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負面情緒的正面作用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前些時候我在研究所「成人教學」這門課堂上,讓同學談談自己在學習這門課的過程中是否有遭遇到什麼困境?自己又是如何面對這些困境?

面對這樣的議題,有同學提到自己在學習上的瓶頸,也有人分享說上我的課頗讓他們心中有壓力,因為我規定的閱讀資料比較多、密度比較濃,課程進行過程中還會不預警地「邀請」某位同學分享一下某一段落的大意或心得。

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同學說:以前上社會學相關課程的時候,因為缺乏社會學的基礎,所以心裡總是很緊張、壓力很大;可是知道老師上課的方式之後,就覺得應該怎樣讓自己加強以前不足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與恐懼共存」!

「如何與恐懼共存」!聽到這句話,我心頭為之一亮:一方面,它讓我更真實地了解、體會到同學們對我課堂指定閱讀教材所產生的壓力有多大;另一方面,它更讓我延伸出其他「與情緒共存」的深切體驗!

因為我在課堂上經常會提到「包容」必須發生在價值或生活有差異的人群之中,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差異存在,甚或是完全沒有摩擦,也就無須「包容」了。但是這次聽到這位同學提到「與情緒共存」的想法,才讓我更進一步體會到:「包容」不單只是要讓與自己價值信念有差異的人享有訴說「差異觀點」的權利,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要能讓這種差異所引發的不舒服情緒與自己共存。也因為這樣,我發現要磨練自己或培養學生「包容差異」的德行,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解差異」的認知層次,還得懂得「情緒管理」的藝術。

但我這兒提到的「情緒管理」並不是一位地「排解」或是「平衡」情緒,而是要讓情緒發揮它「存在的價值」。因為,「包容」德行的培養過程中,「同理心」是絕對不能或缺的要素。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心比心,在想要謾罵、傷害與自己不同價值立場的人之前,先想想自己這些舉動可能會引起對方哪些傷害或不適;而自己如果是對方,是否願意或能夠坦然承擔這樣的負面情緒,進而收拾起原本可能的攻擊企圖時,那麼他們才比較能夠體會到「包容」的意義與重要性,也才比較可能打從心裡去實踐「包容」。

換言之,我們通常是在被他人「傷害過」的情況下,才比較能夠懂得「不該去傷害別人」的原因。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發現某些人因為缺乏包容之心,以致對我們造成傷害或產生負面情緒時,我們才可能因為不願當這樣的人,而開始懂得並實踐「包容」。

寫到這兒,我似乎又想清楚了一些人生的道理:當我們遍體鱗傷地想要詢問(甚至質問)上帝諸如「為什麼允許某些小人得志而不必遭受懲罰?」,「為何讓某些壞人可以濫用某些惡質的手段來傷害我們?」的時候,不曉得上帝是否會這麼回答:「我就是要讓你有學習『不要變成這樣的人!』」。