉義去。剛好我坐在那裡跟他談的時候,地就大大地抖動,抖得很大。我趕快跑到大柱子邊去躲避,過幾秒鐘地震停了。所長馬上打電話到台北報告。打去的時候台北正在震動,他就知道震央不在台北,過一會兒我們就知道震央在嘉義。
這裡說,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給他們施洗,教訓他們遵守,一直到世界的末了,可見不只是要傳福音,也要教導。
再看以弗所書4:11-16,這是在談教會,教會怎麼樣可以像一個有生命的團體,不斷地對社會、對教會裡面的人有好影響?以弗所書4:11-16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這裡除了講到在教會裡要不斷地長大成人之外,還談到在教會中要如何彼此互助。基督徒只要有一顆謙卑的心,管理好自己的這一份,在我的看法,按照聖經,他就可以得100分了。到底要如何管好自己的這一份?這需要不斷地學習。我覺得主日學的教育方向應該是「終生學習、終生成長、終生服事」。服事不拘大小與形式,可以做宣教,也可以是教會裡面的一個螺絲釘,來幫忙成全別人。
二、基督教教育的教科書及內容
三、哲學基礎:所有的真理都是本於上帝(All truth is God's trusth.)
四、主日學老師的一瞥
廖怡亭: | 我比較強調的是心態,因此我第一點寫的是,他必須是一個有mission的人,第二點,他必須有愛心,第三,他必須有智慧,第四,他必須願意投入服事。有些基督徒,他不斷地在學習,自己吸收很多但是缺乏付出,很可惜。 |
謝甄嬪: | 我覺得一個成功的老師要有愛心,對學生要有吸引力,對聖經要熟練,不然會被學生問倒。 |
王鈴琪: | 一個成功的老師,要會幫助他的學生實踐他們所學習的聖經真理,能夠控制他們的學習環境;因為環境如果太混亂的話,學生就學不到東西。例如,我參加福音隊教孩子的時候,有的學生注意力會被其他地方吸引走,老師需要把他拉回來。因此控制學習環境很重要,老師一定要有一些秘笈才行。 |
陳香伶: | 我對老師的要求是他的行為及他對神的信心上能夠成為學生的榜樣,因為他本身能夠行出來,學生才會覺得老師講的話可信。 |
王榮德: | 是的,一個成功的主日學老師就是學生的一個model。 |
吳玟樺: | 以前我有一個主日學老師,他很能帶動氣氛。我覺得能帶動主日學的氣氛很重要,如果台下一片冷冷的,台上的人講得很高興,氣氛就會很奇怪。其次,老師要能發現兒童的天份,我說的那位老師繪畫畫得不錯,又很會彈琴,他就在主日學裡發現會彈琴或者是會畫畫的孩子,給他們機會來服事。像我就是這樣被發現而步入服事的階段。發現孩子的天份,讓他一起來服事,這一點很重要。 |
許明基: | 有時孩子說的比老師還棒,老師只是經驗比較多,用經驗來跟孩子分享。像我在公司工作,有不少大學剛畢業的,他們剛開始工作時都很害怕,因為缺乏經驗;他們雖然知識很多,但是不知道如何應付政府或者是外在的社會。我常告訴他們,不用怕,多問就是了。只要肯問、肯學習,自然就會了。其次,主日學老師要關心孩子和他的家庭。第三,我認為老師應該要能夠維持教室的秩序,玩的時候盡情玩,上課就是上課,要坐好。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過動兒,要求他們坐好是可能的,孩子也需要安靜才能夠吸收上帝的教訓,如果弔兒郎當,好像是來玩的,可能學不到東西。 |
武茂玲: | 我認為主日學的班級秩序不應該由老師來負責,而是有一套共同的規則,大家來遵循。剛才廖怡亭講到一個有渴慕心的基督徒,不見得願意服事,因為他一直在充實自己,這好像是講到我本身。當然我也在改進當中。我發現主日學老師多半是年輕人,很少是成年人或是事業有成的人出來服事,因為他們都快被自己的事業操死了,沒辦法再服事。主日學實在需要這樣的人出來服事,但是他們卻沒有這樣的時間。怡亭說,心裡要渴慕,可是也要有願意服事的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回歸到「願意」的心,如果「願意」的話,他就會想辦法把時間挪出來,也會想辦法怎麼樣讓主日學的學生有規矩,也會想辦法去認識學生,找出他的特性,他一定也會想辦法用愛心來對待學生。 |
楊淑君: | 你是針對教小孩子而說的嗎? |
武茂玲: | 也不全然,我所說的可以有兩個層面,教小孩子或教大人都可以。不過如果講到規矩的部份,可能就著重在孩子這一個層面。 |
王榮德: | 服事可以不拘形式,我在921震災時到埔里,遇到一個日本來的女孩,她只會講一點點華語,跟在一個醫療站旁邊服事。她說:「我不會做什麼,我就幫你們掃地、掃廁所。」那已經是地震的第五天了,她就是在那裡打雜,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服事。可見服事是看當時上帝給我們的情況來定,我們需要量力而為。 |
楊淑君: | 我覺得應該有些人去把教會每一個人的才能找出來。像我媽媽,她會燒飯,她在教會的工作就是燒飯,每個月輪一次負責主日中午的愛餐。她們教會會用心想如何讓大家在一起,每個人有不同的服事;有的人專門負責打掃,有的人去關懷老人,這是我們教會做不來的,但是她們就可以做。最好能夠每個人在教會都看到自己的位置在哪裡,而不是在教會許久還搞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裡。 |
潘錫安: | 我想,一個好的老師他必須是一個好的學生,他一方面在教,同時自己也在進步,這樣他才會教得更好。第二,他需要先肉身成道,但是還要再回來道成肉身。有的人肉身成道之後就沒有回來幫助人。 |
武茂玲: | 可不可以解釋一下什麼叫做「肉身成道」? |
潘錫安: | 你聽道完了,記起來,然後實踐出來。等等,我這樣講好像也不大對。 |
梁望惠: | 你是不是借用張德謙牧師的話?他上次說,很多神學院老師都是肉身成道。 |
潘錫安: | 對,我的意思就是這樣,如何把它變成具體的東西很重要。第三,我認為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善於教導,把握各種時機、方法和教具。所以教室不一定是有黑板、粉筆、板擦;不是只有那樣才能才能學習。第四,要善於引起學生的動機,例如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等,讓他們覺得來學是一件有趣的事。 |
王道仁: | 一個成功的主日學老師是能夠使學生或別人從他身上看見並認識上帝的人。剛才大家所列的都是它具體的結果。 |
武茂玲: | 這個model相當有挑戰性,學生看到我們,他就願意相信有神。 |
王道仁: | 我補充一點,按學生不一樣的狀況來幫助他,就是因材施教 |
王榮德: | 因材施教不但對年輕人如此,對老年人也一樣。我希望我年老時,一樣可以有學習。剛才我們所念的聖經:「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這其實是一輩子的。 |
武茂玲: | 我覺得主日學老師,應該不是只focus在一個班級,我發現有很多的教導,都沒有提到主日學老師應該也要尊重主日學的體制。這樣講好像很俗氣,但是我們就是一般的常人,在這個體制下服事,主日學老師不是單打獨鬥,他應該是在整個主日學的架構裡面,他應該要遵循,或者是認同,或者是參與整個主日學理念的建立,並follow它的體制。 |
王榮德: | 不過體制之下還是要有一點彈性,當然共識還是需要的。 |
武茂玲: | 兒童主日學的部份,規矩的建立很需要,有些老師擅教不擅管,有些孩子蹦蹦跳跳的,有的孩子上一半就跑掉了,要怎麼樣有共同的方式來幫助這個孩子,很重要。 |
梁望惠: | 主日學需要設立訓導部門嗎? |
武茂玲: | 我差不多是這個意思。有些孩子的行為不是很恰當時,需要有人出面,把他帶開,好好的跟他談。有的教會是校長出面,效果相當不錯。可是我們教會很少這樣,變成學生常常會去挑戰老師。你看得很清楚,學生也看得很清楚老師會出什麼招數。最後演變成有些孩子在外面就是在外面,他可以不進來。到底要不要讓這個孩子進來?做老師的由於需要不斷地處理這樣的狀況,這個孩子最後還是留在外面;只要他現在不要吵到別人,就算了。但是這樣的處理對這個孩子並沒有幫助。對於這一點,我一直感到很疑惑。主日學一個星期只有一次,不是天天來,如果是天天,孩子這樣的行為一定可以矯正過來。所以,有專人處理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成人,他們也一樣要遵重主日學的體制。主日學的精神在哪裡?教會的週報常常刊登一個目標,希望人人傳福音,有目標但是行不出來,我到教會時就會覺得壓力很大,乾脆不去看它。因此,對這個教會的向心力和一致性,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只好躲在自己的圈圈裡去做。像剛才淑君講的也很重要,教會裡如果能夠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主日學老師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主日學校長幫助每個老師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重要。我覺得這都需要回歸到正常的行政體系。 |
王榮德: | 剛剛所讀的以弗所書4:11-16,就是在講這一點。要用愛心說誠實話,要照著個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在愛中建立自己,這就是服事的倫理。 |
其實大家都已經談到,一個成功的老師身教重於言教。當老師自己碰到困難時,學生在看你如何表現、如何應付這個困難的環境。例如,如果你是一個震災的受災者,你如何面對這樣的環境,學生都在看、在想,你如何按著聖經的真道,靠主渡過難關。以英文來說,一個成功的老師就是一個model。縱使是一個很頑皮的學生,他也是在觀察,我這樣manipulation,老師是如何應付我、如何面對這種情形的。總結來說,一個門徒,當他被完整的教導後,應當像他的老師(路加福音6:40)。
五、學習的基本原理
這個三角錐稱為Dale's cone。剛才我們有很多的互動,如果光光老師一個人講,那就是最上層的口說的符號,學生很容易忘掉。如果用幻燈片,那就是加上視覺的符號,再放錄音,就加上耳朵聽的。再進一步就是動態的,電影、電視,或者是展示圖片,讓學生去看。像這樣,愈往下面,感官的使用就愈來愈多,而且愈來愈實際。再往下面還有到現場參觀、示範表演等,還有角色扮演、演劇,讓學生自己揣摩劇情中人的心情。最後是有計劃讓他自己去實驗設計等等。這就是Dale's cone,他的理論是說,當學生用最多的器官時,他的學習效果愈好。
所以主日學教師應有的心態,就像這樣。其實教會不是只有作宣教而已。從剛才我們所念的聖經就知道,大使命不是只有宣教,還有一個是教導和學習。我們都了解基督教教育的教科書內容就是上帝的話。所有的真理都是本於上帝,這句話給我很多的思考和學習,意思就是我們所學習的,聖經當然是生活的倫理,但實際上我們對於真理的追求,應該也可以到達聖經以外的東西。所有的真理都是本於上帝這一點也帶給我一個很大的看見,神蹟並不是只發生在超自然律;我們經常以為,好像當我們在科學上懂得愈多時,上帝能做的事情就愈來愈少,其實不是這樣。自然律也是上帝造出來的。這就帶給我很多的鼓勵。我們在科學上的學習只是去了解上帝所造自然律的大概情形如何。主日學老師的預備就是自己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終身服事,做學生的model。
回應與討論
梁望惠: | 經過「主日學老師一瞥」的討論之後,如果不敢當老師了,怎麼辦? |
楊淑君: | 對啊,當model好像很嚴重。不過,任何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是model,不只是主日學老師。放在這樣的立場來想,才會覺得我去當老師也沒有關係,因為我有我個人的特質,我是不一樣的。 |
廖怡亭: | 那應該是一個目標。就好像我們成為基督徒之後,被稱義之後,就要走向成聖之路。道一講的是一個目標,不斷地往這個目標走。不可能說,要成為那樣的人以後,才去當主日學老師,如果這樣,大概只有耶穌可以當主日學老師了。 |
楊淑君: | 耶穌也要道成肉身。 |
許明基: | 上帝給每個人都有判斷能力,我們不要以為,學生什麼都不懂,只有我做得最好、跟你講,你跟著我走你才會走。我有一個同事,他小時候就跟爸爸一起去種田,一直到初中、高中都還要下田;他自己想,再這樣下去不行,如果不認真唸書唸到某一個程度,可能一輩子都要辛苦地作農夫。「壞竹也可以出好筍」,父親是作農的,他也可以有好的成就。或者說一個家庭的父母很喜歡賭博喝酒,孩子回到家沒飯可吃,爸媽都去花天酒地,如果孩子有自覺的話,他也有可能改變,不會像他父母親一樣。所以上帝也給每一個都人有判斷的能力。我們好像都忽略了這一點,以為來到主日學的都是沒什麼知識的。其實我們只要做模範給他看就可以了。 |
武茂玲: | 我還是覺得每個人有他的缺點和優點,我們一定要互補。主日學如果帶動不了大家有這樣的精神,體制的作用無法產生,我的意思是,大家如果有一個共識時,我們在這樣的目標裡去互動,那時model 就很容易產生,不需要給自己一個壓力,馬上要道成肉身,但至少要在這樣的精神和狀態之下去運作。例如,每個學校都有校訓,像我們學校很強調馬偕精神,到底什麼是馬偕精神?每個單位都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闡釋馬偕精神,老師們就知道怎麼做比較會符合馬偕精神。 |
王榮德: | 你的意思是主日學沒有什麼共識。 |
許明基: | 馬偕是誰學生都不知道了,還談什麼馬偕精神? |
武茂玲: | 對,就是這個意思,包括耶穌基督的道理,學生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闡釋。 |
王榮德: | 剛才望惠說大家都擔心說做得不好。其實聖經裡從來沒有說每個人要做得多好。聖經裡說的是,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耶穌對好幾個人得救了以後,有人回來問他說,我應該怎麼辦?耶穌也只是要求,你按著應該做的去做就好。上帝在聖經裡教導我們的是,我們有一個謙卑的態度願意學習。因為我們已經努力在做了,只要我們忠心,就100分了。剩下來的就交給上帝。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做,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限制,如果要要求多好多好,就沒有一個人能做老師。 |
梁望惠: | 如果老師做得太好,學生也不敢做學生了。 |
王榮德: | 對啊,有忠心的態度就好。 |
講師介紹:
美國哈佛大學職業醫學博士
曾擔任成人主日學老師
現任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